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电力工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电力用户,走过了不平凡的改革发展历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电力工业尤其是发电行业面临大变革、大调整,发电企业需要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实现转型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电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缔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电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40年来伴随我国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美丽中国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电力将发挥重要作用。电力的使用既清洁又高效,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电力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抓手。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电力行业清晰地认识到电力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开发绿色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特征,加快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更大范围优  相似文献   

4.
<正>2009年12月25日全国电力企事业单位、全体电力员工: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世界能源发展呈  相似文献   

5.
先行使命     
60年来,中国电力承载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实践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电力要先行"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力倾全行业之力,持续克服因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缺电局面,尤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对电力实施政企分开改革、组建国家电力公司,特别是2002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厂网分开以来,中国电力更是加快了"先行"的步伐,只用3年左右的时间,战胜了2003年夏季以来的最严重的缺电局面,以5年装机容量翻一番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中国电力不辱使命,以电力工业科学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适度超前发展的实践,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支撑.  相似文献   

6.
电力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命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水泵能源占一次能源总消费的比重从21%提高到44%,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6%提高到22%,保障电力供应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电力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命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消耗能源占一次能源总消费的比重从21%提高到44%,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6%提高到22%,保障电力供应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电力能源结构转型和系统效率提升是国有电力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根本宗旨,只有多举措推进电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可为经济新常态增添"新动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各个国家政府重视,低碳、清洁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绿色能源将在未来能源市场中占据主角。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低碳清洁能源政策的转型,我国能源结构也逐渐发生转变,提出了2020年、2030年要分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5月10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这一机制在过去被称为"配额制"。从最初提议到正式落地已经十年,政策推出遇到的阻力可见一斑。文件正式下发,也标志着全社会对于能源转型认识的转变。能源转型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以来,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转型成为全球普遍的能源发展战略选择。欧美等主要国家都提出,未来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需求结构的"三重转型",发展难题亟待破解。能源电力转型发展也面临不少难题,电力需求侧管理能够为能源转型问题提供有效解决途径。实施积极有效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对于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意义重大。电力需求侧管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我国日益重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对于电力资源的管  相似文献   

11.
<正>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大步前进,成为全球的电力强国,昂首跻身世界电力工业先进前列。新中国70年电力工业跨越发展的光辉历程新中国电力工业的每一次变革和发展,都与国家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紧密交织,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全国大多数人口都用上了电,但缺电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2.
<正>国际电力工程可持续发展论坛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引领者,在全球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我国国际电力工程具有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这将为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带来更多商机。国际电力工程建设是深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电力国际工程领军企业快速成长,在海外工程建设项目中,以优良的性价比、高效的建筑速度、过硬的工程质量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口碑。近年来,在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的背景下,我国主要电力企业国际业务发展依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7年~2022年,我国主要电力企业境外投资总额累计475.11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合同总额累计1997.71亿美元。2022年,我国对外承包电力建设工程新签订合同额327.71亿美元,对外承包电力建设工程完成营业额216.8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尤其是1990年以后能源需求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990年的9.87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6年以来全世界能源价格的上涨及大幅度波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正>"电力的作用和地位,决定了电力转型不仅是电力行业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中电联党组成员、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是经济社会转型成功的基础和标志,电力转型是能源转型的核心,煤电在电力转型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火电厂年利用小时数下降,作为脱硫装置,包括污染控制设施,最希望的是主机稳定运行,最好是年运行6000小时或者是5500小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法律体系研究》,叶荣泗、吴钟瑚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出版,定价58元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量巨大,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  相似文献   

16.
<正>1936年生人的卢强,作为目前健在的我国最具权威的电力科学家之一,对我国电力事业从艰难起步到奋勇直追的历程记忆犹新。追忆过往,他为自己见证了新中国电力发展的奋进之路而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他认为能源转型迫在眉睫,我国能源电力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但前途光明。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能源电力消费的快速增长.能源电力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特别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最,集中表现在我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地区,环境污染呈现不断恶化趋势。去冬今春以来.我国东中部地区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全面治理环境污染已经迫在眉睫.加快清沽能源发展对传统能源替代,实现能源产业升级成为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山西商品电基地建设卞学海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日益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山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能源大省,改革开放以来以其巨量的煤炭外运和电力输出为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92年山西产原煤2.92亿吨,其中调出2...  相似文献   

19.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项国际通用技术经济指标,伴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相关性、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逐渐脱钩。通过区分能源品种消费弹性系数贡献值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解,2012年以前煤炭弹性系数贡献值明显高于其他能源品种,2012年以后煤炭弹性系数贡献值大幅降低,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弹性系数贡献值明显升高,清洁能源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要来源。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高将推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持续脱钩过程,能源消费结构将持续低碳化转型,煤炭弹性系数贡献值将持续下降,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弹性系数贡献值将持续增长,从能源消费增量主要来源逐渐向主体能源过渡。  相似文献   

20.
加快推进电力企业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电力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深刻转变。能源战略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整的关键因素。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清清能源的发展,并首次将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列入国家的主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