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称为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的三大“杀手锏”之一的“债转股”,自去年朱镕基总理亲自部署以来,至今已运行了半年多时间,究竟“债转股”这一举措有何实效?政府、企业、资产管理公司等重要部门是如何看待和运行“债转股”的?为此,我们继去年第10期组织“债转股”专题后,本期又一次推出“债转股”专题报道,使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能及时了解“债转股”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邓光  罗铮 《北方经贸》2002,(2):95-98
实施“债转股”是一种处置困扰着政府,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的途径。从“债转股”的优势和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入手,提出防范“债转股”的道德和财政两大风险的建议,分析了“债转股”的基本条件,实施重点和运作模型,并针对“债转股”后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债转股,就是将商业银行对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不良信贷资产转换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企业的股权。针对我国开始实施的“债转股”举措进行分析,指出其积极性作用和风险,提出实施“债转股”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民营医院A公司为例,剖析其商业性债转股的实施过程,肯定债转股对A公司发展的有利之处,探究债权及债务双方在债转股实施后可能存在的风险,针对风险简要提出对策,为企业“债转股”运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泽北 《北方经贸》2001,(10):26-27
“债转股”是企业走出经营困境,消除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手段,但“债转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给资产管理公司造成损失,使其治标不治本,因此必须加强对债转股企业的监管,适度掌握债权对股权的比例,加强企业的管理与创新,使股权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被媒体誉为“国企改革最大动作”的“债转股”,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终于浮出水面。最近,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实施债权转股权的若干意见方案》。目前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方案》要求,正在紧锣密鼓地操作之中。那么,债转股能否转出一片新天地?成为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容置疑的积极效应债转股,在80年代解决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中曾大显身手。从我国的国情看,实施债转股,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实施“债转股”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举措。实施债转股,原来国企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就变成了银行的金融…  相似文献   

7.
实施“债转股”是一种处置困扰着政府、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的途径。从“债转股”的优势和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入手 ,提出防范“债转股”的道德和财政两大风险的建议 ,分析了“债转股”的基本条件、实施重点和运作模型 ,并针对“债转股”后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债转股对盘活银行不良资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作认为债转股自身并非具有所谓的“一箭双雕”功能。本从债转股的关键环节--股权退出入手,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股权退出所面临的种种风险,着重提出实现债转股股权顺利退出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韩燕  王晶 《北方经贸》2003,(5):23-24
“债转股”是目前经济事务中的一个热点 ,不仅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而且还具有紧迫性。如何正确认识“债转股”的现实意义 ;如何确定“债转股”的转让价格 ;如何有效防范“债转股”的负面效应 ,在实际运作中必须先行了解并掌握  相似文献   

10.
“债转股”政策的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化解金融风险,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债转股”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偏差。笔者从财务角度建议:一、严格坚持标准,妥善选择实施企业从财务角度来看,实施“债转股”企业必须是面临暂时的财务困难,但经营前景良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债权债务关系清楚的国有企业。由于“债转股”很容易使地方政府和企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债务豁免预期,必须防止一些企业向有关部门跑门子,找关系,通过编造虚假失真的财会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1.
陈斌  宋阿南 《北方经贸》2004,(12):38-39
文章通过对“债转股”的一般法律要求的分析 ,明确指出了“债转股”运作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即明确“债转股”三方的法律地位 ;制定“资产管理公司特别法” ;重视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 ,从而避免道德风险 ,完善配套的法律环境 ,解决“债转股”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2.
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情.政府在1999年出台了被称之为国企改革脱困三大“杀手锏”之一的“债转股”。作为肩负着特殊使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就在此特殊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从去年4月20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揭牌成立至今,历时已一年,“债转股”工作已开始进入具体实施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银行债转股以市场化,法治化两大原则重启,在重整程序中运用债转股策略一方面为实现重整企业与债权人的双赢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为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界定重整程序中债转股的法律性质是司法实践中适用债转股的前提,“纯粹程序属性说”割裂了重整程序中的债转股与实体法意义的债转股间的关系,因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债权出资...  相似文献   

14.
金泽虎 《国际贸易问题》2000,(8):62-64,F003
“以债转股为契机促进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作为一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是靠不住的。这是因为,首先外贸企业并非“债转股”政策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普遍过小的规模使这类企业不具备“债转股”资格。其次,外贸企业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会导致该政策收效不大;而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阶段性扶持”性质决定了其不能成为外贸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长期依靠。另外,该政策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和可能面临的风险等都会使外贸企业实施“债转股”的可能性大打折扣。有鉴于此,如果我们把债转股作为一种契机来谋求外贸企业的发展,充其量只能算作个靠不住的虚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债转股”是国家为解决部分企业多年来的困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几年来,既有成果,也有问题。本文对“虚假信息”、“债务大赦”、“不良股权”等“债转股”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阮光 《国际贸易问题》2000,(3):30-33,54
“债转股”政策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国际上化解国民经济运营过程中金融风险,解救有发展潜力企业暂时困难的通行做法。国家对国有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扶持、解困的有力措施后,又推出这样富有力度的政策,对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必将大有裨益。本文对“债转股”的政策内涵、实施主体及外贸企业实施“债转股”后的发展契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外部条件的不完善以及债转股本身制度设计上的一些缺陷,使债转股工作极易偏离轨道,使其又一次成为“最后的晚餐”。本文从企业、政府、银行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四个方面阐述债转股的实施风险。  相似文献   

18.
《经贸导刊》2000,(5):13-14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长沙办事处自挂牌以来,牢牢谨记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她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这个中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突出工作目标和重点.在省政府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支持湖南人造板厂创造条件做好债转股工作,从而使湖南人造板厂债转股进展顺利,实现了“三个第一”: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债权转股权(以下简称“债转股”)工作,推进债转股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盘活不良金融资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实施债转股企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有关单位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的不断推进,各个企业在国家政策导向下都在探寻有效的债转股模式。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借鉴,市场化债转股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转股过程中涉及各方利益博弈,因此真正实现落地的企业很少。本文选取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华电国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实施方案和实施效应,总结其成功经验,为后续进行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提供可行的借鉴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