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电商经济正成为助力精准扶贫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进村对农村居民家庭贫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机制是否存在农村家庭创业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以国家贫困线还是国际贫困线作为判断贫困与否的标准,互联网进村都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并且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模型的内生性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同时研究还发现,家庭创业在互联网脱贫中起到中介机制,在电商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农业"的热潮带动了农村家庭创业,推动了农村家庭脱贫。  相似文献   

2.
普惠金融如何实现精准扶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惠金融对减贫增收究竟有何影响?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能否平等地获益于普惠金融呢?文章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利用全国2018个县域的数据,分层比较了普惠金融发展对不同收入阶层群体减贫增收作用的异质性及促进减贫增收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普惠金融有利于农村居民增收.但是,普惠金融的减贫增收效应对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存在显著异质性,对贫困县农村居民的减贫增收作用要明显小于非贫困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经济机会的缺乏,内生决定了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是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减贫增收的重要机制,对于贫困县,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增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因此,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时,应实施不同的瞄准机制,避免出现"瞄准性偏误",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扶贫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3.
收入增长与分配结构扭曲的农村减贫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是"三农"问题中的主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然后定义一族新的洛伦兹曲线,构造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的分布密度函数,并对"贫困一增长一不平等"减贫效应分解方法进行修正。进而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的农村家庭数据,对1991—2009年东部、中西部省份收入增长与分配结构扭曲的农村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增长使得贫困入口比例下降,但分配不公平降低了减贫速度,并导致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不断萎缩。对比分析发现,中西部省份比东部沿海省份、2000年之后比之前的分配不公平程度更为严重。另外,基于Blinder-Oaxaca工资差异方程的分解结果表明,促进农户增收的个体层面影响因素依次为非农经济活动、受教育水平、地理位置和耕地面积,而现阶段贫困家庭非农经济活动参与率偏低和受教育水平增长缓慢是其收入增长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4.
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本文基于乌蒙山和六盘山片区产业扶贫试点项目的3个省8个县的准实验研究数据,采用DID分析了产业扶贫项目对贫困农户收入的影响。理论上,产业扶贫项目通过直接带动可以增加农户的经营性收入,通过就业带动可以增加农户的工资性收入,通过资产收益和补贴可以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实证研究发现,产业扶贫项目对家庭人均总收入具有正向作用,具体而言,产业扶贫项目对人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人均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影响不显著。通过PSM-DID模型以及安慰剂检验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该结论反映了当前产业扶贫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即基层政府和执行主体在成本、收益、风险等因素影响下偏好资产收益模式,所以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和劳动务工的参与程度并不高。为此,需要让贫困户更多地参与到农业产业链中,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并培育经营主体和农村的精英人才,增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户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利用了基于Lorenz曲线进行贫困测度及其分解的方法,实证研究了1985~2003年中国农村的贫困变动,以及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贫困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不平等加剧部分地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偏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典型相关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和农业投资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实证分析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与农业投资结构各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及影响。结果发现,农民收入中的转移性收入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关系最为紧密;工资性收入与农村集体单位投资呈现最大相关,而家庭经营纯收入则与农村居民个人投资呈现最大相关;农业贷款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我国金融发展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需求还不协调。研究结果为探析当前我国农业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农业投资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7.
企业扶贫是内生于我国产业扶贫实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模式。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分析农村贫困生成的宏观、微观原因的基础上,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剖析我国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运作机理,试图解释如何通过扶贫企业这个外力激活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实现可持续减贫。研究发现:第一,当企业参与扶贫,意味着有限的扶贫资源实现了一个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循环过程,这是可持续减贫的基础。第二,当企业参与扶贫,不仅可将贫困人口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循环系统,使他们有可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且,有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三维资本"的运用和提升,从而最终形成可持续脱贫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万广华  张茵 《经济研究》2006,41(6):112-123
本文运用两组家计调查数据,采用夏普里(Shaley)分解法实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变化在我国贫困变动中的作用,并特别考虑了不同贫困线、贫困指标及等价规模对实证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90年代前半期农村减贫的成功主要归因于收入的增长和不平等的下降。在90年代后半期,农村和城市都经历了不平等的快速上升和收入的缓慢增长。因此,这段时间减贫的速度下降,甚至贫困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理论上总结扶贫资金支出对农村贫困的减贫效果,构建扶贫资金支出与农村贫困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深度、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的研究假设,以宏观调查数据度量我国农村贫困程度,揭示我国农村贫困的变化趋势,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对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动态减贫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扶贫专项贷款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正向减贫效果;以工代赈资金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深度以及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扶贫发展资金对农村贫困深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而扶贫专项贷款对农村贫困强度的冲击则显示出负向减贫效果;扶贫发展资金对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显著负效应。据此,文章提出改善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CHNS数据,计算FGT指数,分解贫困变动,计算贫困弹性及减贫增长率。发现减贫效果具有波动性,经济增长对减贫具有正效应,但收入分配在不同时期减贫效应不同。1991-1997年贫困人口从经济中获益低于非贫困人口,1997-2004年与此相反。2000-2004年间,经济增长对赤贫不利,而收入分配对赤贫有利。政策含义在于,制定减贫政策时,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收入分配;在贫困人口内部,根据遭受贫困的程度,制定不同的减贫政策;进行减贫评估时关注贫困人口构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政府公共支出与减贫政策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林伯强 《经济研究》2005,40(1):27-37
在中国 ,尽管农村经济增长和贫困减少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很少有研究对农村经济的动力源进行分析 ,而把公共投资作为农村发展和消除贫困的直接动力源的研究尤其缺乏。本文旨在弥补以前研究的空白 ,并指出各类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贫困减少和地区不均等的边际效应在各地区和各时期差别很大。根据实证结果和对历史上公共支出方式的分析可知 ,农村公共支出再分配可以带来很大的潜在收益。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同时发生的居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贫困减缓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在住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时期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对于农村贫困减缓的作用大小,估算了不同年份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贫困减缓弹性,并根据Shapley分解讨论了分项收入对贫困程度的影响以及分项收入不均等性的贫困减缓弹性。  相似文献   

13.
While economic growth generally reduces income poverty, there are pronounced differences in the strength of this relationship across countries. Typical explanations for this variation include measurement errors in growth–poverty accounting and different compositions of economic growth. We explore the additional influen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 determining a country's growth–poverty relationship and performance. Using structural path analysis, we compare the experiences of Mozambique and Vietnam—two countries with similar levels and compositions of economic growth but divergent poverty outcomes. We fi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Vietnamese economy more naturally lends itself to generating broad‐based growth. A given agricultural demand expansion in Mozambique will, ceteris paribus, achieve much less rural income growth than in Vietnam. Inadequate education, trade and transport systems are found to be more severe structural constraints to poverty reduction in Mozambique than in Vietnam. Investing in these area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zambican growth to reduce poverty.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减少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本文详细讨论了贫困分析常用的几个概念和衡量指标 ,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建立起分析模型。进一步 ,本文提出了分解增长效应的方法和贫困减少指数 ,然后 ,本文将提出的模型、方法和指数应用于调查结果及其他官方资料 ,以分析 1 985年至 2 0 0 1年间增长与贫困减少的关系。实证结果与 1 985年以来中国贫困减少的经历相符。贫困减少指数表明 ,增长政策的选择应该使收入效应与不均等效应之和最大化 ,这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的地区提供了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与农村反贫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估计了1988-2002年期间的中国农村绝对贫困、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及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变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根据CHIP调查数据所绘制的贫困发生曲线表明,不论把绝对贫困线确定在哪里,在该时期内中国农村贫困都在显著下降.贫困指数分解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均显示收入增长是导致贫困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of the Kyoto Protocol is supposed to provide both carbon mitig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This article reports from a model based study of market related carbon leakage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the wake of a CDM tree-planting project in Tanzania. A tree plantation was incorporated in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with income differentiated household segments. The study focused on sensitivity of carbon leaka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o different project ownerships and carbon premium allocations. It turned out that the project value in terms of carbon premium has clear shortcomings as indicator of induced GDP growth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non-poor rural and urban households benefit considerably more than the poor households. However, rising household income in all domestic project ownership arrangements increases demand for food, raises use of fertilizer and crop yields. A carbon cycle module for agricultural land use was incorporated in the CGE model, showing an increase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gricultural soil, representing a negative leakage through markets in the range of 60-120% of the 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s as registered in the CDM tree plantation project.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中国农村金融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金融深化,但是,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这种关系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只存在单向关系,下文利用四川省1980—2007年的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考察了该省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四川省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较强,而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很弱。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builds simultaneous equations model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2445 Chinese villages to do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armer economic organization,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 and rural income. It finds that raising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 can improve rural income significant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economic organiz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ais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whether farmers participating in farmer economic organization, ar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situation of farmer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relevant polici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refore,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agricultural specialization and rural income growth for government to take measures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farmer economic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9.
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素  贺娅萍 《财经科学》2011,(11):93-100
本文基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的特殊环境,通过考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建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实证研究表明: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城镇化率、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和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显著为正,而结构效应中农业化率与城镇化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结构效应则呈现出显著的倒"U"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