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家建筑面积100多平米的传统商店发展成70多家资产上千万的民营企业;从一家专营绒线的“老字号”发展成为拥有多元化羊毛制品和强大生产与销售网络的集团军;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发展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中国驰名商标。恒源祥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使老字号商业品牌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11月3日,为期4天的2007中国商标节在湖南长沙拉开帷幕。商标节是中国商标历程的回顾,是中国商标发展成就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中国商标保护成果的展示。本届商标节旨在促进全社会提高商标意识,促进企业提高驾驭商标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和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商标的国际交流合作,并以此为平台,向全世界传递—个明确的信息: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态度是坚决的。 相似文献
3.
5.
7.
甘肃省玉门市在农村产业化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积极发展规模化生产,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并结合产业化经营的特点,适时提出了发展品牌农业的战略思路,并于2001~2002年先后注册了"草王"饲草、"花季"孜然、"春柳"啤酒原料、"参乐"南瓜粉、"雅丹"红花油及"沁馨"甜玉米六大农产品品牌,走上了农业创品牌,品牌带产业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8.
9.
11.
中国成功入世,在给我国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国际上将有更多的洋品牌抢滩中国市场,给我国的企业造成更大的压力.因此,全面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创建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品牌经营模式,已成为摆在中国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获得信息的便捷、商务的便利 ,它更从根本上在改变着这个社会的各个行业。互联网在淘汰一批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在催生着新兴的行当 ,更多的传统产业则由于互联网的出现 ,本身正在经历一场变革 ,公关业目前就正在经历这个角色的转换迎接角色的大转换可口可乐公司用100年的时间来树立其品牌 ,雅虎只用了5年 ,而现今的网络公司需6个月就能出名。网络业对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受重挫的公关业而言无疑是个“金矿”。新网络公司争分夺秒 ,要名扬四海 ;而公关公司正好擅长包装与发动强大的广告攻势 ,两者可谓“绝… 相似文献
13.
14.
品牌已进入国际化竞争时代,服务品牌是在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具体服务中提炼而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感性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消费更注重服务质量和信誉,强势品牌是现代服务型企业未来发展最具潜力和威力的核心竞争力,创建强势服务品牌应挖掘品牌内涵,突出本体要素。 相似文献
15.
地域品牌特性及浙江地域品牌现状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品牌经营备受企业界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经济环境中,绝大多数企业的营销难度加大,利润普遍降低,企业进入微利时代,故转而努力使原来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价值转为有形化资产;另一方面,商品的平均寿命周期缩短,新产品导入市场频繁,因此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面对大量新商品的上市,越来越重视发挥已有品牌的延伸优势。 相似文献
16.
17.
从2005年开始连载的《企业经营10大线索》,现在已进入第九章“经营品牌”。“现代品牌是如何建构的”为本章的第三节,后面的两节分别是第4节“品牌的符号化设计”和第5节“现代品牌竞争于传播”。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经济强劲增长,但是,真正优秀的品牌企业却是屈指可数。因此,是否懂得“经营品牌”,以及如何“建构品牌”这些问题,实在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希望本章的某些“建言”能为大家所关注。在此,作者也希望通过本刊转达他对一直在关心连载文章的读者以深切的谢意。 相似文献
18.
论企业的品牌经营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品牌概述1.品牌的基本含义。品牌是生产者,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辨认消费者认识而采用的显著的标记。按照营销学权威P·道尔的说法,品牌是“一个名称、标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用以区分不同企业的产品。”P·费尔德维克关于品牌的解释是:“品牌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定义委员会曾给品牌下了一个定义:品牌是指打算用来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货物或劳务的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或其组合,并打算用来区别一个(或一群)卖主或其竞争者。事实上,现在的品牌含义已大大地被拓展了,它已… 相似文献
19.
20.
本刊从2005年开始连载的《企业经营10大线索》,现在已进入第九章“经营品牌”。“现代品牌是如何建构的”为本章的第三节,后面的两节分别是第4节“品牌的符号化设计”和第5节“现代品牌竞争于传播”。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经济强劲增长,但是,真正优秀的品牌企业却是屈指可数。因此,是否懂得“经营品牌”,以及如何“建构品牌”这些问题,实在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希望本章的某些“建言”能为大家所关注。在此,作者也希望通过本刊转达他对一直关心连载文章的读者以深切的谢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