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进入中西部地区的外资逐渐增多,许多被东部地区拒绝接受的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形成工业产值“东迁”,工业污染“西移”,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生产污染,给本来就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增加了新的负担。基于这样的现实,本文从引进外资和跨国污染转移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东、西部差异,指出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产业在东西部的转移规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环境保护政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然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污染是密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不能过分强调环境保护政策在其中的作用,否则将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转移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然后分析了两个地区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石冬莲  任长龙 《时代经贸》2010,(14):151-151
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转移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然后分析了两个地区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规避产业梯度转移风险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容易出现低端产业锁定、过度依赖资源、忽视技术创新、引进污染产业等问题。对这种潜在的产业梯度转移风险应保持警惕,防止"来者不拒"式承接转移。同时认清当前产业转移的特点,结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使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转移对其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合理地承接好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产业转移理论,分析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稳步增长、增速不断加快。但承接产业转移出现了"速度"与"效益"的背离:唯经济增长的产业承接目标,使西部地区陷于"高增长低发展"陷阱;较强的资源禀赋依赖性,未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承接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性和被动性;承接产业转移无序竞争,加剧内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应突破传统承接产业转移路径依赖,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理念和模式,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从而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西部大开发正积极有序地稳步推进,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然而,应该看到,目前各地均把开发投资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而对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西部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下降,使西部经济的长期发展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因此,西部地区应抓住国际和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时机,并结合自身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  相似文献   

9.
对西部地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是很多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制定的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迄今国内向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规模并不乐观,其转移的产业类型也主要限于西部的优势产业,承接的最佳区位也只能是几大一线城市及其周边。而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西部还将面临低碳困境和生态困境。产业转移是一种历史规律和趋势,国家应对全国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要给予西部地区更优惠的承接政策。  相似文献   

10.
污染密集产业转移原因的经济学分析及防范措施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许水平  赵兴 《经济论坛》2004,(21):34-3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大量的外资投入我国不同的产业,这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发达国家的许多污染密集产业也大量向我国转移,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双 《生产力研究》2005,(10):49-52
本文运用预防性储蓄的基本原理从影响居民储蓄的经济因素角度即收入、消费以及收入分配状况等三个重要方面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并通过典型地区经验数据的验证得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大于东部地区的结论,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消费信贷制度以及完善农村税收体系等政策建议以减少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咨询业有良好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环境;而西南地区的经济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有自身的经济文化发展特征,也对咨询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需求。中国东西部咨询产业的发展都应该以产业化的方式来顺应全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说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取的货币政策在东部地区的效果较好,在西部地区的效果较差。造成货币政策效果存在东西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所导致的东西部货币需求构成的差异,以及东西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金融业发达程度的差异、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贫力度,尽快使西部人口走上小康和富裕之路;大力发展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培育西部金融市场,完善西部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西部实行差异化的货币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4.
王鹏  高妍伶俐 《产经评论》2012,3(5):111-118
本文以2001-2010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区域经济增长细化为三次产业经济的增长,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区域研究环境规制对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环境规制水平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对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东、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和西部地区的第一、三产业的增长无显著影响。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各区域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东西部合作互动、集群迁移与承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或企业零散的区位调整或迁移是市场经济下的常态,但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产业调整和迁移已不再是零散的、小规模的进行,而是整体性地、较大规模地展开。由于沿海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和外贸中的重要性,这些变化将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成长,同时,对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新的重大契机。本文根据本地关联性和外向度两个标准将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划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发现:高关联、高外向度产业集群,在短期内几乎不存在迁移的可能性;低关联、高外向度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可能性较小;低关联,低外向度产业集群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出口量的下降,向内地迁移可以接近目标市场,节省内销的贸易成本。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也需要有效的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16.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实现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能源利用状况也不尽相同,本文比较研究东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采用截面样本具有垂直维度信息和时间序列样本具有水平横截面信息的面板数据模型,并引入空间效应和计量方法,理论上对低碳能源发展进行补充和完善,实践上为政府制定经济与环境相互发展的能源战略提供指导,为中国全面实现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城口处在四川、陕西、湖北和重庆市交会处的大巴山区和三峡库区,中山、低山面积占地区国土面积的96.5%,经济十分薄弱,是一个条件差、困难大、自我发展能力弱、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经济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18.
新的结构发展期,加快资源型产业升级对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将可耗竭资源因素引入有关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中,分析技术创新对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将地区产业划分为资源型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借助夹角余弦的思想构建资源型产业升级的动态指标,利用2005-2016年间中西部地区17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是资源型产业升级的内生驱动力,而政府的调节效应却因资源型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为此,需根据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阶段,制定适宜的转型升级策略。对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产业,宜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调节作用,激励企业向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对处于衰竭期的资源型产业,则要更加注重创新技术的培育和应用转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对1993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的形成以及与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出现背离的原因。本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只发生了部分的相对产业转移,绝对产业转移的现象尚未发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还不显著;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许多产业越过中部地区直接转移到西部地区的现象。本文研究结论的重要启示是:同一国度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分析我国地区间产业转移时不能机械照搬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试图通过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来实现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之间的矛盾还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