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居民,按照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它是农村安全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保障的是农村地区最贫困的那部分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旨在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这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安全度过矛盾多发期的重要保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农村低保制度的逐步推进,我国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城镇低保人口稳定在2200万人左右,基本实现了城市贫困人员的应保尽保。在农村,1994年部分省区开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到2006年6月,已有18个省、近2000个县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获得低保救助的人口有960万。城乡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大多数绝对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缓解了生活危机,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面临的反贫困任务仍然很艰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的低保制度没有实现全覆盖,还有2000万贫困人口没有纳入低保制度,还存在救助标准偏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善我国农村低保制度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低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保障水平不平衡、保障对象确定难,保障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相似文献   

4.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条保障线。河北省从1998年开始全面建立城镇居民低保制度。2005年,河北省又在全国中西部省份中第一个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几年来,城乡低保工作为保障贫困家庭基本生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获取大量资料,对福建省农村低保制度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福建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并实行农村低保与其他社会救助相配套的扶持政策,农村低保户除享受农村低保补助外,还享受其他社会补助政策,如学杂费减免、医疗救助减免、年节补助等,群众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保障水平低、分配不均,收入核查难,认知存在误区,评审流程不够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亟需在保障机制、保障水平、评审规范化、制度宣传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低保从2007年实现全国建制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保障了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进步,但在很多方面尚有很大不足。日本低保和我国农村低保的建设每件都离不开社会公平、经济自由等基本原则的支撑,两国都渴求最大限度改善穷人和不幸者的生活条件缩小社会生活差距。然而,日本低保与我国农村低保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异质性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找出两国低保的差异,并提出完善我国农村低保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沂水县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完善,已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公开公正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运作机制。目前,全县纳入救助范围的有1190户、2948人,占城市人口(非农业户口)的2.5%。2003年低保标准为120元/月人,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与低保标准的差额给予补助,财政直接支付的资金每年约为140万元,保障对象得到的补助为40元/月人左右。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体现公平的“调节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受到了国家领导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注。据统计,2005年全国社保三项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716万人、13783万人和10648万人,截至2005年底,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已为4000余万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但是,我们构建的社保制度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达到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保水平,如何加强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运作和监督管理等等,则是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界定方法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界定的难点农村地域社会的特殊性使农村低保对象的界定遇到困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有自身的特征:(1)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农村低保,保障的是低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总结农村低保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农村低保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安化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逐年增加,已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 2005年至2007年,安化县农村劳动力分别为41.88万人、42.5万人、41.3万人,同期劳动力转移21万人、22万人、23万人,三年以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的增速持续增加,其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50.14%上升至51.76%,进而达到2007年的55.7%(如下图示).  相似文献   

12.
农村低保制度:政府行为与政策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农村低保在实践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处于不断完善、发展之中,同时反映出政府行为的不足。在农村低保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彼此间会产生行为博弈,而这又会影响农村低保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2006年7月,江西省彭泽县为建立覆盖全县30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财政部门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农村低保“三级核查、三级评审、三榜公示”等工作,并对资金实行“一卡通”发放。其问,财政投入由2005年60.4万元增加到2008年705万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分别于2003年、2005年开始试点,2008年底实现城乡全覆盖,2009年国家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河北省2012年省级以上财政补助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规模达5.2亿元,资助33万多人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占当年城镇低保人口的43%;资助200多万人参加新农合,  相似文献   

15.
为维护低保对象的切身利益,确保弱势群体人员的基本生活,进一步落实农村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沙河市财政局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采取四项措施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使沙河市的农村低保工作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6.
一、宿迁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宿迁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该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增多,以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务工形势日趋严峻,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2008年,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分别为97.3万、96.43万、110.2万和97.48万人;当年新增外出务工人数分别为10.08万人、10.2万人、5.9万人和3.49万人。  相似文献   

17.
潘江 《中国金融》2006,(15):62-63
作为广东省较早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阳江市自2002年以来不断创新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思路,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不断上升。至2005年底,阳江市农村合作医疗累计筹集资金5748万元,共有34737名因病住院农民得到补偿,累计补助金额2912万元,大病救助2206人,累计金额398.5万元,有效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和看病难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试点过程中也暴露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小病不保、大病保不了”等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地方2013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转移支付预算指标696亿元,其中城市低保351亿元,农村低保345亿元。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灌南县时刻关注低保人员生活,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近期,为锯决物价上涨给低收入人群生活带来的较大影响,该县财政安排一次性物价补贴69.35万元,按城市低保人员每人47.5元,农村低保人员每人20元,全部通过国库集中直接支付,打卡发放到人。日前,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至2018年的四次调查数据,考察我国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状况的变迁,并探究扮演兜底减贫角色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发现农村老年多维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34.1%下降到2018年21.3%,总体上有所改善。通过将微观数据与民政部公布的区县层面低保数据相匹配构造工具变量,发现低保救助并没有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多维贫困状态,反而对健康状况和主观感受有负面影响。但是,低保与新农保形成的制度互补显著降低了老年多维贫困的发生率。机制分析表明,低保救助会减少老人的家人陪伴,进而降低老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加了多维贫困发生率。基于此,建议进一步提高低保金水平,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以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殊需求为依据构建多维贫困减贫防贫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