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本研究在综合考虑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高管激励、控制权竞争以及监管水平等公司治理内部和外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构造多元化和公司治理指标,对公司治理与多元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高管持股比例和交叉上市等公司治理因素对多元化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领导权结构和独立董事比例等董事会结构因素对多元化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实证结果从整体上支持多元化的代理假说. 相似文献
4.
5.
斯文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4,(5):87-102
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2007-2012年数据为基础,剖析了金融衍生品对企业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整体的衍生品还是不同合约类型的衍生品,对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均产生了抑制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衍生品对个体风险的抑制效应在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其中外汇衍生品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而商品衍生品和利率衍生品则不显著。此外,还发现整体衍生品和单一衍生品对系统风险的抑制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选取了2003-2006年上海、深圳交易所A股市场制造业90家财务危机公司和90家所配对的正常公司为样本。选取了能够体现公司四方面业绩的8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模型来对公司情况进行预测。预测精度达到83%,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7.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4,(3):104-112
财务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银行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对借款人形成积极的治理效应。银行实践中是通过事前监督、事中与事后监督这样一个动态机制来实现其作用的。在区别了银行监督与债权治理、债务治理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银行监督在不同阶段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银行的事前监督是有效的,这可以极大地降低逆向选择风险,但事中与事后监督呈无效性特点,这说明道德风险的隐患仍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5,(6):43-57
利用2003-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基于单变量检验和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法制环境和公司诉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被诉概率越低,法制水平越高,公司被诉的概率越低,政治层级越高的公司被诉概率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法制环境的提升减弱了股权集中度和公司诉讼的关系;同时,法制环境也对政治层级与公司诉讼的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3,(3):65-74
选取我国沪深两市2009-2011年830家国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根据政府控制的层级将其划分为中央政府控制和地方政府控制两类,从内部控制要素角度,结合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布局调整等制度背景,分析内部控制质量对于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内部控制质量提高整体上可以显著改善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效率;(2)相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央政府控制上市公司改善效果更为显著;(3)将投资非效率区分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种情形,发现(1)、(2)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1.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4,(1):62-78
以会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来衡量审计质量,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任期和异常审计费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审计任期的延长导致审计质量下降。在审计任期的初期,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正相关;此正相关关系随审计任期的延长而减弱。研究结论说明:在审计任期的初期,由于会计师低价揽客,未能取得超额利润,因此异常审计费用反映会计师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会计师逐渐熟悉客户的经营状况,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借机取得更高利润。此时,异常审计费用反映会计师对客户的经济依赖,其对审计质量的正面影响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4,(4):3-16
从垄断理论的角度出发,采用1994-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了承销商地域垄断性对于发行公司IPO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具有地域垄断性的承销商承销的IPO公司,其股票抑价程度显著高于非地域垄断性承销商承销的IPO公司;(2)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的IPO受承销商地域垄断性的影响最为显著;(3)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的IPO不受承销商地域垄断性的影响;(4)民营企业受承销商地域垄断性的影响不显著;(5)在发行制度由行政审批改为自由定价制度后,承销商地域垄断性对于IPO抑价的影响有所减弱。进一步地控制了外地小券商的影响,采用其他指标反映IPO定价水平,研究结论不受影响。研究证实,承销商的地域垄断性是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4,(4):17-32
利用2007-2011年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职工特征和薪酬信息,研究在中国特有工资制度下职工特征如何影响企业薪酬支付。研究发现:企业支付给高学历职工更高薪酬,给予不同岗位职工不同的薪酬待遇;国有产权和垄断强化了学历的工资效应,并使岗位价值贡献与薪酬支付出现错配;在岗位业绩无法准确衡量的情况下,学历对岗位薪酬有交互作用。结论表明,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错配了学历与岗位薪酬。研究从企业层面提供的有关教育工资效应的经验证据是对宏观或个人层面文献的有益补充,也拓展了普通职工薪酬类文献,有助于理解职工教育特征在职工薪酬支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2004~2007年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营运能力财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后发现,营运能力财务信息与股票价格并不存在直接正相关关系,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并不显著;营运能力财务信息与会计盈余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并通过影响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具有间接正相关关系。营运能力"较好"的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比营运能力"较差"的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强;营运能力财务信息还通过影响会计账面净资产价值与股票价格具有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对沪市2000~2002年配股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了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最后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6,(2):3-24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审计定价管制制度。然而,关于该制度有效性的研究却比较有限。针对这一研究议题,以2001-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审计定价管制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平均每提高一个管制等级将导致审计收费提高4.2%;(2)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审计定价管制严格的地区,这种正相关关系被显著弱化,表明审计定价管制通过提高审计收费达到了提高审计质量的政策目的。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审计定价管制对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的提高作用主要存在于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非国有企业中,而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国有企业中,其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3,(5):24-37
文章以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腐败行为发现的可能性将上市公司高管腐败分为显性腐败和隐性腐败。实证研究发现:(1)对于显性腐败,高管高薪可以起到抑制腐败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天生与政府存在亲属关系,这种抑制作用要弱于非国有企业;(2)对于隐性腐败,高薪并不能起到抑制腐败的功效,并且高管薪酬与隐性腐败存在正相关关系,支持了管理层权力理论。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与隐性腐败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