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信用卡》2010,(24):8-8
为更大范围地普及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2010年11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征信知识宣传周”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启动。今年征信宣传周的主题为“珍爱信用记录维护信用权益”,旨在提高全民金融素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2.
《金卡工程》2015,(4):32-33
中国从2002年初开始启动征信立法,经过十余年探索和研究后,2013年《征信业机构管理办法》出台,对互联网机构开放进程加快,此时征信体系中政府监管职能设定、企业与个人征信模式的选择、征信市场监管体制架构等方面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征信体系的建立与逐渐放开,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和保障。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但是由于立法和个人征信体系的缺失,基本处于“裸奔”状态,出现了  相似文献   

3.
征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本文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结合近几年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实践,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信用体系、中央银行与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关联性,探讨把握和运用发展规律,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加快福建省征信体系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田昆 《中国金融》2022,(8):90-92
<正>近年来,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始终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征信发展模式的决策部署,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科技化的经营方向,遵循“独立第三方、客观公正、个人隐私权益保护”的发展原则,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理念,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平台等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推动开展征信生态圈建设,为普惠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相似文献   

5.
2015年年初,人民银行要求8家民营机构遵照征信业相关法规进行准备,为其正式涉足征信行业打开大门.可以预见,阿里、腾讯、中诚信等民营机构的“转正”,将与央行征信机构优势互补,并成为征信行业的生力军. 目前,我国零售、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业态快速发展,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愈加强烈.但是,传统的央行征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业界需求,亟须新生力量加入.首先,央行征信体系的数据采集源于正规金融机构,并不涵盖非正规金融、通信、零售等机构的相关信用数据.  相似文献   

6.
征信体系构建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基础环节,是推动地方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地方金融信用生态环境、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探索构建地方征信体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韩玉民  布言 《青海金融》2005,(10):12-15
按照中编“办三定”方案赋予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承办信贷征信管理工作,拟订信贷征信业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有关风险评价准则,承办有关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的职责,基层央行作为征信职能的具体执行者和管理者,我们就如何推动信贷征信机构建设和对征信市场进行管理,促进征信  相似文献   

8.
杨小平 《金融博览》2005,(10):10-10
征信,语出《左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以征信为制度保障的信用环境是衡量、评价金融生态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中较薄弱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征信》2023,(10):F0002-F0002
《征信》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征信行业权威性杂志,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4-7 47X,国内统一刊号为CN41-1407/F,由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主办。《征信》杂志在内容上“聚焦征信、辐射金融”,以“学术性、实践性、专业性、前瞻性”为办刊宗旨,适时关注征信领域和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并兼顾大众化和普及性的品牌杂志。  相似文献   

10.
谢金静  陈学军 《征信》2020,38(3):39-44
随着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等创新场景的不断涌现和市场对征信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征信市场出现的新业态、新形式、新需求对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服务与管理职能的履行提出了新的挑战。挑战主要表现为企业征信机构违规经营、征信系统“曲线接入”并引发投诉、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有待提升等。基于此,从履职视角提出如下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应继续强化“建立覆盖全社会征信系统”的目标定位,以信用立法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征信机构评级活动的依法合规,强化征信业务活动的真实性监管,依法提高接入机构的广覆盖,以内控为抓手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个人征信体系作为消费经济的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传统个人征信模式面临新的数字经济形态、科技创新、个人数据严监管以及普惠金融的冲击,需要与时俱进。在韩国,“本人数据管理”(MyData)模式的创新尝试给个人征信带来了创新方向,有助于解决国内征信数据断直连监管。根据MyData模式的基本理念、发展路径和实践案例,从征信行业发展、数据合规和征信业务推进等方面总结启示。  相似文献   

12.
吴晶妹 《征信》2021,39(1):1-9
展望“十四五”时期,我国征信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征信法”。制定能够促进平等准入、公正监管与公平竞争的“征信法”是时代所需。从当前征信体系发展现状、征信范畴与维度、构建新型征信监管、培育与促进社会互信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征信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制定“征信法”对于促进我国征信体系完善和从征信大国向征信强国迈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融消费者可概括为在金融机构接受服务或购买金融产品的客户,是目前我国征信系统主要的信息来源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规定,我国征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主要包括公平交易权、知情权、隐私权、异议权、救济权。从目前征信实践操作来看,异议权最受金融消费者重视,也是人民银行基层行征信工作受理客户投诉最多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征信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信用报告作为信息主体的“经济身份证”,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信用报告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信息主体,经济金融活动受到影响,这类信息主体对征信修复需求增加,征信市场上征信修复乱象层出不穷,扰乱信息主体正规维权视线,阻碍征信业健康有序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非法“征信修复”典型案例,探寻“征信修复”乱象成因及治理面临的困难,并从细化征信管理制度、多部门合理整治管理、畅通征信维权渠道等方面提出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赵以邗  金波  张斌 《武汉金融》2023,(2):23-28+36
征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基础。全球征信业发展至今形成了市场化、公共、混合和会员制四种征信体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双轮驱动、双重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征信体系,但仍然面临法律保障、运行机制、有效供给、信息保护和全覆盖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中国特色个人征信市场体系,其基本特征和内涵主要包括政治性和人民性、法治化和专业化、全覆盖和全场景、基础性和普惠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锚定“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的建设目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征信为民”的理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政府+市场”互联互通,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培育全民信用意识,推动中国特色个人征信市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雪芳 《中国金融》2004,(12):29-32
5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银和世界银行联合主办的“征与中国经济”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政府部门主办的关于征信业发展的首次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征信与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征信法规与征信监管、公共征信与私营征信的关系、国外征信体系建设经验以及我国征信业发展的现实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互联网金融征信效率的研究,从制约互联网金融征信效率的三个因素分析入手,得出提高互联网金融征信效率的建议,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8.
李佳儒 《征信》2016,(9):29-31
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征信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构建央行牵头的独立、集中、统一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征信模式,实现对互联网金融信息阶段性、有序性、技术性的整合和采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的政策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的发展,使数据的储存、共享和优化都更加便利。随着国内对民间征信市场的开放,民间征信公司和金融科技平台已经使用“另类数据”对用户进行行为分析和预测。机器学习下的另类数据征信,虽然能弥补传统征信中存在的数据片面等缺陷,缓解信贷歧视,帮助因信贷历史不足等征信因素和歧视因素导致借款失败的弱势金融群体,提高金融普惠程度,但仍然存在阻碍信贷公平实现的歧视因素。通过构建金融消费者和网贷平台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发现对另类数据的保护和应用进行监管和立法,对金融科技行业进行规范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丰富了金融业态,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也催生了对个人和企业信用数据服务需求。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征信发展基础上,研究征信与互联网金融对接的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行业会员制模式,建议在互联网征信业务发展初级阶段应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逐步引导市场主导型模式健康发展,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成员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征信机构为引导,市场征信机构为主体,行业协会征信机构共同发展的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