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大趋盛行,农村领域的小额信贷业务逐渐成为各大商业银行重点进攻的方向,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制约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发展,需要亟待解决的发展困惑。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农商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总结出目前制约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问题的政策建议,期望通过研究,能够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突出表现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因此,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信贷资金的支持,而信贷业务的可得性与信贷管理风险的高低与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因此,从金融素养的背景、概念及其与农户信贷业务的机理关系入手,依托问卷星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与农户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对提升农户金融素养,加强农户信贷风险认知,完善农村信贷业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农业、农民、农村(简称“三农”)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标杆,然而现有政策和措施导致“三农”内部非均衡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权益保护的制度供给不足,以致于农民和农村的发展滞后于农业发展.“三农”内部的协调发展是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激活制度红利,实现“四化同步”的基础,因此需要将战略重心移向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三位一体”和“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5.
在“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占中国人口2/3左右的“农民”人口问题,因为农村是农民居住的地区,农业是农民从事的产业。无论农村还是农业,行为主体都是农民。那么,调整农民就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农民问题并最终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本人认为“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让农民享受“国民待遇”,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乃是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6.
推进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既是在新时代维护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又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具有方向性的重大课题。对四川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温江模式”“龙华模式”和“三水模式”等的考察表明,虽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思想认识问题、资产量化和改革范围问题、成员身份确认问题、股权设置及管理和转让问题、治理结构问题、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或社区管理的关系问题、政策优惠问题、相关政策配套和协同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妥善处理,以便深入、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7.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先在农民增收上破题。要正确处理好“内”与“外”、“取”与“予”、“分”与“合”的关系,要作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促进农村扶贫开发等工作,真正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历来关注“三农”问题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著名论断。在社会主义建设伊始就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引导农民走联合起来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当中。  相似文献   

9.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发展农村市场,广大农民是农村市场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农户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农村承包经营户,依照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规定,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事法律中,关于农民、农户在农村市场的商事经营主体资格的制度设计比较缺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市场行为。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农村市场,有必要完善农户商事经营主体资格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农村宗教发展迅速,呈现出“民众宗教信仰呈多元化趋势”、“宗教种类以基督教为主”、“宗教信仰极易出现异化”、“不同信仰存在潜在矛盾”、“境外势力加大宗教渗透”等五大特点,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必须采取“加强管理、充分尊重农民宗教信仰选择”,“弘扬主旋律、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实际、切实关心保障广大农民利益”,“铲除腐败、努力营造良好农村社会风气”等措施。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村“电商创客”应运而生。农村“电商创客”的出现,深化了“互联网+三农”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和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电商经济最为活跃的“淘宝村”里的“电商创客”群体进行调研,掌握这一群体的创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而为培养农村“电商创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79—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阻碍农村经济增长,城镇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为此,应改变农村金融发展指导思想,逐步走以“功能观”为指导思想的金融发展路径。还要加大对农业科技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保证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容量的扩张,失地农民问题由此而生。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就要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源头上探索出路,防患于未然,归根结底,也就是要首先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运用“迂回战术”,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即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缩小农村,发展农村。  相似文献   

14.
农民子女“辍学”,农村高中生生源不足,农村贫困大学生人数较多等农村教育问题的存在,是因为农民收入低、子女多、城乡教育条件和观念差距大等原因造成的。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切实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农民重视投资子女教育,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历来关注“三农”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著名论断。在社会主义建设伊始就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引导农民走联合起来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当中。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进程,总会引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减少。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效用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最佳选择。要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地转移,我们应当:真正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彻底减轻农民“转业”的负担;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化”;放手让农民填补城市“空间”;大力加强对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民是实现粮食安全的经济主体,“谁来种粮”和“如何种粮”的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问题,关乎国民经济全局、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重视、研究和解决农民问题,是一个贯穿于我国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性课题。土地问题、收入问题、权力问题、发展问题和职业培育问题是新时期正确认识农民问题的五个价值维度;以法的形式还地权于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全方位的农民权利体系、全面提升农民发展能力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8.
“农业要发展 ,农村要建设 ,农民要富裕 ,首先要依靠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体 ,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 ,也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关键。农村社会经济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的农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发展农村教育 ,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9.
关注“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简称“三农”问题 ,近年来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从“三农”的重要性着手 ,通过分析“三农”的现状及成因 ,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如何应对农村垃圾问题是当前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农村垃圾处置是否恰当关系到农村环境的稳定、农民生活的幸福与农村社会的和谐。通过理论梳理与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太湖流域地区部分农村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应对农村垃圾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农民在垃圾处置过程中转变了环境意识,并改变了自身不恰当的环境行为,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达到了一种“生态自觉”的状态。太湖流域地区农民垃圾处置行为改变的实践模式,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还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与社会效益的扩展。此外,经过对研究案例的深度剖析,总结形成了农民生态自觉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为今后有关农村垃圾处置环境制度的制定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