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刘振斌 《河北金融》2020,(12):51-54
自"超日债"违约以来,我国信用债违约处置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但仍有一些不足,如交易环节流转不畅、投资者保护力度不足和处置机制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违约信用债无法市场化流转,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分析目前我国信用债违约的处置情况,剖析当前信用债违约处置的问题。在信用债违约风险的化解中,应尽快强化制度约束,推出市场化流转机制,加强风险管控,以实现保护投资者和发行人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随着近年来债券违约逐渐常态化,后续处置机制的短板已经制约到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债券违约的处置方式看,市场化处置程度依然偏低,违约债券流动性缺失问题尚待解决,且违约债券风险定价难也导致其处置效率较低。虽然新《证券法》明确了投资人保护条款,但相关配套立法缺失导致了债券持有人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也制约着后续处置工作的开展。目前,由于违约债券市场化交易已具备发展空间,相关基础条件逐步完善,通过市场化交易有望促进违约债券处置效率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效率,需在持续优化违约债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违约风险预警及定价机制建设、探索优化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途径、培育违约债券市场的买方主体、加强投资者保护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出现,从利息违约到本金违约,从私募债违约到公募债违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信用债品种.违约事件频发背后,反映出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风险分担和市场化处置机制不完善、监管与信息披露机制不足、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信用债违约背后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并对信用债违约风险防范方面存在...  相似文献   

4.
刘再杰  李艳 《新金融》2016,(10):49-53
近年来,在我国信用债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违约风险日益凸显。尤其是进入2016年以来,信用违约呈现出风险事件增加较多、涉及行业和发行主体不断扩大等特征,未来债市违约风险或将进一步上升。全球主要国家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显示,违约是债市市场化运行的必然现象,违约概率上升是经济周期发展的正常反映。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具备处理和消化违约风险的条件和能力。为建设市场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债券市场,一方面,要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市场扭曲;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市场化的信用风险约束和违约处置机制,构建多元化的风险分散和分担渠道以及加快完善监管制度等,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将风险控制在市场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是资本市场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压舱石”,也是债券风险防控的“牛鼻子”,探究国有企业债券违约成因及处置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健康发展。通过梳理2014年以来国有企业信用类债券违约情况及有关处置方式,分析相关趋势特征及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结合债券违约处置相关政策研究并提出国有企业债券违约风险防范的措施意见,为我国债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企业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增多。本文利用2014~2020年的信用债券数据,采用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了短债长用对企业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研究发现:短债长用显著提高了企业信用债的违约概率,在替换变量和估计方法,并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考察外部监督的作用发现,企业上市、外部审计以及信用评级等外部监督机制,均可有效降低短债长用对信用债违约风险的影响,尤其是审计意见的作用最大。本文对防范企业信用债违约具有参考意义,并为化解信用债违约风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债券违约的数量规模、行业分布、地域分布、企业属性、债券品种及违约率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特征趋势,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融资特点,探讨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后的五种处置方式,认为我国债券违约风险处置机制还不完善,缺少独立法律制度、处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对发行人缺乏硬性约束,影响了违约债券的整体兑付水平,投资人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建议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债券违约发生率、优化发行人融资结构、建立债券违约的市场化处置机制,以降低债券违约风险,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2020年,我国信用债违约频繁发生,其中不仅有民营企业,还有国有企业.信用债违约给债券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导致我国债券市场的信用机制被破坏.本文在分析信用债债权人保护和信息披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用债监管和信息披露法规现状,对永城煤电信用债违约事件的信息披露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发债企业公司治理不完善,以及...  相似文献   

9.
信用债违约事件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还可能通过信用风险传染对非违约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发现,在市场出现信用债违约后,同城市的非违约民营企业会进行更多向上的真实盈余管理,不过类似的影响在同行业非违约企业中并不明显。机理分析显示,信用债违约事件导致当地企业融资约束增大是非违约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特别是偿付能力更弱或融资需求更大的非违约企业将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并且还发现,向上的盈余管理有效缓解了信用债违约对非违约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地,盈利可疑或者负面事件缠身的非违约企业会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此外,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更大的地区,非违约企业受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相对更小。  相似文献   

10.
信用利差通常指同期限的信用债与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差值。早期的研究把信用利差单纯地解释为信用债违约风险的补偿,并通过信用利差的变化推断企业违约概率的大小。不过后来的研究发现,信用利差实际上大大高于违约损失,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对于信用利差的解释方式。从市场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有些财务状况更好的企业反而需要承受更高的信用利差,而即使是相同评级的债券,信用利差的差距也可能相当之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信用债定价与成熟市场国家信用债定价存在显著差异,并未随着经济周期运行中违约风险的变化而产生明显调整。研究发现,我国市场主体普遍存在对信用债刚性兑付的预期,且倾向于采用信用债进行套利交易,这种行为导致信用债信用利差更多体现的是市场流动性溢价,而非信用风险溢价,因而反映市场流动性状况的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波动性对信用债定价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而模糊了对手方信用的中央对手方的质押回购制度安排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22年,中资美元债市场面临的外围压力不断增大;地产美元债信用风险边际转好,但局部风险事件仍将出现,且已违约房企债务的处置压力较大。本文建议,密切跟踪境外市场变化,强化金融监管能力建设,统筹做好境内外市场债务的风险防范工作;在市场化处置违约风险的同时,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各方责任,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20年,"逃废债"一词在时隔多年后再次成为经济金融领域热点,背后是以债券违约为代表的信用风险事件频发.自2014年发生信用债违约事件以来,我国债券违约走出了"规模化、常态化"趋势,特别是2018年以来,违约债券的规模及其占信用债存量比重同时呈现高位上涨态势.违约债券的主体也出现显著变化,国有企业信用债密集违约"接棒...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20年11月10日终,永煤控股因流动性紧张未能按期足额兑付资金,20永煤SCP003构成实质性违约。至2021年1月,20永煤SCP003已完成付息及部分本金兑付,剩余本金则协商展期。在违约债券处置中,永煤控股的处置效率相对较高,但永煤风波对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的冲击远未消散,市场主体对于该事件的反思亦远未停止。  相似文献   

15.
当信用债存在潜在违约风险或发生违约时,完善的受托管理人机制能及时就债务人经营情况的变化等与投资者进行沟通,方便投资者在债务人情况恶化之前尽早做出安排。在信用债违约的新常态下,本文探索了现行受托管理人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受托管理人机制,以更好地应对债券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实现了强劲增长,债券型产品成为券商资产管理行业中最为主流的产品类型。但自2014年以来,各类信用违约事件的加速爆发也让信用债投资的风险逐渐凸显,债市违约潮渐起,并直接传导到大资管行业的各个领域。对基金业而言,不得不面对债市投资风险陡增的困境。虽然在此期间发生了数起信用违约风险事件,如对我国债券市场影响意义深刻的"11超日债"事件,但最终经各方博弈后几乎也如期兑付。然而,与国外金融市场违约事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信用违约频发,且从民营企业不断蔓延到地方国企和央企。14年,"11超日债"因未能如期偿付利息成为我国首例违约的债券。2015年4月,中科云网违约,未能支付"ST湘鄂债"利息及回售款项。2016年以来,违约事件更是加速发生。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29只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其中有12起公募债违约事件。随着违约事件的不断增多,刚性兑付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有效管控显得更为迫切,这些都为信用违约互换(CDS)等信用衍生品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14—2021年的信用债作为研究对象,以单一算法(逻辑回归、高斯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和伯努利朴素贝叶斯)分别构建Bagging和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并将其与单一算法以及传统方法(KMV模型)进行对比,探讨如何提高信用债违约预测精度,证明Bagging集成算法的可靠性,还通过SHAP可解释算法研究信用债违约中的重要指标。实证结果显示,四种单一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准确率上优于传统KMV模型;进一步对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集成,发现同质集成算法在提高预测性能方面不如异质集成算法,且Bagging异质集成算法的预测准确率优于Stacking异质集成算法。将性能最好的Bagging异质集成算法与SHAP可解释算法结合,得到对识别信用债违约具有重要价值的9个指标,分别是违约前债项评级、违约前主体评级、交易所、净资产收益率、债券类型、企业性质、财务费用、总资产增长率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关键指标的识别对信用债违约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边赛 《银行家》2022,(2):100-105
2020年10月,华晨集团、河南永煤等大型国企违约事件集中爆发,将债券违约风险处置再一次推到了市场舆论和监管关注的"风口浪尖".从改革开放恢复国债市场算起,我国债券市场真正发展不足50年,直到2014年才有首只公募债违约.目前,由于我国债券违约历史较短,现存债券违约处置机制还处在初步摸索阶段,存在违约处置效率和回收率偏...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以来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信用风险的积聚可能引发债券市场流动性恶化。本文以2014―2019年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信用债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违约事件对债券流动性影响的传染效应。研究发现:违约事件在同一发行主体的债券之间具有流动性传染效应,当公司的某期债券出现违约时,公司其他未到期债券的流动性水平显著下降;违约事件对同行业其他公司债券的流动性具有传染效应,当行业中出现债券违约事件时,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债券流动性显著降低;违约事件爆发越密集或者违约事件越严重,对债券流动性的负面影响越大,而且民营企业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国有企业债,低信用等级债受到的影响要大于高信用等级债;在市场密集爆发违约事件或出现较为严重的违约事件时期,宏观流动性增加能够改善债券流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