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现阶段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变化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这一政策目标,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民币汇率政策也应做相应调整,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者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采取人民币不贬值政策的原因和目的,指出保持人民币不贬值不仅会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启动内需的若干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最后,对中国汇率政策提出若干建议,使人民币的汇率水平确实能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民币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但由于中美经济结构、经济机制与增长水平不同,这种相对固定汇率制度与中美两国经济之间存在偏差,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和投机预期。2005年7月,实施新的汇率机制,迄今人民币安然无恙。中国在中美经济博弈中,重新获得汇率主权。本文根据结构增长理论、结构贸易政策理论、合作博弈理论、新汇率机制理论,评估人民币价值,分析人民币升值利益,提出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原则、机制与路径及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稳定是未来政策的长期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维明 《商业研究》2003,(9):127-129
汇率改革导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的贬值在给我国带来出口扩大和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也造成通货膨胀、外债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将是最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经济互通互融的今天,一个国家对其汇率制度的选择和调整会对本国及其全球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相关的汇率制度,并通过分析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着重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增大与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是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一个两难抉择,汇率政策的调整应以经济增长目标为依据,重点考虑汇率传递的经济增长效应。汇率波动传递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汇率波动以价格和利率为媒介可以形成直接传递效应和间接传递效应,并最终影响宏观经济增长。若以利率媒介为着眼点,汇率波动的传递机制可以用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来描述,并通过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测度的构造来描述汇率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指导汇率政策的优化与调整。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测度对于我国汇率传递经济增长效应的描述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正确分析与预测人民币汇价的波动,对于政策制订与投资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长期看,通过我国汇率政策的改革和一揽子货币政策的选择,人民币升值是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因为人民币价值回归有利于稳定全球汇率水平和平衡国内外收支水平,也有利于降低投机资本的预期,减少资产泡沫,以保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正经历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逐渐凸显出来,进而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文章首先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希望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及政策走向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中美汇率争端反映的是两国经济、政治利益之博弈,本文通过探讨两国汇率争端的博弈策略及其均衡解,认为美国的贸易制裁威胁是不可信的,只能通过谈判等缓和方式对人民币汇率施压;为了公平地解决汇率争端,维护各自合理的经济利益,在考虑我国的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等实际需求,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外汇资产状况及坚持自主决策汇率政策和汇率水平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有利时机适度让人民币升值。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已变成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美国等主要贸易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仍不稳固,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够成熟。如何选择汇率政策的调整方向,成为中国货币当局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实证模型为基础,结合协整分析的方法,运用2000-2009年的季度数据,求出了长期均衡汇率值,并与现实的人民币汇率相比较,进一步分析了人民币汇率问题,同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其走势对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为国内外的物价和利率水平差异、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国际收支状况及央行货币政策等。在短期内,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美国经济逐渐复苏、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央行引导挤出套利资金以及国际收支的变动等原因的影响,我国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仍是双向波动,2014年内可能不会再出现人民币单边升值。预计未来跨境资金流动和人民币汇率仍保持双向波动的局面,且后者的波动幅度将加大。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以来,人民币出现了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持续增大。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国内按购买力计算的对内价值趋于下降,主要表现为国内逐渐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来分析论证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金融内在的机理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形势分析:未来趋势与主要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年来,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滑落。当前,我国外贸形势出现进出口价格回调、贸易条件改善等新趋势,但是,在外需持续下降、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不确定性提高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2009年出口增速可能继续下调,不排除出现大幅回落的可能性。未来一段时间,应稳定外贸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辟新市场,开发新产品,积极有效应对外部冲击。  相似文献   

14.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均衡、错位及其矫正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5-2010年1季度数据,研究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均衡水平、错位程度及其矫正机制。研究发现:长期看,美国经济增长1%、中国经济增长1%、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贬值1%,导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分别增加4.46%、0.81%、0.93%;2005年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导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小幅度增加。中美贸易收支错位的自我修正机制存在,自我修正功能较强。短期看,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升值、我国货币供给减少、美国政府支出增加、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贬值,导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增加。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错位是经常性的,2009-2010年1季度,中美贸易不平衡低于均衡水平。政策含义是:积极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坚持人民币对美元适度升值;策略性地应对来自美国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1994年到2010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将贸易收支分解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运用MSIH(2)-VARX(1)模型研究了在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压力和存在贬值压力两种区制下,人民币汇率和国内外经济状况对我国一般贸易收支和加工贸易收支的影响,并在模型中分析了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1)1994年第三季度到1998年年底,以及2004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升值压力;1999年第一季度到2004年第三季度,以及2009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贬值压力;(2)2008年金融危机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要大于1998年金融危机;(3)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一般贸易收支的影响不存在J曲线效应,而对加工贸易收支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但综合起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总体贸易收支不产生影响。国内外经济状况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并不是很显著;(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负向响应,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自从中国实行一揽子货币政策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路飙升,并且迫于美国的压力,央行表示仍要持续稳定的上升。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经济带来一系列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国政府应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将人民币升值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全球失衡背景下中国外部财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财富动态为理解全球失衡及其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标准和新视角。与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盈余相对应,我国外部财富由负转正,但是外部财富的价值效应为负。运用外部财富的一个分析框架,对我国外部财富价值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外部头寸与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利率存在显著的相互关系,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美元实际利率则没有显著的相互关系。外部财富动态分析对于我国内外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维持人民币名义汇率的稳定和促使宏观经济平稳发展,不断在外汇市场和国内公开市场上进行外汇干预和冲销操作,从而导致了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等问题不断出现。通过对我国货币冲销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外汇冲销效果有限,离完全冲销还有很大差距,分析其中原因,既包括制度、政策因素,也与银行系统内过剩的流动性,存款准备金本身的缺陷有直接关系。为完善我国外汇冲销操作,应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促进国债市场发展,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