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石油作为一种优质化工原料,被称为“能源中的能源”、现代经济的命脉。自1895年大规模商业开发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石油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申占有极其重要和独特的地位,目前约占全球能源消费的40%。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的消耗也快速增加,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逐年加深,如何保证石油安全已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齐欣 《时代经贸》2013,(14):3-3
世界石油市场主要存在资源拥有者、消费者以及投资者三个主体,在石油经济背景下,国家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资源拥有者,其实石油经济最直接的受益者。本文中以委内瑞拉为例,研究石油经济与石油政策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委内瑞拉石油“战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齐欣 《时代经贸》2013,(13):3-3
世界石油市场主要存在资源拥有者、消费者以及投资者三个主体,在石油经济背景下,国家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资源拥有者,其实石油经济最直接的受益者。本文中以委内瑞拉为例,研究石油经济与石油政策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委内瑞拉石油“战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全。石油供应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时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据国际能源专家分析,在今后20年内,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将急剧增加,石油供应中断的危险性也将增加。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不仅要重视国内市场,而且还要特别注重国际市场,要站在全球角度来审视本国的石油供应问题。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供应资源的争夺,构成了世界各国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各国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全球石油生产相对滞后,争取足够的石油供应已经成为石油消费国的重要问题。我国自1993年起由于石油生产跟不上石油需求增长的速度,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和国外段的南线地区却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自东至西一条长达七千多公里的油龙延绵不断,加之现代化的立体交通大通道相连,构成了我国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安全带。  相似文献   

6.
海湾地区储油量到底有多丰富?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听一个笑话吧。有人曾在沙特茫茫沙漠里打井找水,然而,每打一口井,井里冒出的不是水而是石油。也有人夸张地说:在海湾地区的沙地上,筷子插进去就会冒出油来。实际的情况如何呢?勘探结果表明,海湾地区石油蕴藏量确实极为丰富,那里犹如一个很大的油海,遍及海湾沿岸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巴林、卡塔尔、伊拉克、伊朗8个国家。2001年,海湾地区总探明储量为6990亿桶,约占全球探明总储量的65.7%。而盛产石油的海湾6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已探明石油总储量约4575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6%。除石油外,海湾地区天然气储量也极为丰富。世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18亿立方米,其中近1/3在海湾。因此人们将海湾6国称之为“浮在油海上的国家”。然而,尽管中东石油资源十分丰富,但水资源却非常紧缺。  相似文献   

7.
石油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树立正确的石油安全观、正确看待我国石油安全问题,是制定石油安全战略,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基础。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在国际环境中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采取积极措施,规避石油安全风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为21世纪中国"加油"--关于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中强 《当代财经》2002,(10):48-51
为保险中国石油安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美、日正反经验的昭示、石油政治后果的逼迫;而21世纪初仍较充裕的世界石油市场为此提供了基本前提,油价可能低走则为中国创造了绝对契机。借鉴国外日致完善的储备经验,中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要储备、先立法”;战略石油储备应包括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并都应以原油为主等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证了建立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制度的必要性,评介分析了几种国际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模式,提出应根据中国国情建设“混合型”石油储备制度并就“混合型”模式的建立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政 《时代经贸》2012,(6):168-169
中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增大,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国家石油安全面临考验。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石油投资,不仅是解决石油短缺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石油企业应当在总结和借鉴中谋求海外石油投资之路:应当多方合作,集合优势资源,针对重点油气区域采取有效的投资策略,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政府应当在财政、金融、立法等方面,加大对海外石油投资的扶持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陈军  王晶 《当代经济》2003,(2):55-55
近年来,在我国石油工业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石油接替资源量和后备可采取量日趋紧张。即使在储备增长较快的“九五”时期,年均新增长可采储量1.5亿吨仍赶不上年均生产石油1.6亿吨一华东地区主要产油区稳定增产难度较大、成本攀升,其资源接替问题已威胁着油田和所在城市的正常发展;西部和海上新区的油气勘探虽然获得了一些进展,但未获得像大庆那样的重大突破,尚未拿下具有足够规模的油田。专家指出,要实现“石油安全”,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靠资源保证与石油企业高效经营的企业化发展道路的结合。西北石油地质局(以下简称西北局)的发展道路为我们提供了有效启示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石油农业”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它引导农业走上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但是,“石油农业”的发展,给农业及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水平上,生态农业取代“石油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为国民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杜吉家 《当代经济》2008,(11):70-72
构建“油公司管理模式”是国内石油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竞争力的方向。本文总结了油公司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国内石油企业走“油公司”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的主要做法,并就国内石油企业建立和完善“油公司”体制,应从调整、落实各管理层级的责权定位和基层的组织结构两个方面着手.提出了按近期和远期分步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增大,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国家石油安全面临考验.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石油投资,不仅是解决石油短缺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石油企业应当在总结和借鉴中谋求海外石油投资之路:应当多方合作,集合优势资源,针对重点油气区域采取有效的投资策略,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政府应当在财政、金融、立法等方面,加大对海外石油投资的扶持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等许多国家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石油储备制度,在维护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更好地落实“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要求,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扩大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回旋余地,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有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经发出“美国的主要财富都来源于土地”的感慨,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7.
顾列铭 《新经济》2010,(1):50-51
随着“迪拜世界”债务危机浮出水面,人们开始怀疑用石油美元堆积起的城市是否也会成为一个泡沫……  相似文献   

18.
接近2004年末,石油涨价一度成了令世界瞩目的一个焦点。多数人将石油看做一种资源或生产成本。但一些人当做生产要素或生产成本的东西,另一些人可能将其当做一种财富或一种致富的机会。当石油价格炒到55美元一桶的时候,人们发现,实际经济活动中的供求关系并没有什么变化,是石油期货大量投机导致了这次石油价格的暴涨。显然,期货对现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已经被对冲基金改造成了“价格操纵的机制”。传统概念中,石油是生产要素,构成其他上游生产活动的成本,石油涨价将视货币政策的情况,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也可能引起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两国对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两国国内石油储量有限,石油的生产远不能满足国内经济迅速增长的需求,这使得两国近年来在寻找海外石油供给来源时频频“碰撞”,存在争夺能源之势。由于两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两国必须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合作的态度以避免“双输”。  相似文献   

20.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拥有适当的石油储备日益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目前,不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完善中国石油储备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立法先行,建立和健全石油储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储备模式;分步实行,循序渐进确保石油储备规模;减少单一品种依赖,促进石油储备品种多样化;放松市场管制,培育多元化的石油储备主体;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地布局规划石油储备基地;综合决策,建立多层次的石油储备筹资模式;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积极参与石油储备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