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重点发展工业,要农业为工业输血。由此形成了工农产品之间严重的价格剪刀差,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拉大,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城市食品短缺等,国家便于1958年实行《户口管理条例》,严格控制农业人口迁往城市,最重要的手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资源的转移配置特征,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认为:(1)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参与率在全国6大区域中长期处于最低水平,与其国有和集体部门主导型的经济结构等因素有关;(2)与发达国家比较,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可挖;(3)劳动力资源逆人口城市化向农村转移配置,与城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不景气、私营经济不够发达以及农村非农产业迅速成长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向农村非农部门转移配置有关,就业形式的灵活与多样化为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及合理配置提供了更大空间,有利于其配置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地区为何与城市有如此大的收入落差呢?无疑,有限的土地资源决定了农业本身的生产力上限。虽然可以通过发展诸如乡镇企业之类的工业来提高产出和当地农民的收入,但他们终归难以和现代化的大工业机器生产以及现代服务业进行竞争。按照刘易斯等有关专家的解释,农民是出卖劳动力的对象,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产生急剧的贫富差距。但是,城市人口的绝大部分也只是普通劳动者而已,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如果处于同样的地位在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话,从理论上来说,主要的收入差距不应该出现在城乡,而应该出现在投资家、企业家与普通劳动者之间。因此…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向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演进过程中,农村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城市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增长,城市区域规模不断扩张,传统的农业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所代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下降,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几乎都经历了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中国逐渐走向了小康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不断上升,对于生活环境的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进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急剧聚集,城市面临着严峻的住房问题与环境问题,相反,农村却成为了人口空白区,多数年轻劳动力转入城市,农村劳动力正在接受着严峻考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状况,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6.
郑畅  陈凯 《经济论坛》2007,(14):131-133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的现象,许多国家先后实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面临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条件: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次,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  相似文献   

7.
城市农民工收入与就业矛盾及政策调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城市经济利用低成本 农民工获得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以前,城市化是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制度安排为基础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以后,劳动力流动及劳动力供求的市场机制力量不断增大,阻挡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隔离墙被打破。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加入到城市工业化劳动大军中。城市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给农民带来进城劳动挣取较高收入的机会,改变了很多农民的命运。城市经济的市场化,不只是使农民获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工业化在政府政策与制度支持下获得了农业剩余、农村劳动力与农地的长期哺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上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然而,曾经哺育城市工业成长的农业现在却呈现出日趋衰微的生存态势。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首先对城市工业错时反哺农村农业给予理论界定与一般分析,然后探讨了源自三种不同性质的农业衰微原因,最后提出了在政府统筹能力范围内城市工业从生产要素层面、生产经营组织层面与产业层面对农村农业进行全面错时反哺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村劳动力-城市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研究劳动力转移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城市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稳定的城市劳动力规模与稳定的农村劳动力规模呈线性关系,城市劳动力数量是农村劳动力数量的a倍;当劳动力低效率使用时,盲目增加农村劳动力规模将会导致xe,ye的下降;当劳动力高效率使用时,将导致xe,ye的增加。我们应该采取合理措施促使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研究结果对我国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而城市因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现象,农村的过剩和城市的短缺形成以劳动力为中心的资源配置错位现象.因此,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必然会优化城乡现有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2.
关华  何军  李金霞 《经济与管理》2007,21(11):35-39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制度因素、供给因素和经济因素,针对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推动工作,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良好的劳务输出服务体制等,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许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也许更能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一种多元分割状态,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农村内部都没有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市内有头等和次等劳动力市场,农村中有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市场,其中尤以城乡分割最为严格.在二元结构下.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一系列正式制度安排,使劳动力市场分割有了制度基础,它非正式制度相呼应,形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殊形态.本文从综合角度研究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如何转移,已日益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我们制定长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城镇就业问题,而且要探讨由于靠政策、靠科学而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途径。(一)人口城市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领域转移的发展趋势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世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趋势。城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21年仅21%,1980年上升到42.4%;预测2000年城市(镇)人口将达到52%左右。但目前世界各国城乡人口的比例相差悬殊,据1980年统计,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平均占69%(其中,英国占88.3%、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养老金制度基本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工业化进程十分漫长,社会经济二元性结构长期存在,这决定了中国养老金制度的二元性;在城市和农村不得不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但是,工业化过程本身就伴随着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工业和城市转移,这又要求城市养老金制度与农村养老金制度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否则会阻碍劳动力流动,影响工业化进程。以基金制为主体的养老金制度疑具有良好的融合性。人口老龄化又促使养老金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转轨中的隐性养老金债务困扰着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上又不可能将隐性债务转嫁给企业和个人,中国养老金制度必须得到政府转让国有资产、财政投入等方式的支持;另一方面,为体现公平,实现理分配功能,又必须保留部分现收现付制度。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能用中等的资源去应付发达国家才面临的老龄化危机和养老金制度转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只可能提供与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基本保障,我次的养老体系的建立十分必要。建议建立5层次7支柱二元性的养老金制度,以便在中国形成社会、政府、家庭、个人共同解决养老问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异质劳动力引入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探讨了户籍改革和农地转让权对农村劳动力和城市高、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及城镇化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户籍歧视程度的降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能提高大中城市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大中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农地可转让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尤其是对大中城市周围的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更有利,但会推高大中城市房价,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发现如果城市层级相差过大,也不利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文章最后针对户籍改革和农地产权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代经济》2002,(1):36-36
国家计委日前宣布,中国将在未来5年里废除户籍制度,以增加就业和在沿海省份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往的制度是为了控制人口的流动,因为政府担心农村的人口会涌入城市找工作。但时过境迁,按照国家计委的话说,现存的居民登记制度和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人口的变迁。从人口的自然结构角度和社会结构角度对城乡人口变迁进行综述,可以总结出人口流动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变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促进了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调节了产业分布,同时,又对城市的流动人口定居、融入城市和农村家庭的稳定、农村劳动力的短缺等问题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0.
张平 《经济论坛》2000,(23):6-7
减员增效是当前国有亏损企业三年走出困境的一项重要的也是基本的措施。随着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深入进行,企业的富余人员将不断增多,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而就业问题事关稳定,并与企业改革成败密切相关。因此,正确分析世纪之交的就业形势,妥善处理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与迫切。 一、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据统计,我国城镇经济活动人口2亿,农村近5亿。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需求不足的状况一直没有缓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