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传统的“礼”文化 在文化意义上,礼是指以宗法为基础,包括政治制度规范宗教伦理规范,风俗习惯规范,个体道德和文明举止规范在内的规范体系。规范是约束人们行为社会力量,一个社会的基本规范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宗教规范。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现象,从实现方式来看,它是介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之间。一方面,礼和法一样,  相似文献   

2.
蔡豪杰 《涉外税务》2006,215(5):78-80
中国几千年来农业文明的发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强调"君(父)权"、"神权""夫权"为特征,而漠视个人权利尤其是社会底层和妇女权利的"义务本位"的法律传统和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耕型、宗法型、伦理政治型文化,它们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显示出传统文化的顽强阻力,是造成现代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现代金融管理既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然而对于中国社会来说,现代金融管理作为"舶来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多大的相容性,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以世界观中的金融管理系统为分析工具,从中西传统文化对比的角度对现代金融管理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金融管理之所以先天性地缺失法律文化,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伦理层次中缺乏"基于公正的群性"这一伦理要素;西方现代金融管理的先天不足是出于西方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层次和宇宙伦理层次的先天缺失。  相似文献   

5.
民间借贷市场的伦理基础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借贷作为一种非正规金融形式对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借贷引发了大量的法律纠纷,规范民间借贷不仅需要法律约束,其伦理秩序的构建也至关重要。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与"诚信"的伦理思想是民间借贷市场的伦理基础。民间借贷伦理秩序的构建需要发挥政府和正规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伦理建设中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责任和诚信的伦理教育;形成民间借贷伦理的价值观;依托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形成"责任"、"诚信"伦理文化氛围,做到"文化管人";通过行业规范等措施约束民间借贷市场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传统行政文化的创新实质是确立以"法治"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文化,实现向"法律至上意识""以法律制约权力"和"公民意识"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对作为行政文化重要内容的行政伦理建设以极大启示,如行政道德的法制化、公民监督等。  相似文献   

7.
李志胜 《金卡工程》2009,13(4):14-15
法治与人治的分野其源头是对民的身心利益的保障方式,其核心是法律主体对法律的认可。中国法治需要法律主体对法的伦理认同,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体现对人的形上关怀,继承中华传统中亲属伦理的合理成分,突出市场经济伦理的启蒙意义,完成对法的伦理认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伦理。  相似文献   

8.
李远红  侯晓娜 《金卡工程》2010,14(10):22-24
ADR是个源自美国的话语,其是建立在效率伦理、个体化伦理和公正伦理基础之上的。ADR机制可以在中国的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中探寻到其渊源,其法治理念与儒家"无讼"法律思想统治下的纠纷解决理念耦合。和谐是两者共同的价值目标,ADR的三大法治理念皆源于儒家"无讼"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晶晶 《金卡工程》2008,12(11):77-77
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成为当前理论界无法逃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剖析传统文化中"道"和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在联系,探求它与当前现行的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本文对何为道,道在中国法律传统中扮演怎么样角色,道与之当代法制建设这三问题进行了回炉和思考,以期能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中原地区部分农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孝道伦理缺失问题,影响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现代的农村居民缺乏传统的代际互惠观念,年青一代的农民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探讨以中国传统孝道为基石的道德伦理出发,吸收我国传统道德建设和当代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中原地区农村孝道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推动和促进中原地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孟季娟 《中国外资》2013,(24):276-276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文化,而'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因此,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实不为过,这不仅是因为传统中国人的孝道世界闻名,也是以为内本是调解亲子关系的一个伦理范畴竟能统帅出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几千年来独领风骚,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今日的中国正在向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迈进,同时又承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孝顺老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本文从弘扬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对传统的孝观念的历史含义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2.
冯辉  贾凌昌  吴国学 《金卡工程》2009,13(1):131-132
祭祀文化在我国遭受严重破坏,而中华的血脉延及今日,中华文化生生不息,靠的就是一种血缘宗法的方式继承下来,祭祀恰恰就是我们民族血缘宗法原则的突出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呼吁进行理性的纯正文化意义上的祭祀活动,但是,做得仿佛远远不够。现代的人对国学经典了解太少,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是如此。我们的文化已经不自觉地沦为半殖民化。在所谓的理性科学指导下,人们的视野集中于"活着"这种简单的生命理解,形成纯个我化的人生价值观。翻开国学典籍,能看到先师先贤们闪亮的人生哲思和生死智慧。建立适合中国人的生命观、生死观,要充分借助国学这个传统资源的宝库。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必然要以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是先进文化构成中重要的思想元素。无论是对于儒家诚信观念的阐释,还是儒家诚信观内化的分析,都表明诚信的伦理德性在于养成与建构。应把握当今时代文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这种养成与建构来实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善恶的标准问题,而“人性”在伦理学的视野中占据更为基础的地位。什么样的人性观,关注的是何种状态下的人性将直接决定整个伦理学的价值趋向。法律的人性化对于人性本身有着独特的看法,这种看法得到了法律伦理学的理论支持,在何种情况下法律要明文规定,又在何种情况下法律要明文禁止,法律自身只作出形式层面的规范解释,而法律伦理学则提供了深层的道德标准。法律不能脱离道德而存在,但是在现代法治理论的框架下,法律又必须在形式上与一切具体的伦理观念相脱离,法律伦理学解决了这个矛盾问题。显然,法律人性化是在法律的框架内探讨的,而权利本位则是现代法治的根本,法律人性化的伦理基础也必须从个人权利的角度加以探讨。“个人权利”不但是法律人性化的形式栽体.同时也是法律伦理学之独特道德标准的外在体现,因而个人权利是探讨法律人性化与法律伦理学的核心切入点,法律伦理学的人性观与道德自由的观念也将在个人权利的分析之中得以阐明。  相似文献   

15.
从汉字的词源上考证“文化”一词,最早的来源是“人文化成”,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伦理本位,因此文化的含义亦由社会伦理而来。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产生于拉丁语,作为动词(colere)派生词,它的原意是指对大地的耕作。与古代西欧人从认识自然转而认识自身的逻辑相对应,“文化”一词也产生了转义,将培养人们参加公共生活所必需的品质和能力的意蕴,逐渐纳入文化的范畴。“文化”一词,由此又具有了培育、发展、养成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定义的文化概念,则包括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代民间社会存在宗族型、地域型和政府推广型等多种类型的自治性福利制度。它们在宋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宋代自治性福利制度的发展,包括宋代儒家"仁、礼"思想、"敬宗收族"思想、佛教思想以及黄老、道教思想等。在发展我国当前自治性福利制度时应重视自治性理念、福利观念的重要作用;注重宗法思想中所蕴含的"仁孝"理念,充分发挥家庭保障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应注重在全人类的文明传统中汲取自治性福利观念的精华。  相似文献   

17.
胡世凯 《中国外资》2012,(12):181-183
"明主治吏不治民",即法律重心和主体是官吏法特别是惩处官吏渎职罪之法;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演变是对加强官吏治理的回应,或曰"以律治吏"是中国传统法律发展的动力。此乃中国传统法律区别于世界上其它法律传统的最重要的特征。此论点自我2002年系统提出(见《"明主治吏不治民":传统中国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以来已渐获学术界广泛认同。本文旨在讨论中国古代早期官吏渎职罪法律的肇始和演变,揭示中国传统法律"明主治吏不治民"特征的缘起。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伦理提倡修、齐、治、平的统一,强调家齐是国治、天下平的必要前提,所谓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张九龄语)。因而,和谐的家庭文化的形成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结构与强调家和万事兴的和谐稳定的家庭文化不无关系,考察家庭文化的变迁可以为建构新的和谐家庭文化提供参考。在家庭关系日益松动、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19.
张金艳 《浙江金融》2007,(9):59-59,26
经济法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和经济理论、法律文化背景。尽管经济法律规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罗马法中垄断禁止性法律的出现.然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则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近代社会.自然法学的逐渐衰退.导致相应的法律观念发生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根本性变化.法律应逐渐对个人自由进行限制而保证社会公正的经济法观念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袁菁 《金卡工程》2009,13(7):12-13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①这是哲学上的一个命题,哲学上的东西总是玄之又玄的,我们很难轻言真假,那么刑事和解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现实存在物,它的存在是否合理呢?刑事和解的思想、理论、制度与中国社会具有相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刑事和解思想的萌芽,也是刑事和解在中国存在的传统文化基础;而在当今中国,不论是从政治、法律还是社会方面都存在着对于刑事和解的现实文化基础;刑事调解制度是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