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加速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上市和拟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郑小芬 《经济师》2009,(1):177-178
2007年1月1日施行的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相时于原会计规范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对原会计规范的完善,但同时也是对我国企业的挑战。因此,对实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将会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金融工具的定义及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历程出发,比较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原会计相关规范的差异,分析实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非金融企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顺利过渡和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财政部于2006年2月25日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中有4项关于金融工具的具体准则,2007年后,全部上市银行将执行上述新《企业会计准则》,针对目前法规仍然要求境内上市银行执行双重审计的规定。本文首先对5家上市银行2000-2005年境内外财务报告净利润、净资产差异大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再对新会计准则对上市银行的影响进行解读,认为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银行将对金融资产、负债重新界定分类,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从会计确认、到会计计量上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大大减少了境内审计下的财务报告与境外审计下的财务报告的差异,并建议尽快取消双重审计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4.
李绍敬 《时代经贸》2007,5(3X):52-53,56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观,并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四项关于金融工具的具体准则中全面应用。应用公允价值观对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计量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最明显的趋同,表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向实现国际化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5.
公允价值观:我国金融工具准则中的应用与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观,并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在四项关于金融工具的具体准则中全面应用.应用公允价值观对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计量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最明显的趋同,表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向实现国际化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6.
郭春松 《发展研究》2007,(11):111-112
2005年至2006年,财政部分别公布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和3项与金融有关的会计准则,要求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实施.  相似文献   

7.
叶逢海 《当代经济》2007,(8X):46-47
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包括上市银行在内的所有上市公司全面实施。从中资银行目前执行情况看,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概念以及许多实际重大问题还没有得以完全统一,如公允价值估值技术、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会计科目设置、核心账务系统升级等。文章试图以《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为切入点,对新会计准则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推广公允价值会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2006年1月1日《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在我国各大银行范围内试行。同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确认并发布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另外,财政部还颁布了《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商业银行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等多个关于金融工具业务的准则,这给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力。作为银行的运营部的工作人员,在负责制定本行的会计业务发展规划、会计结算、资金清算和现金业务等工作时,应该以财政部颁布的准则为依据,完善本行会计体系,健全规章制度,以确保结算业务稳健运行,防范操作风险。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在实施时必定会对银行业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实施过程中未免还是会面临很多的障碍与问题。本文就以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为依据,对我行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来推动我行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顺利过渡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相关准则制定并不能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相匹配,导致我国上市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披露不全面、不充分、不规范等。而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规范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报告和建立披露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从而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0.
2006年2月,新会计准则中重新审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而且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其中包括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作为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得到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这就要求准则的制订机构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相关准则。另外,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各个行业尤其是金融行业有很大的影响,更是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以使公允价值在我国更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毛春丽 《时代经贸》2007,(7Z):143-144
本文针对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和思考,结合我国的会计环境,得出我国在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时,先制定披露与列报准则,然后制定确定与计量准则,最终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真正成为会计报告的表内内容,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叶逢海 《当代经济》2007,(16):46-47
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包括上市银行在内的所有上市公司全面实施.从中资银行目前执行情况看,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概念以及许多实际重大问题还没有得以完全统一,如公允价值估值技术、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会计科目设置、核心账务系统升级等.文章试图以为切入点,对新会计准则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推广公允价值会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对金融市场,企业财务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传统会计准则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新的会计理论与实务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运用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笔者尝试通过分析我国的具体情况,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两方面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金融衍生工具给传统会计处理带来挑战,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和《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考虑到我国实际,分别颁布4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15.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增加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四个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将对银行信贷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改变了金融资产的分类、表内核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改变了金融资产转移及套期会计处理等新规定。  相似文献   

16.
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是指上市银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程序和制度,是对风险进行积极的事前防范、有效的事中控制和完善的事后评价的过程。随着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不断加大,我国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我国上市银行各项活动的基础,是我国上市银行长期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7.
曾德明  刘妮雅 《经济师》2007,40(1):25-26
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来完善落后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银行的竞争力。文章以我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战略投资者影响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机理,从而得出战略投资者可以促进上市银行治理改善的结论,并就我国上市银行应该如何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中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战略投资者影响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表明战略投资者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我国银行业要积极正确地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改善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提高上市银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在规避风险、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如何正确地提供相关会计信息,成为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的焦点。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一些金融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国家陆陆续续地制定出一些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在内容、形式和制定思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对我国开展相关的会计准则制定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会计准则中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新规定是我国首次颁布实施的一项财务制度,其在内容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新规定借鉴来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各,体现了我国财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趋同,新规定的实施,必将对于商业银行业、基金投资等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