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自然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自然地质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揭示人类的身体健康与自然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正如《黄帝内经 》中所说“人与天地相应”,指出了人体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周围环境中缺少了人体必须的物质成份,人就会罹患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利于人类健康的自然地质环境可使人健康长寿,不利于人类健康的自然地质环境则导致各种传染和非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哲学角度探讨全球问题的基本内核——人与自然严重对立和尖锐冲突的现代关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即人类同自身生存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同自身的关系问题,阐明人在人与自然矛盾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并深入思考如阿重建人和自然共同协调进化的关系、联盟。强化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观念和环境意识,以及注重从人类内部机制上实现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来寻找正确解决当代条件下的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向达 《全国商情》2011,(Z3):84-85
主体的生态之维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自身的成长紧密相关,因为自然变化不大,而人却时时在改变。纵观人类历史,主体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其形态表现为正—反—合的模式。合便是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自然权利相关概念的分析与界定,明确自然权利的提出绝对不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单纯思辩,而是有一定实际基础的。它的现实基础讲起来很简单,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让人的生存问题开始严峻起来了,一方面人们开始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始思索人在自然当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问题,即自然权利问题。要解决自然权利的问题,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自然权利相关概念的分析与界定,明确自然权利的提出绝对不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单纯思辩,而是有一定实际基础的.它的现实基础讲起来很简单,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让人的生存问题开始严峻起来了,一方面人们开始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始思索人在自然当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问题,即自然权利问题.要解决自然权利的问题,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从未中断过。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依赖自然而生存,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载体。纵观历史,自然在人类的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人类不可脱离自然而单独发展。但是,自工业革命后,由于人类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自然造成了极大损害,在目前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促使两者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紧张和对抗,从而使由其所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范式不具有可持续性,而“自然中心主义”自然观则直接脱离了现有的哲学和伦理学框架,无法对自然的“内在价值”作出合理的说明。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人化自然观,它赋予人与自然的互主体性价值取向,倡导人与自然的融合与统一,尤其借助人工自然的两重性后果为人与自然在和谐中发展设定了效率与公平兼顾的选择区域。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8.
人类对于自然界总是矛盾的,一方面毫无顾忌地从自然界中获得自身所需;另一方面却也不得不受制于它.本文试图从人是自然得一部分、人的发展形成了社会、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三个方面来论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与自然发展的冲突,是人类自身的行为造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循环经济是防范和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与冲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苏格拉底开始,人的主体性观念得以正式确立.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自身的价值被大大褒扬了.可是,就在人的主体性得以确立和获得发展之时,人类中心主义也如影随形,先后经历空间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基督教神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样,人的主体性逐渐被异化了.在“人类中心主义”这种异化的世界观作用下,人类以主人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开始对自然界进行大规模的掠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因此,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之一,发展生态生产力和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转向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天人合一"和"人定胜天"以及"静态的和谐"和"能动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对生态美学的实践观进行了辨析,旨在对生态美学的实践观达成共识,以及倡导生态美学不仅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自由和谐理念解释世界,更在于积极按此理念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2.
福斯特在作品《印度之行》中反映了印度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等方面的危机,表达了他良好的生态愿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进而实现整个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赫德森在《绿色大厦》中,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塑造半鸟半人的自然之子里玛的形象,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研究《绿色大厦》关注"自然"的主题,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人"的自利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人理性的追求其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为往往会无意识地、客观地增进公共利益。但是,由于"经济人"的自利心和有限理性,其行为往往会产生诸如机会主义、群体的无理性、X无效率、经济市场失灵和政治市场失灵等困境。要克服"经济人"的行为困境,必须发挥"看的见的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立根源于科学主义思潮。法兰克福学派以放弃科技发展的悲观主义姿态构思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前景,显然无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解决。只有正视科技给现实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体认科技活动的生态关怀,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张九龄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张九龄在使唐诗的品格由初唐的“正”向盛唐的“醇”的发展方面,主要作出了三方面的贡献:第一,进退随缘,“九龄风度”为盛唐人确立了一代美的风范;第二,倡导恢复诗歌缘情体物的传统;第三,自成一家,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一派。  相似文献   

17.
包容性发展就是那种能够兼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两种关系的正和博弈,同时恰当地把握现在与未来之间均衡的发展。它要求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上,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增长和发展的成果必须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分享,一部分人的状况得到改善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三是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方面,必须维持资源和发展成果在同代人之间的可共享性;四是必须在当代人同后代人之间实现资源和收益上的均衡和兼顾,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发展的机会和能力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裴子野在齐梁文学史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在追求“新变”、讲究“吟咏情性”的南朝,他高举“复古”大旗,重提“劝美惩恶”的诗教功能,以史家发展的观点来评价齐梁文学,对五、四言诗的发展与文笔的演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在看到其复古思想存在局限性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他在当时文坛的拨乱之功。  相似文献   

19.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关于人性、本质及其能动性,以及社会主义目标等理论对弗洛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弗洛姆从人性出发,奠定了其类伦理思想始基,认为人的生存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他把生产性作为人解决生存矛盾、实现潜能的动力机制。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普遍价值标准是人的幸福,而幸福是生产性活动的结果,也是生产性活动的激励;幸福是美德的标准,是生产性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20.
"欲望"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杠杆",在新时期文学中已经占有了自己的位置并得到了充足的展示.本文意在通过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历史欲望叙事、女性(权)主义欲望叙事和暴力欲望叙事的辩证分析,揭示其内核、弊端和现实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