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流动的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之一,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原因,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等主要问题,较为系统地分析归纳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沿海地区城乡人口流动制度屏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制度屏障的形成与松动新中国成立到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受旧体制下工业布局和国家强大的行政干预的影响,我国城乡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刚性迁移,人口迁移的主体是农村人口,主要流向是从农村到城市。随着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大起大落,在这几十年间,还出现过几次人口大规模、有组织地从城市向农村倒流的现象。这种刚性的人口流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理想,使国家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都付出了难以补偿的巨大代价。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另一特征是建国三十年来自发性的人口流动几乎处于停滞  相似文献   

3.
自80年代后期,中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流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大规模人口流动的流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特别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最为集中,如上海、北京...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原来从事的农业生产中剩余出来,并向非农产业转移,其势头之猛出乎人们意料.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发展迅速,而且转移由自发、盲目状态向有序流动发展,形成了大规模跨地区转移和"回乡创业"双向流动的新格局.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同时避免引发其他的社会问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外来人员租赁房屋现状分析及建议叶向忠,李庆改革18年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人口流动,特别是城乡流动大规模地进方,截止目前,北京市流动人口已达329.5万人(1995年11月抽样调查推算)。在大量的流动人口涌来面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社会进步的发展,城市发达地区常常会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不良社会状况,究其原因表明我们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没有很好的渠道,不能有序的发展起来。现如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仅靠自发性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其中必须要严格--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学者提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问题”我表示对此很有想法。参考资料和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的组织化形式没有形成,农村的劳动力流动大多都是自发的形式。这种现状严重妨碍我国经济的进步。此现象对人们的挑战就是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建设势,创建供求方与供应方之间渠道畅通的良好环境。本文以志丹县候河组为例,分析其组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与世界上各国相比,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率是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市所致,可以视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城市是我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和现代化因素最密集的地区,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经济效益最好。城市化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也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中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城市化,城市化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在垄断行业垄断暴利的背后,“我为鱼肉”的一方,常常是国家和社会公众。之所以隆重推出这个排行榜,一是促使那些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并使全体公民付出沉重代价的垄断行业垄断地位的打破,二是促使更多的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进入这些行业,促进社会资本大规模地良性流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给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3倍之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收入差距造成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种流动直接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保持人口数量的适度增长对于经济相对高速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本高度集聚的城市是必然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甚至超过物力资本。人力资本已取代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贫富的关键,因此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农民工就业是一种低质的就业,其原因是农村人力资本匮乏。因此,必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区域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由于非农就业机会的限制,大部分农户却不得不主要依靠农业、特别是土地来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农村经济的这种现实状况使人们对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均有要求,从而为农村土地转让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空间.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必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河北省建成经济大省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又是中国当前急需大力推进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规模逐步扩大,同就地发展乡镇企业并驾齐驱,成为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两种主要形式,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历来就是作为社会转型的伴生现象而存在的。随着原有制度性屏障作用的逐渐弱化,在人多地少的压力下,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流动势不可挡。外出流动行为/经历无疑深刻地影响着当事人的观念。那么,外出流动对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婚育观念影响如何,或者说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家庭婚姻观念及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2007年春节期间在福建省仙游县某乡村对200名外出打工者(男女各100人)展开专项调查,通过代填式问卷调查(replace-filling-in-questionnair-survey)和半结构化访谈(semi-structuredinter-view),试图从择偶态度、对未婚同居的看法、生育意愿等方面来简要考察农村外出打工者的婚育观念现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给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3倍之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收入差距造成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种流动直接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保持人口数量的适度增长对于经济相对高速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本高度集聚的城市是必然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区域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由于非农就业机会的限制,大部分农户却不得不主要依靠农业、特别是土地来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农村经济的这种现实状况使人们对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均有要求,从而为农村土地转让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空间。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必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河北省建成经济大省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转型期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如何转移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随着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市区。山城"棒棒军"便是这个流动大军中最典型,最具地方特色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给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3倍之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收入差距造成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种流动直接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保持人口数量的适度增长对于经济相对高速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本高度集聚的城市是必然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打破城乡的教育发展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现象。而教师队伍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基层教师的流动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立足于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探讨农村教师的流失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速推进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促使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些青壮年逐步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的驱动力。但农村流动人口与城市中的社会融入情况存在着严重脱节问题,他们的社会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解决好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水利工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田水利工程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水利工程与生态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缓和这个矛盾,就要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