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就业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制度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农村劳动者在求职、就业、管理等方面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1)农民工进城就业机会相对有限。一方面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严重;另一方面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进城农民工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大多数是没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进入学校之后的融入问题。在影响其教育融入的众多因素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来看,存在着不彻底和不充分性,这导致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整体弱势化状态及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阶段以及文化层面的融入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阻碍了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的整体教育融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彻底和充分转移,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的教育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3.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是政策关怀的具体化;是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公共管理的客观要求。然而,目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一方面是户籍身份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社会排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没有纳入国家就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把就业工作的中心放到城市,就业资源向城市居民配置,农民就业长期受到忽视,没有得到国家的扶持。国家对城市居民实行就业登记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方面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城镇职工就业和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游离于国家就业体制之外,不能分享国家就业资源和政策,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城乡二元就业体制阻碍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城市农民工的数量大量增加,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国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项目不全,保障水平也很低,这影响了农民工的生存与生活,影响了社会稳定.本文就农民工对我国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及有权利获得社会保险制度的保护,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6.
<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出现在我国的一类特殊社会群体,其根源主要在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因此,农民工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制度现象。所谓农民工,简单说来就是指主要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他们主要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仍然保留着农村户籍和权益,同时又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农民工现象之所以被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他们规模庞大,身份特殊,离开农村又难以融入城市,成为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一类“脆弱”群体。正是因为农民工群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的身份仍是农民;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社会歧视仍然存在;就业环境差、待遇低、工资被拖欠、克扣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保障权利不完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深化户籍制度及其配套设施的改革;建立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向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转轨的过程中,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对于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地方政府的角色错位和不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GDP取向等问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参与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根除,阻碍着农民工权益的实现和保障,农民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还处于劣势地位,社会组织还没有覆盖农民工群体等。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就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改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制度环境;必须开放现有社会组织和培育新兴社会组织,吸纳农民工加入各类相关社会组织,构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组织环境;必须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培育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社会舆论环境;必须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工的维权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指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1.5亿外出农民工中约占60%,即近1亿的数量。其作用重大: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中原经济区的持续发展提供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补充壮大了中原经济区产业大军的结构和成分。但在由于法律地位的缺失,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人才资源的浪费,在法律保障方面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就业、生活等风险越来越突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成了政府极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可供选择的途径有二:(1)以户籍制度改革来改变农民工农村身份,将其变成"城里人",由此进入社会保障体系.(2)将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网.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在目前这种条件下.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是一项亟待解决而又相当艰巨的任务。从制度上消除不合理的障碍,切实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津保护.既是广大农民工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对其与城市的适应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区389位农民工为例,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农民工的自我社会认同进行研究。城市农民工因制度阻断和角色中断而无法融入城市的制度和生活体系,形成了地域上城市认同度较高,社会关系上的城市群体认同度较低和自我身份定位城市人认同度较低的尴尬社会认同形态。  相似文献   

14.
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农民工就业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30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形成的一个特殊范畴,农民工亦工亦农、亦城亦乡,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改革期间,工业发展对农民工的需求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相契合,然而,城乡劳动力供求始终存在严重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在推进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如何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构建解决农民工产业化生存的支持体系,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燕传林 《经济咨询》2007,(4):38-40,37
本文通过问卷、访谈、资料收集等方法对农民工的劳动就业、生存和社会保障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要提高农民工国民待遇、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我国加速城市化和产业化结构变迁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农民工已成为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尽管我国制订了劳动法来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但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黎翔 《发展研究》2009,(1):61-64
由于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现实差异性等原因,中国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出路与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作为全国四大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也成为吸引省内外农村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城市。本文根据2006年11月在厦门市进行的关于思明区农民工培训需求情况的调查数据,探讨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人口规模、文化程度、收入等相关人口统计学数据以及来厦门年限、住房成本、职业、融入意愿等多方面因素对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深刻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运动规律,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的必然性,科学预言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必将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在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同时,农民工流动就业没有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盲目流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大量问题。马克思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解决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经济困局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19.
高文书 《时代经贸》2010,(15):82-85
进城农民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加强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对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在城市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工作力度,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民工人数迅速增加。在城市,进城农民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职业培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性职业教育,政府部门组织的农民工职业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统计制度中几个需要改进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统计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统计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由于城镇人口的统计存在不真实问题,因而城镇化率有高估的可能;由于"城镇职工"这个统计总体界定不严格,据此计算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可靠性也颇遭质疑。为此,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框架下,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统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