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创新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创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由于金融市场外部、内部及技术条件的制约 ,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存在自身的缺陷。我国金融创新的理性选择是要突出金融业的制度创新 ,优化金融市场的结构创新 ,加强金融机构的体制创新 ,规范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创新 ,在注重创新数量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提高创新质量和科技含量上  相似文献   

2.
金融工具创新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随着国际性的金融市场的完善而不断的发展.我国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国家,要了解金融创新工具的"双刃剑"作用.我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发挥金融创新工具的良好作用,及时控制与防范金融创新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改革中的创新:特征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创新活动更多的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金融制度的创新,而不是微观经济主体推动的市场创新活动.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国际金融机构竞争的压力加大,而且与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接轨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政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按照我国金融改革的既有逻辑推动金融制度创新活动和金融制度的变迁,在利用市场型的创新活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取得较好的权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金融制度出现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金融组织制度、金融市场制度、金融监管制度等缺陷,因此必须加快我国金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姬俊昌 《当代经济》2017,(36):62-63
在分析供给侧视角下河南省科技金融模式创新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基础上,指出了当今河南省科技金融人才缺乏、体制和政策不健全、市场体系和生态环境不完善、工具创新滞后、科技金融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最后从加强科技金融人才供给、健全体制和政策体系、深挖现有科技金融模式的潜力、探索新兴科技金融模式及完善科技金融市场体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向金融创新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金融创新模式演进的国际、国内经验,深入剖析我国金融创新环境,可以提出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创新模式选择应采取的对策:(1)在金融创新模式上,应变政府主导模式为市场主导模式;(2)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应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的资源条件和其面对的市场需求,综合运用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苑改霞 《经济师》2003,(9):220-221
文章通过对我国金融创新特征的分析 ,从中梳理出金融创新的一些缺陷 ,并结合世界金融创新的趋势 ,探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在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创新趋向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金融创新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辉 《经济纵横》2004,(7):38-40
本文从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和工具、金融技术角度分析了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指出我国当前金融创新的制约因素 ,提出加快我国金融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的"催化剂",它"催生"了各个子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推动金融市场的完善与成熟。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文章以金融衍生工具为"链条",分析了金融工程学、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金融工程学是"载体",金融创新是表现形式,金融风险是一种另类的潜含结果。同时,详细探讨了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之间的辩证关系:三者都是金融市场存在和发展的产物。澄清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内在的市场联系,对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成熟的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颖 《时代经贸》2006,4(12):121-121,126
离岸金融市场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创新的产物,它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东道国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意义,构建离岸金融市场的可行性,分析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选择方式,对国内离岸金融现实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金融发展模式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作出相应的选择,当前的经济体制发展模式主要是从分业向混业发展。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分业制度曾经起到过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出金融系统的职能,我们应该在创新的同时提高金融监管。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当前情况下如何进行金融发展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瀛 《生产力研究》2005,(11):49-51
本文从金融创新的内涵出发,通过对金融技术、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的分析,探讨了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并根据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当前金融创新发展的思路,从而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完善服务。  相似文献   

13.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的金融制度在金融组织、宏观调控、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等方面还存在制度缺陷,因此需要有创新的金融制度安排来推动我国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变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自下而上的需求诱致型金融制度变迁方式在我国不大可能实现,而地方政府最有可能成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成为连接中央政府制度供给和微观主体制度需求的重要中介.因此,我国金融制度创新与变迁可行的路径是: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相似文献   

14.
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资本市场上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分散风险乃至促进金融市场完善和健全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鉴于目前中国国内大规模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制度环境、信用基础及投资需求等方面的条件都尚未完全具备,常规的发展模式面临诸多阻滞,可考虑选择“外向型模式”即离岸资产证券化作为突破口,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设计其关键环节和程序,增强资产证券化在近期顺利运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目前在我国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还有着:市场监管制度建设跟不上需要;投资者盲目进入市场缺乏理性基础;上市品种结构单一创新滞后等问题。本文对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经验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由此,对我国衍生品市场的长足发展做出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整合,是现代经济条件下适应客户客观需求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反映,也是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向,它的根本动力是金融企业的利益激励和内部约束。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金融市场的融合、促进金融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进化,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金融业的面貌,推动金融业的全面进步,并促进国家经济的长期、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金融发展将主要依靠社会经济机体的内部力量——金融创新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各种新型理财品种的推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但是不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和融资环境也让金融体系发展举步维艰,类型较为单一化的金融工具,不规范化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权益立法方面尚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将金融创新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和催化作用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金融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关建议,为我国在新时期加快金融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创新体系中,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是网络经济时代金融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石。随着金融市场运行不确定性程度提高所导致的金融风险的加大、资本市场迅速扩张对银行业功能地位的冲击、信息网络技术革命与金融业整合速率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窦萌 《时代经贸》2010,(10):180-181
金融工具创新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随着国际性的金融市场的完善而不断的发展。我国作为新兴的金融市场国家,要了解金融创新工具的“双刃剑”作用。我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发挥金融创新工具的良好作用,及时控制与防范金融创新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创新日益地摆在我们面前,它已成为当今世界金融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所谓金融创新就是指在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而进行新的金融产品创新、新金融工具开发、新金融市场建立和金融制度的重新安排等活动。金融创新是对传统金融体制的扬弃,必将触及机制与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它受思想僵化、政治法律因素、金融风险因素、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等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