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采用细分到HS-6位数产品层面的CEPII数据库中机电产品的贸易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中国与19个国家FTA的建立对双边贸易流量和贸易模式的影响。为了使计量结果更精确及更好地衡量全球生产网络,本文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拓展,并采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消除个体层面的异质性偏差。实证研究发现,FTAs的建立不仅能促进双边机电产品贸易流量的增长,而且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国应继续实施自贸区战略并逐步扩大区域经济合作范围,在全球化生产中重新定位发展自身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合作所带来的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2.
曲越  秦晓钰  黄海刚  夏友富 《财经研究》2021,47(6):33-46,60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FTA数量的增长和层次的提升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下一步应该如何选择FTA对象?文章基于ADBMRIO和OECDICIO的国别(地区)贸易增加值数据,通过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了FTA数量和FTA层次对中国贸易增加值的影响.研究表明:FTA的建立使中国与成员国(地区)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FTA对贸易增加值的作用仍然以广延边际为主,FTA深度对贸易增加值的集约拉动需要继续加深;与传统贸易活动相比,FTA在全球价值链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更加突出.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看,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FTA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最大;FTA参与度较高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与中国建立FTA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竞争力的提升有显著的帮助;与中国距离较近的国家和地区建立FTA有利于中国贸易增加值的提升,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距离在对外贸易中的影响正在逐渐下降.因此,中国应加快FTA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增加FTA数量的同时,加强FTA的深度建设,注重FTA贸易伙伴的多元化,在亚洲邻国的基础上,加快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FTA谈判步伐.  相似文献   

3.
文艺  文淑惠 《经济学家》2023,(10):43-52
RCEP是东亚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基于改进的贸易联系强度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2021年RCEP制造业贸易网络与各成员国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演变趋势,并对贸易网络演化对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RCEP制造业整体贸易联系强度明显增强,中国成为贸易网络的中心,但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中低端位置。第二,网络中心度和贸易联系强度对成员国的GVC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聚类系数与GVC分工地位负相关。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的聚类系数对GVC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RCEP成员国均能从区域贸易网络发展中受益,但发达国家GVC分工地位提升更显著。第三,技术溢出、产业转移和产业链韧性三种中介机制的效应具有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GVC分工地位提升。而对于发达国家,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垂直专业化贸易:理论模型与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伟  马征 《技术经济》2006,25(8):110-114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最新论题之一是对国际垂直分工以及基于垂直分工贸易的关注,本文在较为系统梳理这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产品内国际垂直分工的角度切入,测算了中国典型年份的垂直专业化贸易程度,并对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械设备制造业占我国垂直专业化贸易份额的30%以上,纺织业其次;关税与垂直专业化贸易扩展呈明显的正相关联系;产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居多的部门一般具有较高的垂直专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乔清  韩峰 《经济与管理》2012,(9):14-17,25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开始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速度与规模令世人瞩目。以2000-2010年期间中国和14个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为样本,采用加入自由贸易协定等变量的扩展的引力模型对各因素对我国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国(地区)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文化以及贸易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促进我国同贸易国(地区)的贸易流量,而距离对我国贸易流量的阻碍作用仍然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试图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寻找经济发展的机遇,特别是以FTA的形式开展经贸合作.美韩在双方贸易量下降的背景下,为加强双方的经贸关系于2007年签署了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并于2012年3月生效.中国作为美韩两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该协议的生效势必会影响中国与美韩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削弱中国的经贸地位.本文运用相关指数分析了中、美、韩三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情况,研究表明美韩FTA会通过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替代效应威胁中国的直接贸易利益.在此基础上,还会对中国吸收直接投资和在东亚所处的环境产生消极影响,进而造成中国间接贸易利益的流失.  相似文献   

7.
程婷 《时代经贸》2008,6(5):106-107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重大变化,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全球性生产网络的建立和产品内贸易的不断增长。产品内分工基础上的产品内贸易的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影响,它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参与度,但处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所获收益却并非一致。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GTAP模型就中国韩国FTA对两国及世界其余经济体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到韩国取消对华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影响,韩国农产品的价格、产出及需求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影响较为显著;而中国农产品部门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对世界其余经济体的影响则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不同时期的工业化模式因国际环境、资源禀赋、市场规模等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产品内分工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国推进工业化的现实背景。该文尝试从产品内分工角度,找寻国际产业片段化转移、研发全球化、全球生产一体化等条件下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探索适合我国资源禀赋特征、符合当前全球生产组织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形成了新的生产分工形态。生产阶段分工的形成引起东亚地区贸易结构的显著变化,其中最大的特征是中间产品贸易的增长。在设备、家电等生产阶段易于分散的产品领域,中间产品贸易的比重更高。生产阶段分工的发展还带来同一产业内的贸易、地区内贸易的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11.
产业内贸易与比较优势——对产业内贸易根源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的见解认为,比较优势只能解释产业间贸易,而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产业内贸易应当由基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的新贸易理论来解释。通过对19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的回顾说明:第一,从纯理论来看,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之外的比较优势,可以作为产业内贸易的解释变量;第二,经验研究显示,比较优势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此外,结合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特点来看,探讨比较优势与产品内分工的内在联系是产业内贸易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张霄燕 《时代经贸》2012,(18):27-27
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研究中国8个制造业部门参与欧盟出口产品内分工的程度。然后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贸易壁垒三方面分析影响中国制造业参与欧盟出口产品内分工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研究中国8个制造业部门参与欧盟出口产品内分工的程度.然后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贸易壁垒三方面分析影响中国制造业参与欧盟出口产品内分工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对欧商品贸易高速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用分类产品的贸易收支和Grubel-Lloyd指数,对中欧双边商品贸易模式进行分析,以此得出对中欧贸易模式的判断及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程婷 《时代经贸》2008,6(8):106-107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重大变化,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全球性生产网络的建立和产品内贸易的不断增长.产品内分工基础上的产品内贸易的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影响,它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参与度,但处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所荻收益却并非一致.  相似文献   

16.
公司内贸易和中间投入品贸易已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且二者往往基于全球价值链交迭发生.本文用以中间投入品进口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估计了公司内进口在中间投入品进口中的绝对和相对重要性,阐释了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决定因素,并探讨了公司内贸易和中间投入品贸易的交集及其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戴翔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2):106-111,128
本文借鉴BKK(1994)和Abdelhak S.Senhadji(1998)的分析思路,对中国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动态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结果却表明,用于描述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动态关系的经验性规律的"S"曲线并不适用于中国。本文认为,导致"S"曲线在中国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快速而全面地融入以全球生产网络为载体、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价值增值地"和"出口平台",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相互"作用效应已明显减弱。而在两种商品模型中,贸易条件就等于实际汇率,所以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另一层面说明:汇率不是中国持续性贸易顺差的原因,试图通过人民币升值不是解决中国贸易顺差的合理之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新新贸易理论之一的产品内贸易理论及其拓展研究为基础,运用中国31个省市2002—2008年《对外贸易数据库》年度数据进行分析;根据Hummels提出的VS和VSS概念,对各省市之间的产品内贸易进行度量;同时,运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考虑各省市消费、VSS、进口、出口、R&D、劳动生产率等变量分析各省市生产率的贡献度,对产品内贸易和地区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对各省市之间参与国际垂直化分工的深浅程度进行比较,并把产品内贸易对地区生产率发展的贡献度进行比较,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贸易对绿色技术的传递作用,基于中间品贸易的技术溢出机制,选取2000—2019年中欧15个细分制造业数据,使用OECD环境技术专利数据库计算欧盟和中国绿色技术知识存量,从产品内贸易视角研究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绿色技术溢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产品内贸易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且通过垂直专业化分工调节,绿色技术的行业溢出效应进一步放大;第二,相较于进口,产品内出口通过产业规模集聚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出口学习效应,非物化型前沿环保技术更容易通过产品内出口向中国转移;第三,专业化分工对制造业内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存在行业异质性。因此,中国应加强与环保技术领先国的产品内贸易,通过模仿学习不断吸收物化于产品中的环保工艺,从而推动本国绿色技术迭代和更新。  相似文献   

20.
王鹏 《当代财经》2008,90(3):81-87
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香港人均GDP、绝对距离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互有不同,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对香港的出口贸易潜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内地与香港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经贸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两地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