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按照国际贸易一般规律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经验,一国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应沿着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路径不断向上升级。从我国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即实现了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产业向劳动密集产业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在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后,并没有按照上述规律率先在资本密集产业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反而在部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产业获得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升级过程呈现"跳跃"特征。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既与我国要素禀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高敬峰 《山东经济》2009,25(2):155-160
山东制造业各行业在1997--2006年期间的进出口贸易及其比较优势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出口结构和生产结构的相关程度在逐渐提高,以资本自主积累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内生变化机制在山东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山东制造业应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注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主动加入跨国公司全球产品内分工价值链,在竞争中积累经验、资本和技术,提升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牛志伟  邹昭晞 《改革》2020,(2):71-88
通过对国内外比较优势与产业升级理论的梳理,创新性地将其概括为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三条途径与产业升级的四个维度,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转换与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标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从垂直结构升级考察,中国制造业呈现全方位崛起的态势,完成了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升级;从水平结构升级考察,依据进口中间品国内配套增值率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国内集成配套能力较强,但依据进出口中间品增值率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较低;从产业效率考察,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世界领先;而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显示,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产业效益考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低下,但作为增加值构成要素的税收占比很高,中国制造业出口占总产值比重在世界排序较低,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按照国际贸易一般规律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经验,一国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贽应沿着资源密集型一劳动密集型一资本密集一技术密集一知识密集的路径不断向上升级。从我国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即实现了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产业向劳动密集产业的转变。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在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后,并没有按照上述规律率先在资本密集产业获得圈际比较优势,反而在部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产业获得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升级过程呈现“跳跃”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产品内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而劳动力的素质与效率、制造业发展水平、国内经济状况与对外开放程度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对吸引和承接发达国家的跨国外包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增值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现象。这一分工样式拓宽了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引发了各国产业体系的联动发展,并赋予产业结构升级以新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本文通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开放经济体产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揭示了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后进国家产业升级的双重含义。并结合上海外向型经济中低端制造密集的特征,提出了提升上海产业发展水平的若干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增值环节为对象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中出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现象。这一分工样式拓宽了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引发了各国产业体系的联动发展,并赋予产业结构升级以新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本文通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开放经济体产业联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揭示了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后进国家产业升级的双重含义。并结合上海外向型经济中低端制造密集的特征,提出了提升上海产业发展水平的若干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资本、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具有不同弹性,这种特点对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1)劳动力流动具有国际国内有很不同的差异性,就一国内部而言,它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因此,西部不具有比东部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从而更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2)资源具有几乎为零的流动弹性从而独占的、排他的先天优势,发展一个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型产业和特色产业,是西部产业选择的重点,但资源开发中要强调深加工;(3)资金是高流动性要素,追逐利润是资本流动的动力,西部大开发要制定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政策,在新的对外开放领域,让西部先行,形成政策落差和西部的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中要采取多边开放的政策、推进多国参与和多国合作;(4)区位是西部的先天不足,但可以通过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高附加值、省动力的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来转化;(5)知识、技术、信息、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最特殊的要素,它们也具有高流动性特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信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西部不存在天生障碍,反而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明智选择、重要选择、必须选择。本文与普遍认同的意见最为不同的观点是:笔者认为西部不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相反,西部具有发展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产业的条件和潜在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路径选择要立足于区域要素资源的禀赋结构和优势条件,强化区域的动态比较优势,增强区域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资水平的迅速上升,在某种程度上过度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长期内是不可能持续的,所以迫切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采用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及劳动力成本状况,结果发现,长期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具有单位劳动力成本优势,因而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是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成熟,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高,并且鉴于其在吸纳就业方面的重要优势,我们认为从短期和阶段性的时期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众多人口的就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在区域分工中的比较竞争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达地区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比落后地区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但竞争优势中还是存在着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之分。区域中的产业分工应该根据是否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即比较竞争优势来划分。本文借鉴波特模型的分析方法并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了上海经济发展和区域分工中的比较竞争优势,同时阐述了企业家应该怎样进行产业选择,政府应该怎样实施产业政策,才更有利于上海发挥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四分位贸易数据,从产业内贸易形态跨国比较的视角,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结论发现:中国贸易50%以上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50%以下为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升级,中国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达92.6%;劳动密集型行业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低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尤为低下。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上海经济发展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上海创造了绝好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取得长足发展,必须看清白己的优势,明确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上海在国际分工现阶段的定位选择。为此,本文引入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说以及新贸易理论中的竞争优势说,通过对要素禀赋、国内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产业支持等因素的考察,得出结论:上海应该发展它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要使得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还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教育来创造要素,更进一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本和知识要素的积累等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在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进而切入国际高端市场。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主导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思路。该理论把经济发展的过程理解为资本积累的过程,因此将自生能力作为资源配置的标准,要求所发展的产业具有立即的成本优势,能够仅靠自身就迅速盈利从而提供积累。该理论宣称成本优势来源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所以中国应立足于国际分工,通过引进技术与资本品,主要发展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资本积累速度快,经济发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比较利益理论曾在国际经济学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一国应发展其在生产成本方面具有现实比较优势的产业 ,并据此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按照此种理论 ,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要素丰裕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稀缺 ,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 ,所形成的贸易格局为 :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理论在上世纪50年代初 ,遭到了里昂惕夫的…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竞争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建立MCI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模型量化比较发现,随着劳动力成本等要素制约加剧,浙江制造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近年来大幅弱化。加快实现创造驱动、人才驱动、技术驱动、改革驱动“四轮驱动”,加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经济升级版,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浙江经济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国际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上海汽车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也正经历着从产业间到产业内,再到产品内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新趋势不但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也使产业升级具有了有别于传统产业升级的新内涵和实现途径.本文通过对国际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地方产业升级内涵的探讨,结合上海汽车产业在当代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分析,提出了促进上海汽车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和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我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了工业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指标,并对影响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差异度是影响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重要基础因素;随着关税等贸易壁垒的进一步降低,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外向度高的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较外向度低的行业更加深入;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在资本相对密集的行业中的规模经济强化程度更为显著.最后,本文指出了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加入 WTO后 ,中国将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和参与国际分工中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的投资来源国 ,中日经贸关系对中国在 2 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很大。为了深入具体地考察两国间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本文对国际上通行的有关测定方法做必要的修正后 ,分析了过去 1 0多年间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 ,中日两国间国际分工类型在总体上仍以垂直分工为主 ,同时具有局部向水平分工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日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数据统计显示,中日之间以产业问贸易为主,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但分析表明,中日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仍然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这主要是由国际分工更加专业化造成的。我们应对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国际分工中,既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又要致力于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