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几何时,中国民营企业凭借其“机制灵活”而赢得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芳心”。可正是这块长期被视若“人才高地”的沃土,如今也同样面临人才危机。以原创维集团董事、副总经理、中国区域销售总部总经理陆强华为“领军人物”的创维百人营销军  相似文献   

2.
梅德平 《公司》2001,(4):23-24
曾几何时,中国民营企业凭借其“机制灵活”而赢得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的“芳心”,可正是这块长期被视若“人才高地”的沃土,如何也同样面临人才危机:以原创维集团董事、副总经理、中国区域销售总部总经理陆强华为“领军人物”的创维百人营销军团集体“转会”高路华,着实为民企上了一堂人才危机课,前不久,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江苏、浙江一带的大学生作了一项调查显示:除2%想自己创业的“不就业族”外,学生中有23%准备到国有企业、39%拟到外企、19%盼望在行政事业单位,只有17%想到大型民营企业“一试身手”,至于中小民企,几乎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3.
快运中国     
《物流时代》2010,(12):64-65
爱心助学闪亮“物流人才日” 本刊讯11月12日,“物流人才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物流节上以“后危机时代的人才战略”为主题,举办了“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讲座”、“院校物流新型人才培养推介暨供需见面会”、“爱心助学大型公益活动”等形式丰富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危机,简而言之,即企业潜在的负面的影响。保险业人才之急需,如同面对突发危机时必须快速反应地进行公关处理一样重要。纵观我国保险业发展三十年,经历了不凡的“三起三落”,在之后的十余年里,保险业人才培养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面对保险从业人才频繁跳槽、高管频繁“走马上任”、专业技术人才如同“海底捞针”。拟从保险业面临的“危机”入手,以处理“危机”的角度进行保险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杨彬 《中国新时代》2005,(11):126-126
时下,执行力是一个流行的词语。一股“执行力飓风”正席卷着企业管理界。中国企业界对“执行力”的态度颇有点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味道。对于21世纪中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社会的特征是:变化、速度、危机。在多变、快变、巨变且充满着危机的社会,作为企业来说,真是“独上高楼,望  相似文献   

6.
开题:发生在城里的食品危机改革十年,成效显著,正当人们满怀信心地相信中国的经济就要从此振翅起飞之时,一场像“瘟疫”流行一样的食品危机席卷了各大城市。触痛了人们刚刚医好的心灵创伤!食糖告紧,猪肉、粮食短缺,食盐、火柴也供不应求,……于是,昔日繁荣兴旺的城市食品市场失掉了原来的“光环”,购物“长龙”再现,  相似文献   

7.
读者点评     
《中外企业文化》2009,(3):78-78
浙江胡澄读了《危机之下的文化审视》一文感慨尤深。中国企业界在呐喊“企业文化建设”20多年后,在一场“危机”到来之时,真正能以哲学层次上的“文化”坦然消释危机的冲击,能以人文情怀关怀职工、共济时艰的企业能有几家?看来,“企业”与“文化”的相融,或者说以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的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人才一直被置于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位置,“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优秀企业纷纷把人才战略作为经营战略之首,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基础,积极地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和留住人才。但是,相对于国外企业成熟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我们一些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乃至体制显然都略逊一筹。一项由零点调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共同完成的“企业危机管理现状”课题研究表明,59.8%的国有企业存在着人力资源危机,而外商独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这一比例分别为41.1%和52.4%。中高层管理人才的流失是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9.
陈禄 《人力资源》2010,(3):56-59
“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触底,答案还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企业丢失了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尤其是对企业的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人才,就将无法避免“复苏”后将要面临的人才危机。因此,保留和激励企业关键人才将是使企业远离危机的不二法宝。  相似文献   

10.
组织尽管可以通过预警管理等措施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但“不测风云”与“旦夕祸福“之类人们“但愿不如所料的事情却往往会恰如所料起来”。面对危机,组织的领导者有人关心的是物质利益的损失;有人关心的是人员的伤亡;有人关心的是个人的前程;也有的人浑水摸鱼,大发“灾难”财……关心的内容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截然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必然大相径庭。有的组织因一场危机而一蹶不振;也有的组织因处理不当而陷入了更大的危机;还有一些组织通过危机的恰当处理,发现了人才、凝聚了人心、树立了新形象,获得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骥 《大众标准化》2003,(4):21-22,27
中国素有“礼仪之都”之称,讲求诚信、敬重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文明古国却遭遇了“诚信危机”:亿安科技百元股份暴跌、银广厦造假工程、基金黑幕、蓝田股份虚构利润、中天勤关闭、安达信审计危机、足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青岛市聚焦用人主体和人才关切,创新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品牌,全面推行“一式四化”(即“一站式、市场化、无感化、定制化、国际化”)人才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态度、速度、温度,人才感召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青岛市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10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在2022年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第13位。  相似文献   

13.
范云峰  周修亭 《公司》2001,(8):21-23
面对危机,企业的领导者有人关心的是物质利益的损失;有人关心的是人员的伤亡;有人关心的是个人的前程;也有的人浑水摸鱼,大发“灾难”财……关心的内容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截然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必然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因一场危机而一蹶不振;也有的企业因处理不当而陷入了更大的危机;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危机的恰当处理,发现了人才,凝聚了人心,树立了新形象,获得了新发展。 那么,企业如何防范危机,妥善处理危机,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如何巧妙地利用危机,让危机给企业带来生机呢? 一、树立“问人不问马”的人本主义管理…  相似文献   

14.
邹容  松涛 《英才》2005,(4):79-79
40岁左右的管理人才遭遇到职业生涯的又一次危机,可以称为继续前进的“方向性危机”。“你那天来吧,我今年四‘张’了,一定要聚一聚,怎么说你也代表了我们那个时代啊。” TT音乐网总裁冯楚军大声对着电话那头说,他正把自己生日 PARTY的时间地点告诉一个铁哥儿们。  相似文献   

15.
危机管理     
中国人在半个多世纪里已经很少提“国难”二字了。但是,自今年4月下旬以来,“国难”二字却频频见诸报端。而引发这一提法的,正是我们所面临的“非典”危机。可以说,“非典”的蔓延正在给中国人上一堂学费高昂的危机管理课。中国人确实具有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医护人员在此次防治“非典”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献身精神,就非常值得我们尊敬!问题在于,这是不是我们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相关部门的疏忽促成流行面扩大”的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近年来,中国一直很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奥运申…  相似文献   

16.
危机管理应由一个“危机主管”来领导,并得到“现金主管”以及五个危机反应小组的有力支特;信息、现金优化、经营、情境规划和沟通小组在取五项战术性措施之前,管理层需要明确一种危机管理方式应对紧急情况。顾名思义,危机就是“非正常经营状态”。危机会对公司经营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在危机期间,公司内部全体人员要齐心协力,因此我们建议采用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方式。此项工作的核心应由一个“危机主管”来进行领导,并得到来自“现金主管”以及下列五个危机反应小组的有力支持:信息、现金优化、经营、情境规划和沟通小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世界发生了多起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如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1998年中国“大洪灾”,造成数千亿财产的损失;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致使一些国家陷入了“国家经济破产”的边缘;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危机,打破了社会的正常秩序;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  相似文献   

18.
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想要长治久安,就需要源源不断地人才注人。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就业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市场呈现出人才“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矛盾现状。据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最近报告显示:2019年,一季度中国就业景气指数创近年新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面临着新的危机--人才的危机.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民企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0.
曾几何时,中国民营企业凭借其"机制灵活"而赢得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芳心".可正是这块长期被视若"人才高地"的沃土,如今也同样面临人才危机:以原创维集团董事、副总经理、中国区域销售总部总经理陆强华为"领军人物"的创维百人营销军团集体"转会"高路华,着实为民企上了一堂重重的人才危机课.前不久,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江苏、浙江一带的大学生作了一项调查显示:除2%想自己创业的"不就业族"外,学生中有23%准备到国有企业、39%拟到外企、19%期盼在行政事业单位,只有17%想到大型民营企业"试一试身手",至于中小民企几乎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