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资源管理是既古老又常新的永久话题,水资源危机将水资源管理推到了前沿。人类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为水资源管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目前,有关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文献很多,但非常遗憾的是,还没有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著作,这与水资源管理的巨大需求很不匹配。世界水资源危机的产生,除了人口增加、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管理是人类对水资源的一种干预和组织。本文重点讨论水资源管理制度与管理体制,寻求水资源管理创新途径,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水资源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加大了水资源管理的力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临沂市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强化水资源管理,要加快修订水资源综合规划,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控能力及进一步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杨坤 《中国经贸》2014,(13):61-62
一直以来水资源都被认为是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导致水价过低,使人们不能真正认识到水资源的经济价值。虽然保护水资源的相关法律也有很多,但是大多还不是很完善。现代社会,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到处可见,为了保护水资源,使人们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需要用经济手段对水资源进行管理,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从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入手,介绍了水资源的经济属性,深入探讨了水资源管理中经济手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是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统一体的最合理的利用模式,也是解决水危机的惟一方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来优化配置水资源,真正做到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改革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费是基础水价。征收水资源费是水资源有偿制度的实现形式,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7.
塔吉克斯坦的水资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亚地区,水不仅是自然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中亚五国中,除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2个国家不缺水外,其它3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均存在缺水问题。现在,水资源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认为是可再生资源,人们认识到必须采取特别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中亚各国对水资源问题也极为重视,把解决各种水资源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中亚国家为了协调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专门成立了中亚国家间水资源协调委员会和水利科技信息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关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河流水资源的法规法律,解决跨界河流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实现这个任务?市场化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天津市水处理面临的形势 天津市是全国最缺水的省市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180立方米,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除了水资源总量不足外,天津地区还有如下一些不利因素: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南部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②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降水多集中7—9月份,峰高量小,很难调蓄利用。③年际之间丰枯悬殊,连续枯水年经常发生。④各河……  相似文献   

10.
资源短缺是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所有的资源中,水资源短缺尤为严重。我国的水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且人均水资源极为贫乏。更让人忧心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现象。破解“水荒”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掣肘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1.
董尉勤 《发展》2008,(7):17-18
一、我国主要资源现状 我国总体上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这是基本国情。 首先,在水资源方面,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的匮乏是中国不争的现实,中国目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00立方米左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朱志豪 《浙江经济》1999,(10):59-60
水资源管理是人类对水资源的一种干预和组织。现代水资源管理的最终日的是保证水资源的供求,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平衡,满足当代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并对子孙后代留出生存空间。从经济学观点看,即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即要保证生产和生活对淡水的最低要求,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确保社会的安定;从生态环境学的观点看,  相似文献   

14.
李海浬 《发展》2012,(6):76-77
白银市平川区地处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种田、复新干旱山区,问题更加突出。与区域水资源先天不足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水资源浪费、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较为普遍。当前,建立起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协调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体的节水机制,切实转变水资源粗放利用方式,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十二五”平川区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人水和谐——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信息》2004,(17):11-1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未来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益不高,节水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而天津是我国北方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过程中,能否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将直接关系到滨海新区今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用水安全。本文应用环境先导理念作为指导,在分析供、需、管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以保证滨海新区水资源供需持续平衡,促进滨海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磊  胡继连 《山东经济》2007,23(6):40-44,48
水权界定的法律缺失、不明晰和监督管理困难造成的水权界定的虚位,是黄河水资源低效率配置利用的根本原因。尽管水权界定面临较高的水权的排他性和内部管理成本,但是明晰的水权界定,可以促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应有的水权效率,黄河流域水权的界定首先要明确水权的法律地位,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明确界定黄河水资源的使用权或取水权;科学合理制定黄河水价,形成水资源转让补偿机制;提高水权界定的民主参与性。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是中东地区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资源,水资源短缺也是中东地区国家间矛盾的症结之一,对于维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当地环境都十分重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用水的增加和淡水资源的减少,近年来饮用水资源显得愈加重要。多年来,水资源短缺是左右该地区国家间关系的核心问题。中东各国在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地缘地理上的争端都与对水资源的争夺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易杳 《开放潮》2001,(2):23-25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虽然水利发展主要是政府行为,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中国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必须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和其它市场手段,才能抑制过快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调控。 加快启动新体制 以往国内实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水量与水质分开、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开、农村和城市水事分开管理,左岸不管右岸、上游不管下游、洪涝不管干旱,使防洪减灾、城乡供水、防治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工作矛盾重重,弊端…  相似文献   

20.
银鑫 《发展》2007,(9):81-82
凉州区是甘肃省武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也是全市乃至石羊河流域中人口最多的县区,属典型的农业灌溉区,年均降水量160mm,蒸发量高达2020mm,人均占有水资源950m^3,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640m^3,分别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3%左右,水资源紧缺,水供需矛盾突出,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正日益成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