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志立 《全国商情》2013,(12):79-81
中华民族作为自在民族实体数千年即已存在,而作为自觉民族实体仅逾百年。各民族发展的差距过大、建构和引领举措的缺位、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是当前中华民族认同提升面临的困境。促进中华民族认同要靠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影响力,要靠中华文化精神家园彰显内在吸引力,共同构筑中华民族认同的共有精神家园。因此,弘扬中华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完善中华民族引领举措是促进中华民族认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来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十六大报告把"弘扬民族精神"的习惯提法变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标志着我党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在弘扬优秀民族精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独具魅力,在增进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价值。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领地,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是新时代赋予其传承、转化、实践、服务于社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更是践行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与路线、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实践平台,其理应成为增进民族团结、铸牢共同体意识,实现体教融合、构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新时代内地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但西方文化的涌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汉藏文化交流交融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的影响使内地藏族大学生对藏族民族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乏深度认同、对西方文化缺乏批判性吸收。因此,培育新时代下内地藏族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需要增设课程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利用活动教育,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发挥媒介平台,深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汉藏结对帮扶,践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指导思想,它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当代的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要明确指导思想,要处理好知识文化和观念文化、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教育既要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也要着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框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目的在于挖掘学前儿童熟悉的生境知识资源,使课程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进而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在学前儿童的思想意识中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体现课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应性,体现课程对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具有方向性、民族性与地域性、传承性、多元性与开放性等特征,具有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彰显办园特色、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健全课程体系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是人类中介系统的又一次革命,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的新工具,它推动着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必须运用数字化这一高科技工具。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我国未来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总战略的关键。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坚决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促进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9.
民族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系已纳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中。广西民族民俗文化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其他地区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文化传承严重断层、伪民俗成分的增加等尴尬。根据广西的民族民俗文化实情,培养一批了解并认同自己民族民俗文化的先锋,并将民族、民俗文化与主流、精英文化对接,以激发民族民俗文化拥有者的自主选择意识或是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又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思想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对少数民族更为重要。国外研究发现,儿童在5岁后就能产生民族分类意识,并产生内群偏爱,在10岁会出现民族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分离现象;民族认同与民族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有重要联系;影响民族认同发展的因素有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父母与同伴的种族(族群)态度、家庭社会化、群际接触等。国内研究者应该开展本土化的研究,发现我国儿童民族认同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于促进族际互动、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土壤中开花结果,必须使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要内化为民族精神,必须要在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学习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内化为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学习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统一、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坚持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吕延丰 《全国商情》2008,(10):143-144
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又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思想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功能,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较多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选举措。分析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等优势的基础上,总结1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模式可发现主要有综合型、核心景区带动型、公司集团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和特色乡村型五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加强旅游产业链建设和鼓励社区参与,以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依托广西独有的民族资源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其次是以创意和现代科技融合驱动广西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再创作和深开发,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再次要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农民创富发展相结合,与民族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保障民族文化拥有主体的文化权利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6.
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是国家专为少数民族举办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主要在少数民族牧区、边远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设立,面向农村、牧区、边远山区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民族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当前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办学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生源问题、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离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将寄宿制学校之根扎于民族文化之中,不仅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家长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认同水平,还要加快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速度,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家校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更能关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深层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培养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场域中,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民族地区青少年需要面对的双重认同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与国家认同观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国家的稳定。在对新疆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相比表现得更为积极,与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较低而民族认同较高;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来自县镇和城市的青少年群体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上都较高,而农村的相对较低;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精神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灵魂和源泉,是我们民族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它对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代民族精神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灵魂和最高体现,也是对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提炼。它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历史继承性和包容性。弘扬和培育当代民族精神就要正确处理弘扬与培育的关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