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尤爱霞  杨雪 《商》2014,(19):129-129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庭前会议制度,这是此次法律修改的亮点,是审判之前的程序,它改变了原来的一步到位的诉讼模式,公正和效率的原则在庭前会议中有所体现,标志着我国的审判模式更科学化、现代化。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对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太模糊,这对新法的实施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的司法机关对于庭前会议制度的理解各不相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所以研究庭前会议制度对于新法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淑青 《商》2014,(6):170-170
新刑诉法中确立的庭前会议制度对于明确讼争焦点、保障集中审理进而提高诉讼效率、规范公诉权的行使等均具有重大意义。但我国庭前会议制度仅有雏形,不能为司法实践提供具体的运行规则,需要在实务中不断探索并完善。  相似文献   

3.
《工商行政管理》2012,(2):55-55
最高检日前出台《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规定》,对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的概念、基本原则、形式、适用范围、参加人员和工作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完善了刑事申诉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4.
陈凤 《适用技术市场》2011,(6):110-111,116
近年我国量刑程序改革富有成效,但仍存在对量刑程序的认识、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歧。我国应在合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建构独具特色并符合国情的量刑程序。目前我国建构量刑程序应补的"功课"在于建立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完善量刑证据规则及量刑监督制度、建立庭前定罪量刑协商制度或者信息交换制度等途径。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通过立法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监督。其价值内涵,一方面是保证仲裁裁决的公正性,另一方面是对于当事人公正审判请求权的救济。而为了实现当事人对公正审判的要求,有必要对法院的司法审查程序加以规范,使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有法可依,避免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从撤销涉外仲裁裁决案件的审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我国涉外仲裁裁决撤销程序的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志涛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4):256-257
程序法是实体法的载体,破产程序应该具有公开透明、多方参与、公权中立、期限科学等特征。破产受理程序是破产开始的标志,决定了破产的案件的实质进展。我国的破产申请审查采取形式、实质双审查标准,且采取非公开审查方式,法院无法在短期限内客观公平地完成破产受理工作。破产受理要从形式、实质双审查标准向单一形式审查标准转变,并单独设置实质审查程序。破产担保制度的构建也是破产受理程序立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最高检日前出台《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规定》,对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的概念、基本原则、形式、适用范围、参加人员和工作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完善了刑事申诉相关制度。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刑事申诉是指对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以及对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8.
许言午  汪伟韬  吴瑞喆 《商》2013,(13):254-254
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法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也在不断进步。文章从民事再审程序的理论依据入手,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我国民事再审程序,深入的剖析了我国民事再审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9.
张涛 《商》2013,(18):216-216
刑事诉讼对证据进行审查的三大环节为: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刑事审判。这三个环节是刑事诉讼的三大关键环节,对刑事诉讼活动有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在这三个环节对证据进行的审查也就尤为重要。2013年1月1日新实行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对证据方面进行了较的大改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但是对于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刑事审判这三个阶段的证据证明标准的规定不够明确,应当细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刑事缺席审判作为对席审判制度的一种例外,保证了诉讼程序的公正兼顾诉讼效率,符合刑事诉讼法多元价值目标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国外刑事缺席审判的考察,分析我国立法的缺陷,并提出构建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鲍春晖 《消费导刊》2011,(15):114-114
我国刑事司法中,对于传闻证据的运用方面的规定近乎空白。以至于在司法实践中大量证人不愿作证,审判中大量使用书面证言,举证、采证、质证与认证程序都缺乏规则的引导。制定相应的证据规则,以规范法官审查运用证据过程,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本文着眼于我国现状,论述传闻规则在我国的具体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商》2015,(29):230-231
公诉权对刑事审判权的制约贯穿于诉讼全过程,包括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刑事审判的内容和范围,刑事审判的进程以及刑事审判的结果。公诉权对刑事审判权制约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问题,如法院可以随意变更罪名、庭审中进行庭外证据调查、启动再审。通过控制法院变更罪名的随意性,增设告知—防御程序,严格限制法官的庭外调查取证权,取消法官作为再审程序启动的主体资格实现公诉权对刑事审判权的制约与控审分离原则的统一规制。  相似文献   

13.
《商》2015,(27)
作为刑事特别程序,精神病人刑事强制医疗程序从设立之初就兼具限制精神病人人身自由和防卫社会的双重属性。司法实践中,该制度在推行过程中面临着如适用范围狭窄、鉴定程序不规范等诸多程序问题。通过充分分析与把握刑事强制医疗制度中存在的程序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与建议,以期我国刑事强制医疗制度在程序方面得到更好的完善与落实。  相似文献   

14.
《商》2015,(44)
庭审中心主义是我国在2013年第六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它是对刑事诉讼构造的一种表述,也是刑事诉讼客观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会议指出审判案件应以庭审为中心,"要切实做到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突出庭审的中心地位,全面落实直接言词原则,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这是我国刑事审判工作的一个新的突破,庭审中心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意味着在我国实施已久的侦查中心主义模式的审判方式的终结。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侦查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它的存在关系到追诉机关能否有效地追究犯罪,犯罪嫌疑人的人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在庭审中心主义新的理念下我国侦查程序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改革将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会是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对外资并购中反垄断审查规定了一些具体的规则,但是我国关于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进行反垄断审查刚起步,外资并购中关于反垄断审查的审查程序等具体的规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确立以公正为先、兼顾效率的目标,将听证程序作为审查必经程序,扩大听证程序启动的主体范围,完善听证程序具体的规则,使外资并购反垄断审查更具有可操作性,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再审程序人对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够,再审程序反复启动造成的司法资源浪费。改革我国刑事再审启动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制,设置再审不加刑的程序设计,在裁判的稳定性与真实性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可更好的实现再审程序的设立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刑侦查模式下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具有主动性与主导型双重特性,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明确刑侦人员出庭作证义务、启动证据合法性调查程序以及作为刑事关系当事人的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人身权、沉默权、辩护权、律师帮助权等相关权利保障,最大限度地实践程序公正、透明以及权力与权利的均衡配置,藉此体现法律程序正当。要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司法改革进程中的难题,构建和谐、人道、法治的司法环境,不能仅靠正当程序的程序文明和法治文明。但毋庸置疑,侦查领域的正当程序问题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中最具关键性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余云 《商》2012,(10):127-127
民事诉讼的目的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与民事诉讼审判方式的改革具有密切的联系。民事诉讼目的观的不同,决定了在实务中将采取不同的结案方式为主。本文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条的规定,探讨在现行民事诉讼法目的观下,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判决型程序和调解型程序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葛先园 《商业时代》2008,(10):54-55
刑事预审程序的存在具有深厚的法哲学基础,它彰显了现代刑事诉讼程序保障人权的彻底性.刑事预审程序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的普遍存在并日臻完善是必然的.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50条构建了刑事预审程序的雏形,但本文认为在未来的修改中尚需作精良设计.  相似文献   

20.
《商》2016,(3)
<正>刑事审判法律程序价值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层面:第一是程序的外在价值,即促进结果正义的价值;二是程序的内在价值。我们的世界已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因为一个人的年龄、身份等的不同常常很难在实体上达成一致,但通过事先制定的完备的程序的遵循而达成的结果,却能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因为他们一旦同意了程序,则无论是何结果,都必须接受所同意的程序带来的结果。[1]比如在我国一个结果正义,但程序上违反了某些规定的判决会导致当事人的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