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士礼 《征信》2011,(3):60-61
建立完整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对涉农金融机构快速查询农户信息、高效快捷发放“三农”贷款至关重要.河南省郸城县积极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对新时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信贷条件的重要保障。《征信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规范了征信业信息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但对农户信息主体权益保护问题并未作出明示,农户信用信息权益保护问题亟待解决。一、农户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一)农户信用体系不健全一是数据缺乏共享性。农户信用档案因市场竞争等因素制约金融机构间实现信息互享,且缺乏政府力量介入,金融机构拥有的农户信用信息仅限于本行信贷客户。二是数据收集难度大。农村城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庆阳市立足区域实际,按照“政府支持、人行主导、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原则,采取试点先行,全面推广的方法,组织全市农村信用社,以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贷款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建设农户信用档案,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4.
截至2008年12月末,达茂旗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16293户,建档达74.19%,已评定信用农户13900户,占全部农户的63.3%。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或其他贷款的农户14372户.占已建立信用档案农户的88.21%。农村信用社对已经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96万元,余额9926万元,不良贷款余额1259万元,不良率为12.68%。  相似文献   

5.
农户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优化农户信用信息指标入手,以模糊层次分析法为主要分析工具,结合天水市某农户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信用村农户的信用评价结果明显优于非信用村农户.因此,应加强农村征信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切实履行信息告知义务,继续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加大对信用评价工作的政策支持,优化农村信用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茂名市创建"信用镇(村)"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盛转衰的原因主要是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工作量过大、成本高,信息采集难度大、完整性和准确性差、农户信用评价方法欠科学、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在农户征信应用中存在缺陷等,并提出建立农户征信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金融纵横》2010,(6):52-54
本文以安徽省阜阳市为案例,从农村经济主体需求及金融信贷供给两方面深入分析了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的优势,进而提出以改善农村信用和融资环境为目标的农户信用档案建设,也应逐步实现由个体农户信用档案向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各类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的转变,并以此为平台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平凉市涉农金融机构把开展农户信用评级作为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的组织推动、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扎实的实践探索,全市农户信用评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3月末,全市共有农村金融机构205家,已建立农户信用评级的金融机构有178家,已评定信用农户33.24万户,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34.16万户,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6.34%和79.21%;对已参与信用评级的农户累计发放贷款49.69亿元,贷款余额为26.9亿元.  相似文献   

9.
农户信用评价体系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信用体系是指以农户、村组、乡镇为工作对象,以其借贷关系及其他社会往来所形成的资信状况为标准,以特定的原则和程序开展的信用评定、管理以及相应的信贷服务等活动的社会化体系。信用评价是一种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统计、计算及量化分析的方法。开展农户信用评价,目的就是通过全面征集农户信用信息,科学评价农户信用状况,  相似文献   

10.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有其自有的服务对象及特性.作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基层央行应切实使金融信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应重点分析农户基础信用信息与建档立卡以弄清贫困户现状,同时对对接农户基础信用信息中存在的缺口提出并实施金融信用助推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保兴 《时代金融》2014,(5):258+260
2011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州市依托《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运用农户信用评分结果,扩大贷款规模,为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然而,三年的试点工作中存在农户信用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信用信息系统平台亟待完善;农户信用评级不被金融机构普遍认可;信息更新难度较大;配套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层面上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上深层次的问题,导致试点工作难于推进,试点效果难于显现。  相似文献   

12.
彭根生 《征信》2017,35(10):33-40
针对广东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和惠州市涉农金融机构提供的样本农户数据,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等4种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其进行信用评价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信息的有效采集是信用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且农户系统评价方法在广东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的综合表现最优。因此,推荐使用农户系统评价方法对惠州市农户进行信用评价。同时,建议地方政府建立支农助农风险补偿机制,对薄弱农业和贫困农户予以政策增信,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成本。  相似文献   

13.
目前,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在城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实现了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共享,而地处广大农村牧区的农牧民的信用信息却未纳入到这一系统中来,农牧民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在农村金融机构尚未形成,从而阻碍了信用优化配置资金和资源的引导机制,也影响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程。喀喇沁旗结合当地实际,构建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开发和实施《小额农户电子信用信息档案系统》,为正在建设中的农村信用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对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信息档案不完整、评级授信不科学、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这些不仅影响着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授信,同时也是农村产生放贷难、收贷难、难贷款的重要原因。构建农户信用体系,应从征信机构的完善、个人信用评价机制的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和失信惩戒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商丘市农户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系统的设计、试点、运作模式为例,介绍了农户信用信息征集的必要性及实践情况,建立了农户信用信息征集的运作机制、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进一步开展农户信用征集与评价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越尧 《征信》2019,(9):50-53
农村信用体系创建工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目前,贵溪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前期的工作中,农户信息采集工作量与力量不匹配、信用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农户信用风险难把控、农户信息采集难协调、农户信用意识薄弱等问题阻碍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促进信用中介机构发展,加大农村征信宣传教育力度,建设县域信用信息平台,强化惩戒机制,促进农村信用体系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户信用信息共享是农村征信制度建立的基础,而信用信息产权的明确界定又是实现共享的前提,现行社会征信过程中,信用信息产权权属模糊、管理主体缺位,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为此,本文明确提出了农户信用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目前产权归属现状,提出自己对农户信用信息界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中小企业信息征集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和首要环节。我们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可以悼念和保存企业的信用记录,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了解中小企业的信  相似文献   

19.
一、通辽市农村信贷产品创新现状 (一)农牧民开办的信用、联保、财政贴息、抵押类贷款等是支持“三农”发展的主要信贷产品。辖内农村金融机构在对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评定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信用档案,对贷款户进行持续跟踪,从而发放具有一定额度限制(1万至5万元)的无抵押贷款或互相联保贷款。截至目前,通辽市已为35.81万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占到农户总数56.88%;通辽市8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共发放以农牧民为主的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财政贴息贷款、农牧民抵押贷款19.5亿元,有26万农户获得贷款支持。  相似文献   

20.
段旭峰  胥绍雄  杨龙 《时代金融》2014,(9Z):235-236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强农户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是依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金融稳健的系统化工程。这项工作不仅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