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要。  相似文献   

2.
《住房保障》2007,(6):2
10年来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使亿万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住房市场化、商品化的成就。然而住房市场化并非万能,广大的低收入群体不能依据其解决住房问题,亟待政府承担起住房保障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住房保障》2006,(5):9-9
实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为尽快改善城镇居民和一些行业职工住房紧张的状况,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职工通过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含集资合作建房)、租赁住房等多种方式改善居住条件。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水平现状  过去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由国家包下来的 ,居民只需支付象征性的少量租金 ,因此在居民消费支出中住房消费只占很小的比重。自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 ,国家逐步改变了居民住房供应的方式 ,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 ,居民住房消费比重有所提高 ,但其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见表 1)。  表 1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重年份 1985198819891990 19911992 1993 1994 199519961997住房支出比重 (% ) 0 .950 .70 0 .70 0 .680 .690 .781.0 4 1.0 12 .92 3 .163 .55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1998》。  从表…  相似文献   

5.
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提供稳定资金来源的一项长期制度,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策。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低存低贷”的政策优势,建立职工住房的自我保障机制,增强职工解决自我住房,提高居住水平的能力,推动实现城镇职工住房商品化。济南市于1993年开始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住房制度由福利化分配向住房市场化、商品化转变的改革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九十年代住房制度改革以后,我国大多数城镇居民主要是通过购买商品住房的途径来解决和改善其居住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商品住房价格普遍、持续地大幅攀升,广大低收入与中低收入家庭难以通过住房市场来解决和改善其居住问题,住  相似文献   

7.
彭慧 《中国房地产》2012,(23):49-51
一、规范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必要性1.租赁住房是促进梯度住房消费、满足阶段性住房需求的重要方式购买与租赁是解决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两大途径。城镇居民家庭在不同阶段对住房的需求特征也存在差别,因此合理的住房消费应是梯度消费模式。在家庭规模偏小、支付能力偏低的阶段,可以通过租赁住房或购买小户型住房满足其居住需求。随着家庭规模增大、支付能力增强,再逐渐购买或者换购住房以实现居住条件的  相似文献   

8.
自国务院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其作为一种住房保障制度、城镇居民自我保障机制,在改善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在分析当前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实行省级集中管理的可行性,意在解决改进和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9.
城镇居民住房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房改力度加大,我国城镇居民已经形成自己掏钱买房住的观念。观念的转变加快了公有住房的出售和购买商品房的进程。出售公房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刺激了现有公房住户购买自住房的需求,形成了超过半数居民已经购房的新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近期对我国1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情况的调查情况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形成了以居民自主产权为主、多个产权形式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刚刚结束的全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进程,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我国国情的城镇住房新制度;加快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  相似文献   

11.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福利性住房实物分配模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住房新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课题组经过一年的努力,通过大量的调查,资料收集、分析与研究,提出尽快停止住房无偿分配,实行住房有偿分配,阻断新房再进入旧体制轨道。对国内外住  相似文献   

12.
王洋  胡国晶 《民营科技》2009,(3):27-27,151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十余年来,发展迅速,为改善城镇职工住房条件,促进房地产业经济发展,深化住房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住房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住房公积金也凸现了许多新问题。住房公积金制度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积极发挥好其住房保障的基本功能,成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主体部分,为改善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推动住房建设和住宅产业经济增长服好务。  相似文献   

13.
十几年前,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一开始,住房经营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实行住房生产与分配的商品化是最好办法。当时行业内外没有任何不同看法。但是,尽管大家都主张住房商品化,实施时商品化程度却很低,以致房改成为进展最慢的一个重大改革项目,不仅影响了城镇职工居住条件的改善,还成为构筑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增长点的障碍。其原因主要还是某些房改方案的制订,对住房商品化的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4.
创新住房保障制度构建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起步,但一直进展缓慢,直到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23号文),才从政策上彻底切断了福利分房制度。标志着住房分配开始走向货币化、市场化和商品化。七年来,广大城镇居民取消了“等靠要”的思想后,焕发了无限的住房消费热潮,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不仅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住宅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管理质量都得到较大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98年的18.7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底的25平方米,在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仍以每人每年一平方米的速度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住房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要根本解决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题,仍在相当大差距。而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目标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住房合作社,以促进住房建设无疑是一种很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据建设部房地产业司透露,改革开放2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水平从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跃升到10平方米。在21世纪最初的5年~10年内,全面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将达到18平方米,我国住房投资和消费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我国住房发展在10年内还将达到以下一些主要目标: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基本满足居民的长期居住需求,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初步形成系列的住宅建筑体系,基本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和生产、供应的社会化;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新建住宅的能耗大幅降低;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35%。基于以上的目标和市场…  相似文献   

17.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职工住房社会化、商品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利于转变住房分配体制,有利于住房资金的积累、周转和政策性住房贷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职工购建住房的支付能力,对促进住房建设,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结合我市贯彻《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情况,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构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启动了住房体制改革.福利分房旧体制逐渐让位于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新体制,尤其是1998年7月公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告了福利分房制度终结和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开始。经过近30年的“房改”,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住房不仅成了居民的居住场所,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过二十年的住房制度改革,住房需求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房地产市场也得到了充分的培育与发展,市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节节攀升的房价也让房地产具备了泡沫成份,房贷风险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越来越高的房价与普通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相适应,一些居民也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购买理想住房了。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也有所调整,在市场化商品化的同时也注重住房的政策性保障性,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也由此建立起来,并且在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城市住房市场商品化、自主性居住迁移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基于家庭视角的居住迁移研究,将有助于理解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并提供针对性的规划及政策支持.基于此,通过梳理西方微观居住迁移研究的经典理论、实证及最新动向,结合中国城市的社会、经济、制度背景,总结了当前国内微观居住迁移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面向中国城市的微观居住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