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河南省1978年以来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对河南省耕地数量时空变化的分析表明:全省耕地数量整体波动较小,总量基本稳定;耕地增减的来源和流向分别以耕地开发和建设占用为主;省内各区域耕地变化有所差异;河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表明,人口、经济因素和农业产出能力对耕地数量的变化影响较大,而自然环境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9—2000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对湖北省近51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湖北省近51年来耕地数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而人口变化、技术进步、比较收益和政治经济政策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因子,它们通过直接驱动因子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梅州市及其各区县57年来耕地资源分布概况,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梅州市耕地总量比重偏低,分布不均衡,五华县和兴宁市占全市耕地总面积达46.9%;(2)耕地总量波动下降,和国家及区域政策、土地制度等变化密切相关:(3)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显示人口过快增长对梅州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等构成很大压力:(4)耕地变化区域差异较明显,中部梅江区变化最大,中东部梅县、大埔县等次之,西部平远县、五华三县的相对变化率最小。  相似文献   

4.
利用安徽省近10年来的耕地序列和人均耕地序列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宏观分析了"耕地动态平衡"政策实施以来耕地资源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用灰色关联度法,定量研究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安徽省1997年以来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分三个阶段,1997-2002年的缓慢减少期、2003-2004年的快速减少期和2005-2006年的增长期:耕地年均变化速率和人均耕地年均变化速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据此将全省分为5个不同的耕地资源变化区;耕地重心发生了转移,大体是稳定在淮北平原西北部;在近10年的不同阶段,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的主次地位发生了变化,其中,年末总人口一直是影响耕地变化的最主要的驱动因子,2003年以来非农业人口对耕地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5.
根据赣州1990~2005年耕地、经济、文化等统计数据及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DPS,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赣州1990~2005年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990~2005年赣州耕地的数量持续减少,其中2001~2004年耕地的数量减少极为显著,且以旱地减少居多;赣州耕地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是社会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矛盾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会导致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耕地减少与耕地保护之间有较大的矛盾;介绍广东省2000年以来城镇化发展和耕地减少情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显著相关性,提出协调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耕地资源的发展趋势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耕地资源的现状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趋势,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0年耕地数量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保护耕地的基本对策 。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10年耕地资源变化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来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揭示我国近10年耕地数量、地类、质量等别等面积变化及空间布局变化情况。运用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整理汇总2009~2018年公布的耕地数量、质量等相关数据,分别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数据显示我国耕地快速减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水田、水浇地的面积呈现增加趋势,耕地面积、耕地产能增加的重心向标准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区、粮食非主产区倾斜。从光、温、水、土等资源匹配程度,综合生态评价体系,强化新增耕地的适宜性评价,合理控制新增耕地的规模;从灌溉水源、排水条件、水资源平衡等方面,加强对新增加水田、水浇地的适宜性评价,严格把控旱地改为水田、水浇地的准入门槛;保持现有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空间布局基本稳定,合理控制一年三熟、一年两熟区的耕地在空间位置上向一年一熟区、生态脆弱区转移的规模,避免现有粮食主产区向非主产区转移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近20年中国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二调"前后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1996—2016年耕地数量的原始统计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选用ARIMA模型,基于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时间段耕地数量数据进行相互预测和反推,即利用1996—2008年耕地数量数据预测2009年耕地数量,利用2009—2016年数据反推2008年耕地数量,从而实现数据的校正和比值归一化的目的,进一步研究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遴选出其驱动因子。[结果]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2004年之前递减速度较快,之后递减速度趋缓。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值增加值占比、年末总人口数,以及城镇人口数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0.918,-0.896。[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推论,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对耕地数量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湖南省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湖南省近50年长序列耕地统计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其耕地数量变化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变化、社会系统压力和科技进步是影响湖南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20lO年的耕地数量。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河北省近10年土地利用的类型变化、数量变化、程度变化和区域变化;指出了当前河北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如耕地占补平衡在空间上不对称、平原地区林地减少、北部山区和平原地区未利用地增加等问题;得到了人口、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等影响河北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给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机制、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并重、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重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徐州市1987~2003年耕地面积变化数据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的分析,得出徐州市耕地面积变化的时空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徐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归纳为4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规模增加以及耕地保护政策严厉化;针对耕地变化的不同驱动力提出徐州市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不同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及耕地面积变化,研究了影响我国耕地过度流失的政策和经济因素,分析了耕地流失的政策—经济驱动力;认为乱占滥用耕地现象是从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增长,确立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以后出现的,在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耕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从出让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中可以直接受益,开发商占用耕地所付出的费用低于占用同样面积已有城市建设用地的费用,使开发商不愿提高已有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希望占用更多的耕地;针对这些耕地流失的政策—经济驱动因素,提出了从源头上防止耕地过度流失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两个方面,对福州市(1996~2004)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影响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段内福州市的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而耕地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幅最大,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面积的转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宏观政策的变化是影响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8-2007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葫芦岛市近1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特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力;据此提出了葫芦岛市的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遥感数据资料,获得1995~2000年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数据;借助社会经济统计软件STATISTICA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选取与经济相关的变量,探求该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是青岛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同珠江三角洲的其它城镇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市的耕地数量变化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与区域差异,但基本上是以耕地数量锐减为特征。南海市耕地数量的减少,形式上是农业结构调整、居民点与工矿建设占用等,但实际上有其更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原因,分析表明是受到了多种自然、社会与经济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南海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人均耕地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且近年来耕地流失的趋势还在加快,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害毁地等几个方面.近7年来,湖南各地市表现出不同的耕地变化特征: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以及地处洞庭湖平原的地区,耕地变化率反而小;而相对落后的山区,耕地变化率较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湖南省耕地减少的三大驱动因素,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耕地有关政策以及农业科技进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等是当前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