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作为英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取得了辉煌的诗歌创作成就。在他短暂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处处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生活的坎坷以及现实的黑暗都没有改变济慈积极的人生态度。独到的美学理念加上丰富的想象力使济慈产生了对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深刻感悟。  相似文献   

2.
论济慈的死亡意识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慈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几乎全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对于死亡济慈既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也有着清醒的理性认识。由于总要面对死亡,所以,济慈深感生命脆弱与人生短暂。为此,他努力地去超越世俗的价值,努力地去发现美和欣赏美,努力地去追寻睡与死的精神境界,努力地去创造不朽的诗歌篇章。  相似文献   

3.
该文作者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最著名的颂歌《希腊古瓮颂》进行了具体、深刻、全面的解析 ,指出济慈用心灵的眼睛从一件肃穆的雕刻艺术品中看到了艺术的永恒美 ,肯定地阐释了该首颂歌中“美即是真 ,真即是美”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4.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歌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给人留下了美的享受。在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里 ,诗人同时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既艺术地描写美好的理想生活 ,又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朱湘作为新月派的重要诗人,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他给诗坛上留下了优美和谐的《采莲曲》、《昭君出塞》等优秀诗篇,在诗歌"三美"方面努力钻研进取,给新诗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成果。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作为20世纪30年代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努力追求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由于其诗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其诗极富有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诗风华美飘逸,诗歌内容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与人道主义人性美;在艺术追求上将传统融入现代,追求音律美。  相似文献   

7.
罗斯金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批评家。他提倡道德美,认为艺术能够规范社会道德和促进社会改革。本文从代表他艺术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词:典型美、重大美和崇高出发,来论述他的艺术美学思想和人文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陌生化是诗歌最基本的美学特性,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语言的陌生化衍生的。在诗歌翻译中,能在译者隐身的同时传达其陌生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语言的模糊性衍生的。在诗歌翻译中能有意识地传达模糊美,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译作质量的赏析都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部作品具有的艺术美,即朦胧美、寓意美、真实美、声音美和成熟美,体现了作者想把关从艺术移进现实中,按照美来塑造人的本质和人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本土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光大。金庸以他的15部小说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确处理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人类、超现实与现实这三种关系,努力追求诗意人生、理想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的中华,也提供了一个精神的中华,这形二实一的中华凝聚着世间难以匹敌的美,既是他笔下的,更是他心中的。金庸是当得起“创造者”的称号的,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更新的中华。  相似文献   

12.
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布宁把纯俄罗斯式的短篇小说发展到了高度完美的程度。他的作品不仅语言细腻,结构自由,容量异常大,不受情节的约束,而且源于现实生活,给读者审美享受的同时,又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言形态、结构形态和审美形态方面表现出其短篇小说的文体特色,对小说文体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从美的逻辑建构与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来进行互证,认为:人是世界的美,有了陶渊明,才开始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陶渊明田园诗的关是田园诗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关是自由的形象,陶渊明在自由的生活中创造了真淳而淡远的田园诗形象;美在创造中,在创造中成就了陶渊明。  相似文献   

14.
孔子论美     
孔子眼中的"美",主要指自然美、人格美、艺术美,其美学思想主旨是"尽善尽美"的观点,"美"与"善"的关系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美善同一观;二是美的形式与善的内容相统一的美善对立统一观。孔子所开创的"比德"思维方式,在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人性朴素的善与美的追求是迟子建文学创作锲而不舍的追求。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用善良的笔触来写文革,用独到的狗的视角来看人生,用温暖的情意来写神秘的萨满文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蒋孔阳认为,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使人具有了追求生命自由的能力,但要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自由,就需要在人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审美。所以,蒋孔阳提出"美是自由的形象",即通过自由的形象(美的形象)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另外,蒋孔阳还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美的形象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的自我本质对象化、寻求生命自由的过程,因此,这样的形象也就会给人带来自由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暴风雨之夜》主要映射于经典《伊索寓言》中《吃饱了的狼与羊》。木村裕一运用互文性将文本与社会现实相融,进行新的构建,体现了互文性创作的语言形式外化、图式化的创新。运用互文性框架,解析《暴风雨之夜》的童话隐喻,旨在阐述文本表面烂漫的叙事风格背后隐藏的对人类社会情感问题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叶赛宁的"庄稼汉天堂"构想产生于对乡村的深切情怀、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富足美满的物质生活、温馨传统的生活方式,但这一构想缺乏牢固的根基,是诗人虚幻的理想主义产物,注定在残酷的现实下要破灭。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是一位极具创作个性的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都试图跃出小说载体本身,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更好地表现和满足。在小说《受戒》中,汪曾祺运用多种能促成绘画美的手法:或是采用虚实相间,常留空白的技法;或是讲究画面形象之间的位置、层次、对比、衬托的关系;或是在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地方风俗。这些手法使小说具有三种绘画效果:空白美、布局美和风俗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