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告大观》2007,(6S):131-132
乳品行业经过几年的竞争洗札,淡出了一些品牌,但这并没有让相互间的竞争减缓,反而使得本不平静的乳品行业更加硝烟弥漫。三鹿作为乳品行业里的老品牌,自然摆脱不了竞争的宿命。在如此的态势之下,三鹿及时细分受众群体,界定出“网络妈妈”这一特定受众,通过全面整合网络营销优势,为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党启元 《国际广告》2009,(12):100-101
三聚氰胺事件直接导致中国乳业进入“冰河期”,液态奶巨头纷纷落马,行业诚信大幅度下降,市场急剧萎缩。为了整顿乳品行业,政府加强了对乳制品的检测,并通过制定更严格、更明确的要求来规范市场和企业行为。以蒙牛、伊利、光明为首的液态奶巨头,也增加了广告投放,以期重塑乳品行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心。2009年8月起,一组主题为“我爱牛奶”的广告进入公众视线。广告里没有赚足眼球的创意画面,  相似文献   

3.
《商界名家》2005,(8):36-38
“光明回炉奶”事件被曝光之后,导致乳品业很大的震荡。对光明牛奶对整个乳品行业。光明公司的行为究竟只是一家的失误,还是整个乳品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类似的问题?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是否会因这一事件就此倒下?光明该如何自救?整个乳品行业又该进行怎样的反思?2005年6月28日,本刊特邀部分专家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2008年11月的央视招标会上,飞鹤出人预料一改低调作风,第一次参加央视招标就竞得“A特段”等重点广告标段,全年广告投入将超过1.6亿元,成为乳品行业最大的黑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相似文献   

5.
郝弈 《糖烟酒周刊》2005,(27):39-40
2004~2005年是乳品行业尤其是奶粉行业危机频出的一年,先是阜阳假奶粉事件,后有雀巢含碘超标。被查出的品牌一蹶不振,没事儿的品牌也受到牵连,整个行业陷入一种危机恐慌的状态,说不准哪天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广州的雅士利却在这个乱世年代借机崛起,它原本是广州一家以生产豆奶粉、麦片、凉果为主的企业,2004年迅速转型做起了婴幼儿奶粉,并很快拿到了“免检产品”、“中国名牌”等加冕头衔,成为行业中不期而出的一匹黑马。  相似文献   

6.
在“阜阳事件”阴影的笼罩下,全国乳品行业“首届营销大会”于5月19日在上海召开。会上,笔者有幸见到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公司的总经理魏宏林,作为国内奶粉行业的佼佼者,他们对此次事件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笔者就“阜阳事件”的话题展开了采访,魏总则从事件营销的角度更深入地谈到了他们对奶粉行业的理解和企业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奶业协会倡起的“鲜奶标识”几乎成了乳品行业的一块心病,喊了一年多,每会必谈,好像谁不支持“鲜奶标识”谁就没有正义感。然而每每提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有附和者,却没有行动者。作为业内一家专业的媒体,我们一直在思索,阻碍“鲜奶标识”推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鲜奶标识”即使推出,有没有市场?谁会买帐?  相似文献   

8.
《新财富》2006,(11):34-35
2006年10月20日,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IDF世界乳业大会是全世界乳品行业最顶级的盛会,据国际乳联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潘蓓蕾介绍,这是世界乳业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这标志着中国乳业已经是世界乳品行业重要组成部分;伊利集团代表中国乳业应邀参加了此次盛会,在“全球乳品企业领导论坛”上,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代表中国乳业企业家发表主题演讲:《下一个十年,我们将怎样为世界承担责任》,这也标志着中国乳品企业的快速、稳健增长已经吸引了国际乳业巨头的目光。尤其是伊利集团作为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连续三年销量第一,而2005年更是以主营业务121.75亿元的业绩,高居中国乳品行业榜首。2006年上半年依然以稳健、健康的发展态势全面扩大了领先优势;同时,伊利集团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商,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牵手奥运会的中国食品品牌。  相似文献   

9.
功能奶是乳品行业开发差异化产品的一个方向。在功能奶的研发上,一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光明乳业做得最好,它是国内第一个申请到“健”字号功能乳品的企业。第一款“健”字号牛奶——“益菌奶”至今销售火爆。2004年4月,光明又推出了两款功能牛奶“光明舒糖奶”和“光明舒睡奶”。目前两款产品的“健”字号正在申请当中,但市场销售已有不俗表现。  相似文献   

10.
郝亚辉 《糖烟酒周刊》2005,(11):A029-A030
1996年,太子奶走进乳品行业,从此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成为行业内发酵型乳酸菌乳品的老大,增长后劲十足,2004年公司销售额达到10亿元,连年翻番。在它的身上,我们看到许多有别于牛奶企业共性的东西,从产品设计、渠道管理到销售策略上.太子奶都有独到之处。它好像是站在行业之外,,不参与恶性竞争,却挣了行业内企业赚不到的钱。  相似文献   

11.
《糖烟酒周刊》2007,(27):12-12
“就中国的乳品企业而言,并不是卖出最多的牛奶,获得最高的利润,就意味着它就是这个行业的领导者。”——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先生作为优秀青年企业家的楷模,对行业领导者的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这刚好与伊利集团“社会价值高于商业利润、安全与健康大于物质财富”的价值理念相吻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奥运会,给乳制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挑战,一方面,它促使乳品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会拉动干酪、奶油等乳制品的消费。从总体上来说,奥运年将对国内乳品行业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国内的乳品行业将在更加规范、理性的行业竞争中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13.
《华商》2010,(5):70-73
澳优乳品(湖南)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陈远荣 陈远荣从一个湖南省南山牧场大坪中队队长,经历漫长的“华丽转身”后,在2003年底开始担任澳优乳品(湖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在陈远荣的全盘统筹下,从零开始的澳优企业如今跻身行业高端前五强,2009年10月8日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市场,  相似文献   

14.
《市场观察广告主》2007,(1):I0015-I0016
伊利集团是中国乳品行业的成头企业。从2003年至今,伊利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高居行业第一,一直以强劲的实力领跑中国乳业。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伊利也连续三届位居行业首位。  相似文献   

15.
《糖烟酒周刊》2005,(24):A004-A004
乳业近来频频出事,本期“倾听”特意集中选取了乳品行业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在近期的代表性言论.  相似文献   

16.
《三联竞争力》2010,(9):76-77
2010年8月.圣元奶粉爆出“早熟门”.对于中国乳品行业而言.无异于是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爆发的又一次“大地震”。  相似文献   

17.
白友文 《浙商》2008,(20):55-56
由无序到有序,对于中国的乳品行业来说,“三鹿事件”或许将开启一个新的行业局面。对浙商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利乐和国际纸业是国内乳品行业最大的两家包材供应商,分别供应基地型企业(常温奶企业)和城市型企业(巴氏奶企业)两类不同的乳品企业?由于中国的常温奶市场份额较大,利乐几乎有垄断之嫌。对于国际纸业来说,发展巴氏奶不仅是拓展在华业务的需要,而且是争取未来市场竞争力、奠定其在中国乳品包材市场地位的需要。因此有关他们之间互斗口角的传闻始终不断,因为他们对于国内加工企业的直接控制和操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两大奶种之争,但依笔者来看,他们的策略之争更多地反映了中国乳品的竞争方向和发展趋势,奶种之争只是“人造舆论”。本文就最近国际纸业与中国四大乳品企业签约“策略联盟”,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了国际纸业的处境,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中国巴氏奶发展的阻力与潜能。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的乳业市场,奶片是一大景观。在“陕西关山乳业状告全国13家乳品企业”的炒作声中,大大小小的奶片企业纷纷降生,甚至一些从没有加工过乳品的小食品作坊也贴出个牌子生产奶片。单说大品牌。伊利去年就推出了,不过它谨慎一些,没敢自己做,让广东一家公司买断了,用了个副品牌“奥复星”;蒙牛虽然晚到一点,但一出场就发扬它一  相似文献   

20.
栗娟 《糖烟酒周刊》2007,(15):76-78
中国乳品行业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平静过。奶源之争、价格大战、技术比拼、市场抢夺……曾经的5000多家企业已经收缩成了如今的不足2000家。2007年.战争进一步升级:一线企业为利润,二线企业为发展,中小型企业为生存,乳品行业大有处处血雨腥风、家家短兵相接之势。2007年的五场战役正在打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