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李海燕  杨可以 《价值工程》2010,29(22):161-162
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繁重任务面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目前中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际问题,提出"3+2+3模式",即以政、校、企三方合作为背景,针对专兼职两类教师进行换位、联合、升华三段递进的"双师"教师培养模式,并对于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培养企业内训师的内在价值为出发点,分析了企业内训师培养现状,探讨了企业内训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内训师培养效果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高企业内训师培养的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邮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邮政企业培训中心不断推动教学创新,在年轻干部培训中探索了基于"测评+"技术的"测、培、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基于个人发展报告(IDP)的制定、反馈及督学,研发出一套基于"评价标准开发—评价方案设计—训前诊断测评—工作坊教学实施—全程跟进观察—训后诊断评价"的设计思路,将"训前在线测评+训中培训赋能+训后诊断评价"三阶段有机地结合,针对开班破冰、拓展训练、组内研讨等教学活动组织了基于全过程的评价,实现年轻干部培养、评价开发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企业而言,建立一支强而有力的内训师队伍益处良多,既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又可以促进创建学习型组织。本文以某大型通信国企Y公司为例,介绍了企业内训师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内训师的激励现状、问题以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内训师培训体系建设和实施的重要作用,内训师体系的建设既有助于企业对员工开展培训工作,也有助于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挖掘,还可以降低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成本,对电力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准确定位内训师的职能,并采取科学的策略建设完善的内训师培训体系,使内训师整体水平更高,更好服务于企业人才培养,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智能物流迅速成为议论的热点。"互联网+"主要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建设性地解决各行各业难题,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使得信息更加敏捷快速传递。笔者大胆提出"互联网+农业+物流"的想法,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物流配送的难题,开辟新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7,(23):169-170
中高职3+3分段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笔者介绍了本院"中高职3+3分段培养教改试点项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以及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框架和主要课程的教学安排。  相似文献   

8.
会计专业"3+4"培养模式是实现会计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所在学校会计专业"3+4"人才培养实际,通过对比会计专业专科阶段教学单位与本科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所在学校会计专业"3+4"大三、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目前会计专业"3+4"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衔接开发机制、课程内容分段贯通统一、加强双方学校沟通交流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税务系统以纳税人及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专业的"互联网+税务",让纳税人多跑网路、少跑马路,赢得了纳税人的"点赞"。研究"互联网+税务"的机遇与挑战对"互联网+税务"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来展现"互联网+税务"的发展现状,理性分析"互联网+税务"时代税务工作迎来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完善信息安全和营造创新环境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邓婕 《中外企业家》2020,(10):193-194
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金融行业出现了新的变革,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此背景,研究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互联网与金融不断深入融合的趋势下,结合市场调研,确定了"2+1、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顺应市场需求,培养高职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11.
"集市+互联网"产生了淘宝,"银行+互联网"开启了支付宝。"互联网+"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因"+"而激活的"信息能源"。文章从"互联网+"与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出发,考虑到"互联网+"融合传统服务行业的创新驱动,对社会工作创新创业的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互联网+"融合社会工作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企业文化内训师作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践行者,通过系统科学的企业文化理念宣贯,不断提高着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也推动着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开展。但通过实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影响和制约了培训的有效落地。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内训师队伍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内训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创新企业文化内训师的选拔培养模式,使企业培训师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开发,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6,(29):165-166
"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是江苏省教育厅为了加快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于2012年开始实施的现代职教体系改革项目,是由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本文从"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内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转段方案等几个方面构建一体化的"3+2"分段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和目标任务,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报告指出,各级检察机关要顺势而为,在检察工作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作用,切实加强检察工作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文章通过对"互联网+检察工作"的相关思考,旨在探索、构建"互联网+检察工作"的新模式,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检察工作.  相似文献   

15.
艾杰 《中外企业家》2020,(18):233-234
该文通过对供电企业在使用内训师、外聘讲师和外部合作机构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应用内训师为主和使用外聘讲师、外部合作机构为辅的培训师资使用观点。然后,介绍了内训师在供电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措施,认为以应用内训师为主的培训师资管理模式能够引起内训师、参训人员、培训项目承办方、培训活动主管单位四类企业培训活动参与者,从思想和行为上重视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越发深入,并展示出巨大的创新潜力。本文通过把握“互联网+”的主要内涵和特征,试图揭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机制,从而明确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运营、组织结构和竞争绩效的影响。结合国外利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的模式和经验分析,探索“互联网+”改造制造业的结合点和发展路径。最后,针对当前影响制造业企业实施“互联网+”创新的制度性、技术性、认知性障碍,提出推动互联网与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易雪辉  朱蓉  林蓉  高淑芳 《财会通讯》2021,(13):86-90,151
四川省甘孜州全面推广"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甘孜州实施"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该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相关原因,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企业经济》2017,(11):107-112
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对于消费进程的体验需求日益提高。"互联网+场景营销"适应了现代互联网发展的需求,体现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对接O2O场景营销的新特点与新要求,更好地满足消费体验需求。通过基于消费体验需求的"互联网+场景营销"内涵及作用分析,阐述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场景营销"之场景营销与企业营销效率的关联,分析"互联网+场景营销"对于营销效率提升的价值。紧密对接消费体验需求,提出"互联网+场景营销"效率的提升途径,旨在提高企业差异化营销水平和"互联网+场景营销"品质,促进企业营销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通过网络平台打零工,于是"互联网+零工经济"应运而生,且涉及的行业面越来越广。"互联网+零工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阻力。本文主要从推力和阻力这两方面分析研究我国"互联网+零工经济"的现状,并对"互联网+零工经济"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概念改变了世界,也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在这股热潮下,我国的司法工作凭借着科技创新不断开创着新的局面.司法的科技创新即"互联网+司法"对司法实践中的立案、取证、质证、庭审、执行、司法服务等程序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司法"带来了利和弊.①本文简单讨论 "互联网+司法"的进步意义和阻碍性,提出我国"互联网+司法"发展改进建议,以便更好的促进我国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