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分析汉英"眼睛/eye"一词多义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和拓展的两种认知思维方式。当词汇意义以隐喻思维延伸时,其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相似性",是人类联想思维的结果。当词义以转喻思维延伸时,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邻近性",体现着人类更加注意事物突显性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小说《围城》中基本颜色词"黑/白"构成的词(组)或短语为语料,以认知语言学的隐转喻及认知语法为理论框架,分析了该小说颜色词"黑/白"语义拓展和句法特征。颜色词"黑/白"通过语义拓展形成众多不同语义的背后,是隐喻、转喻和隐转喻这三种普遍的认知机制在起作用,而认知语法理论中的语义凸显和扫描方式为颜色词"黑/白"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句法功能提供了理据。  相似文献   

3.
"red pen"这一形名结构体现了形名结构语义上的复杂性。文章基于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探讨了形名结构这一普遍语言现象的语义产生的动态在线过程(On-lin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提出其意义的解读符合受语者主体自洽原则(Subjective Self-negotiation)。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与语音变化和形态变化相比,意义变化更为显著而重要。不仅如此,语言又是最重要的一种认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认知思维。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套用语义链的框架,对汉语形容词绿的语义变迁理据和过程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人们的概念隐喻映射过程,而且能够把握新词新义的产生脉络。  相似文献   

5.
南阳方言作为汉语语言中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南阳方言"寻",不仅为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也对深入了解隐藏在"寻"背后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太平广记》中出现较多的“动1+之+不+动2”的结构,是近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结构。在句法上包括连动、动补两种,在语义上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连动结构中,两个动词之间可以表示时间先后、肯定与否定、行为与结果等关系;动补结构中,补语“不+动2”补充说明动.或者动。的受事者“之”,在语义上可以表示可能、结果、状态、目的等。发展到现代汉语,连动结构大多还保留,动补结构基本消失,或者词序发生变化,或者由其他结构替代,有的在方言中还保留着。  相似文献   

7.
目前,经管类学科专业分科严重,各专业之间沟通衔接较少,只顾建立自己的学科专业实验室来满足自给自足,而对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实验课不寻求共性,导致一些实验室半学年课程空闲,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实施。为此,需要改变实践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实施开放共享实验室"N+1"模式,即以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四个专业为主,其他经管类专业为辅的专业实验室开放共享模式,以建设一个实验室且多专业共享使用来完成各专业的实验课程及环节,为学院引进软件方面给出最优决策,达到节省成本且有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