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世满 《旅游学刊》2012,27(4):9-10
旅游资源的主体是自然与文化遗产.纵观旅游发展史,游客大都是奔着名胜去旅游的,所谓名胜大都是优质遗产资源经过一定开发形成的自然与文化景区景点,古往今来,遗产旅游一直是旅游的主流.随着现代旅游规模越来越大,遗产资源的旅游利用强度越来越高,加上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遗产安全所造成的威胁,遗产保护问题便提上重要日程.  相似文献   

2.
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笔者从分析遗产对集安市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入手,从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对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近年来,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位于普陀区的苏州河则是上海百年工业发展脉络的缩影,沿岸保留着大量工业遗产,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更是被确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上海市政府通过博物馆模式、文化创意园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对苏州河沿岸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使得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具备了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与区位价值。笔者通过对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应深入挖掘遗产的文化内涵,宣传遗产的保护价值,做好遗产旅游的开发规划,使得该基地的工业遗产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旅游发展背景下遗产资源管理是目前学术界与实践领域争论的一个焦点。其核心包括两个方面:(1)遗产资源是否一定要政府管理,政府怎样管理?(2)风景与遗产资源是否可以由市场来经营,怎样经营?究其理论实质,这两种争论实际上是规避公共资源“公地悲剧”的两种模式——政府强权干预与产权明晰化(私有化)的争论。文章在评述近年来国内关于遗产资源管理争论的基础上,认为这两种观点并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解决问题的两种途径,其关键在于合适的制度安排。文章还提出了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一问题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游客价值感知是形塑其旅游实践过程中遗产认同的重要因素,研究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指导遗产意义的再生产,充分发挥遗产在当代的功能。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地永顺老司城为案例,以访谈文本和网络评论游记为资料,应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探讨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游客价值感知多元表征由土司遗址价值感知、民族交往价值感知、整体形象价值感知、旅游符号价值感知、土司制度价值感知和土司事迹价值感知组成;(2)游客在文化遗产地价值感知过程中通过动机驱使、具身感知、情感湍流、认知升华等生成遗产认同;(3)遗产认同包含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等,是文化遗产地主客互动建构的结果;(4)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实质就是表征与非表征统一的过程,由此完整刻画遗产认同的意义。该研究加强了旅游情境下价值感知和遗产认同的理论联结。  相似文献   

6.
徐嵩龄 《旅游学刊》2003,18(4):30-37
本文从遗产的价值特性和权属特性以及遗产事业使命出发。讨论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本文认为:遗产区的“遗产的旅游展示类服务”事务应由遗产单位进行非营利性经营;遗产区外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事务(行、住、食、购、娱等)应交由旅游公司、当地政策、周边社区进行营利性经营;当遗产区内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事务规模较大时,可以特许经营方式交由非遗产单位进行营利性经营。本文进而评论了“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的不合理性,并且认为,中国遗产旅游业经营制度中的“中国特色”应表现在对“贫困地区遗产公益性”、“遗产区门票的价格定位”、“门票优惠”、“遗产区旅游收益的分配”、“让利于地方”等五个方面问题的具体处理上。  相似文献   

7.
基于旅游发展价值取向转移的旅游规制创新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的视角探究旅游发展价值转移的历程与趋势发现,全球基本形成了双轨化的旅游价值取向:对于遗产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以资源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对于普通、非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推行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以经济收益为根本取向.而且旅游业中政府作为的聚焦点逐渐从大众旅游目的地和一般景区的营利目标向遗产类景区的公益性服务转移.受国情影响,我国较长时间更多地关注旅游业的经济问题,选择性地忽视了西方国家更加关注的社会与生态问题,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延伸到遗产类景区.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试点计划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发展价值取向转移的开始和对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响应.值此之际,需要通过严格的政府规制来保证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间的共促协调,以实现国家公园及相关保护区对全民共享国家遗产、维持遗产资源的永续性和培育国家精神的深远价值.  相似文献   

8.
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朱建安 《旅游学刊》2004,19(4):79-84
国家公园制度在我国实行的财政、行政管理、法治等条件尚未成熟,而且效率条件即使在美国是否满足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遗产旅游的政府经营存在一个悖论:规模经济在行政性垄断条件下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应该立足于经济规制职能的发挥,突出表现在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的维护。本文以一个价格下限模型为例,说明通过控制旅游者数量的方式限制经营者的可能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军事遗产是重要的历史资源,尤其在历史教育、知识输出、国情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可被视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本文在国内外军事遗产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军事遗产的分类方法,共计2个大类、7个亚类、28个子类。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评价,提出军事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包含要素价值、存续特征2个一级指标及游憩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独特程度、规模程度、知名度、完整性、适游性、承载力和安全性11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划分为可观赏性等23个三级指标。采用基于专家打分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赋值,形成军事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的方法体系,并构建军事遗产旅游价值评价对比关系图,以指导资源群中的单体开发梯次。  相似文献   

10.
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梁学成 《旅游学刊》2006,21(6):16-22
本文结合我国世界遗产旅游价值的开发实际,通过对世界遗产旅游及其价值的分析,指出世界遗产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的依存关系,并通过提出假设及其理论论证与检验,指出开发世界遗产的无形价值将有助于提高遗产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者的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世界遗产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对我国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模式以及相应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曲颖 《旅游学刊》2012,27(4):7-9
如今,在我国遗产性旅游景点借鉴商业经营的做法已是一种现实潮流.社会各方的态度也由问责逐渐转为引导和规范,以寻求更理性、实际的出路.然而对此问题,当前主要着眼点都放在对遗产旅游资源供给方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治理上,忽略了市场需求方这一重要研究视角.事实上,通过现代管理技术(营销)影响和塑造需求也是实现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共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这便是笔者在此谈论“逆营销”问题的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2.
苏明明 《旅游学刊》2012,27(5):9-10
一、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1972年11月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针对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供紧急和长期的保护.至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3.
解说:一种重要的遗产保护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众多问题,如何降低和消除旅游业对遗产资源的负面影响成为当今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解说,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产保护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解说能够通过影响游客的知识重组和行为意图,帮助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和遗产资源有效保护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目前在中国内地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中国香港市民参与保留皇后码头事件为例,分析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受政府对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宣传、公众就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申诉的权利保障、政府对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公众咨询、政府与公众就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沟通对话、政府采纳公众合理建议和意见、司法部门对公众诉讼的司法复核的公正性、政府对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政策等因素影响.据此,文章就中国内地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遗产活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产活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遗产的保护继承和旅游的开拓创新。遗产活化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如何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陶伟 《旅游学刊》2000,15(5):35-41
世界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在新世纪的今天,“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世界现象,已成为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最有效形式之一,成为一种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研究“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的重大论题。本文首次对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把握,揭示了遗产地采取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的必然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了发展“遗产旅游”中应正确处理的三大关系,提出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寻求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的讨论、关于世界遗产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止息过.因此,亟须厘清遗产与旅游的主体,分清谁的遗产、谁的文化、谁的旅游,进而讨论各相关主体的需要和诉求,并形成遗产旅游地保护与发展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以"遗产"和"旅游"为主题检索,从年代、期刊、作者、作者机构、研究对象、研究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遗产旅游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10年得到飞速发展,形成了核心刊物群,但尚未拥有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在研究机构上以北京、广州、南京等大城市和遗产资源集中区域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中国遗产旅游的研究对象趋向多元化,在研究地点上以国内研究为主,且集中在长江中上游、东北等区域,缺乏国际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新方法和手段仍有待加强;在研究主题上,中国遗产旅游关注的问题较为多样,但主要表现为五大内容,即价值属性、旅游发展、产业经济、游客及社区、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19.
遗产旅游的发展向度:遗产地精神与体验旅游的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直以来,文化遗产与旅游植根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命和功能,服务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服从于不同的政府管理机构,实现着不同的管理目标和任务。这使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世界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 ,在新世纪的今天 ,“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世界现象 ,已成为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最有效形式之一 ,成为一种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 ,研究“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的重大论题。本文首次对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把握 ,揭示了遗产地采取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的必然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分析了发展“遗产旅游”中应正确处理的三大关系 ,提出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寻求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