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借助2002年到2011年全国省际面板分位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扩张的新型城镇化诱因。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过程具备市场化内生的自我生财机制;当前导致地方土地财政高企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追求就业拉动而采取的税收竞争行为。(2)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在短期内具有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性质,但中长期具备快速提振城镇化质量的“回流效应”。(3)东部地区土地依赖程度较高急需建立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土地财政代偿机制,而中西部地区土地财政风险可控可继续实施土地出让金提取反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分税制改革20周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石的决定性改革。本文在回顾分税制改革二十年历程的基础上,对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分税制改革后所出现的“土地财政”现象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做出澄清,并指出我国分税制改革需着重处理好“四大关系”:即分税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体制改革与主体功能区建设、财政体制改革与城镇化建设、“营改增”与财政体制改革等关系。最后提出了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界定两者边界;明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和事责;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构建地方税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硬化预算约束,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措施建议,以完善和深化分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人所共知,土地财政难以持续也已成共识,但如何告别土地财政,人们还莫衷一是。人们将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模式,概括为土地财政,以强调土地运作对维持经济增长甚至地方政府日常运转的重要性。正因为土地收入举足轻重,其发展趋势及可持续性备受人们关注。近日媒体报道某些地方因卖地收入剧降,已到了需要向银行借款来发放公务员工资的窘境。2004年以来由中央政府推  相似文献   

4.
徐升艳  郭行 《开发研究》2021,(3):147-152
土地是撤县设区后变化最大的要素之一,在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通过扮演农村土地市场与城市土地市场之间"独木桥"的角色获得了大量土地和资金,这对中国城镇化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2010-2017年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撤县设区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撤县设区通过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显著增加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但该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考虑地区间的异质性后,撤县设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快城镇化融资模式转变,市场化配置建设用地指标以及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5.
《北方经济》2015,(2):18-1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方建设性融资需求快速增长,客观上形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尽管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是也存在债务规模增长较快,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收入,高速公路、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规模增长快、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率高等问题。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普遍存在一定的缺口,随着经济的下滑,税收收入以及出卖土地等预算外收入均明显下降,这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政与信贷风险及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娟 《改革与战略》2011,27(9):78-80,131
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债务融资是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解决建设与经营城市中资金难题的主要渠道文章指出,由于政府对于金融资源的控制、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扩张性和短期性的行为特征等深层的体制性原因,随着近年来融资平台债务的迅速膨胀,其中的风险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其可能导致的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为有效化解其中的风险并实现地方政府的规范化、持续化融资,亟需探究有效的对策,如规范政府经济行为、建立地方债务预警体系、完善分税制以及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自身行为的规范与约束等。  相似文献   

7.
王艳丽 《中国经贸》2023,(16):46-48
在土地财政不可延续的背景下,现行财政税收与转移支付瓶颈愈发明显,基层财政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长期以来地方政府通过依靠大量土地出让金收入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但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降温的背景下,土地出让金无法进一步发展,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加大,给地方各项管理带来巨大冲击。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通过完善财政税收体系与转移支付体系,解决基层财政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现有的财政分税体制和以GDP考核政绩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必然依靠其对土地的垄断权力获取巨额土地出让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这就是土地财政。为使土地财政收益最大化,地方政府通过抬高土地出让底价和人为限制土地供应数量等方式造成土地市场的稀缺,从而拉高地价推高房价。应从改革和完善分税制、地方政府考核机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消除土地财政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政府热衷于土地征用的经济分析,从成本和收益两个角度解释其根本原因,接着分析当前地方财政结构,揭示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的重要性,再深入探讨土地财政驱动了哪些政府经济行为。不可否认,地方政府收入行为、基础设施投资行为和招商引资行为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要解决发展成果共享的问题,最终落脚点应在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方政府竞争视角的地方财政风险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英 《山东经济》2008,24(6):94-97
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债务风险,并且财政风险向县乡集中,风险来源复杂,隐性风险突出。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向竞争导致财政风险向县乡集中;引资竞争使得地方政府陷入囚徒困境并导致地区间财政差距扩大,加剧了不发达地区的财政风险;处于制度软约束环境下的地方政府竞争表现出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是地方财政隐性风险的重要原因。建议改变官员考核机制,深化财政分权改革,规范地方政府竞争,建立并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11.
李小鸥 《走向世界》2011,(16):95-95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在世界文坛上颇具影响的一位美国作家。他自幼生活在社会底层,以出卖体力为生,后来逐渐成为现实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12.
在可持续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已经对SNA为核心的国民经济账户作了部分修改,但始终没能把环境核算与经济核算有机地融为一体。本文在分析不完善的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造成的不良后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未来”账户和调整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初步设想,并进行了案例研究加以实证。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征 《特区经济》2009,240(1):143-144
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美国高盛公司政治经济问题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教授的长篇文章,提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北京共识"概念,认为"北京共识"取代了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这篇文章引起了国际学术界、舆论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比较研究"北京共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30年来改革和发展的经验,继续稳步前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轨与发展也可能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或启迪。  相似文献   

14.
王建华 《上海经济》2014,(11):18-21
俗话讲:穷则思变,富而思进。“穷”与“富”是两种不同的状态,而在小同状态下产生的思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胡适先生指出,时势生思潮,思潮造时势。对于时势总体状态的把握是思考的结晶,称之为“思”,将这一成果转化为改造推动时势的方法与途径,称之为“道”。  相似文献   

15.
曹袢遐 《上海经济》2012,(7):38-39,6
"苹果"公司如日中天之时,恰是柯达公司破产之日。不同层面的创新造就了两家企业的不同命运、中国企业需要的,是宁如苹果般缺少一块却意犹未尽的创新诉求,而非柯达般"咔擦"一声间的绚烂瞬间。  相似文献   

16.
“世界历史”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特指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它对“类”意识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它打破了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地域界限,从而清除了当代“类”意识生成的地域性障碍;二是它突出了人类文化精神中的整体精神,促进了个人本位向“类”本位的复归。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与全国十大美院掌门人交流时曾说,城市建设需要仔细研究土木建筑的布局,要让人看着舒服,能体现出自然之美。城市建设要有艺术感觉。城市的建设者要把城市当作自己的作品关键是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使其有个整体的艺术感觉和自然环境。如何把城市形象建设搞好,为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形象宣传理念,应葡萄牙葡中合作发展促进会、西班牙VILLAVA政府邀请,市委宣传部赴西班牙和葡萄牙城市形象宣传及城市文化设施考察团一行6人于2010年2月19日至3月1日先后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萨拉戈萨、马德里和葡萄牙的里斯本和艾佛拉市进行了考察交流活动,拜访了科里亚多比利亚尔瓦市政府和西班牙第三大报纸《道理报》,同时考察了葡萄牙《新闻日报》。融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正是西方城市形象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重庆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相似文献   

18.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法律理论的研究重心发生了两次转变,即从“自然法”到“规则法”,再从“规则法”到“活法”的转变。但这两次转变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因为一系列的社会原因促成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由此也说明了,观念和理论的变化,必然有潜藏在其背后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是观念和理论发展的逻辑,地学理论如此,其他社会观念和理论亦然。  相似文献   

19.
变"废"为"宝"     
厦门东海洋水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位于水产资源丰富的东南海滨城市-厦门,是福建省较大的一家真章(学名:真蛸Octopus Vulgaris)精加工产品出口基地.该公司利用膜分离技术,成功地从真章下脚料中提取出具有海洋生物活性的人类长寿保健因子-天然牛磺酸,并顺利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获得厦门市政府的嘉奖.该项目是厦门科学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奖项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观点的评述,认为创新的外延是广阔的,根据外延的不同,创新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我们通常所讲的创新系技术创新;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自主创新中的“自主”主要是强调创新主体(或称实现主体)是属于我们国家;自主创新中的“创新”侧重现代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强调宏观性、系统性、目的性,更强调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