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办法,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文章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结构转型持续加速,结构性矛盾凸显,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一方面,以钢铁、煤炭、水泥为代表的传统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部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我国实施供给管理为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凯恩斯正是在对萨伊定律的批判中成就了自己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然而萨伊定理有必要重新认识。近年来,我国较为成功地运用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调控经济,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然而也积累、掩盖了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供给结构扭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等问题,其根源于需求管理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面对国内、国际经济的新形势,宏观决策由需求管理主导向供给管理主导转变,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4.
供需平衡是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特点主要呈现为高投资率、低消费率和高出口率,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外贸,经济泡沫化和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健康。从供需机制来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在世界经济疲软、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背景下,要平衡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要求,需要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做好供给侧改革,从而转变以数量型经济增长转向质量型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就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背景、未来国内国际经济走势及经济管理经验等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平稳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在经历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后,增速逐渐放缓,供求开始出现失衡,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抑制了经济增长的潜能。原有的以需求刺激经济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日渐加剧,人力资本不足。针对这种现状,我国有必要进行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推进科技创新、鼓励投资、加速产业升级、简政放权等措施,来满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潜力,促进我国经济稳定而持续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商》2015,(50)
现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经济开始进入的新常态发展阶段,相对应来说也造成了我国国内市场的供求不平衡以及产品总体产能过剩等不良后果,对我国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有着严重的限制意义。对于经济发展提升来说,需要进一步生产潜能的发挥以及生产潜能,生产潜能的发挥需要进行科学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主要是通过读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动力、供给侧改革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阐述,最终对财政金融政策主力供给侧结构进行科学化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中产能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可持续发展差等问题逐渐凸显,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导向,而作为经济结构改革驱动力量的供给侧改革从产品质量、产业驱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等方面对供给侧的改变提出了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将受到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题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影响。资金作为企业运行的血脉,它的来源渠道,融资资本成本的高低,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企业的长足发展。而在供给侧改革大潮中,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合理、高效融资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重要出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传统行业的去产能问题。钢铁行业是传统行业的典型代表,通过一系列数据支持,可以发现其面临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出口受阻和环境污染等困境,诸多的问题综合在一起让去产能更加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的对策有政府行政手段,注重技术创新,完善环保要求,优化出口结构等。  相似文献   

9.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家电等耐用品消费的升温,汽车、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造船、机械出口规模的扩大,有效带动了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7.17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6.3%,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产能严重过剩矛盾,2012年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2.4%。严重的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市场恶性竞争,严重影响投资效率,危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因此,对钢铁行业重点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建立产能过剩信息预警机制,并从行业市场结构维度分析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对于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卢欣  路漫 《商务周刊》2010,(7):78-80
经过一年与全球经济危机的战斗,2009年我国十大重点产业总体运行情况延续了企稳回升的态势,但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外部需求增长缓慢、贸易摩擦加剧以及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壁垒增多等问题,都将对我国的经济复苏带来潜在的风险,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1.
就当前而言,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衍生遗留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经历过的现象。解决好产能过剩问题,不仅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山西作为资源禀赋丰裕的资源大省业已陷入资源诅咒,面临着经济体量不高、过剩产能难以消化、发展速度放缓和结构亟待转型等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中共中央近期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为山西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破解产能过剩和消费结构等突出矛盾,我国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钢铁产业是我国制造业中的重要一环,我国工业化走向后期,钢铁产业已呈现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低增长的特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区域。通过利用佩尔兹曼模型来分析得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改革参与的三方,政府、钢铁企业及钢铁消费者的效用变化。结果显示:三者总体效用显著增加,改革成效明显,钢铁产业得到有效的改善,但同时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需要注意改革中及改革后所出现的问题,并给予一定重视和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一、总体运行情况去年10月份,我国钢铁产能释放继续保持高位,钢材市场价格呈现小幅波动态势。全球粗钢生产全面回升,钢铁资源供给增长,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由升转降。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在世界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政府换届效应、货币供给宽裕和企业效益提高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实现高增长,同时投资结构有所优化,瓶颈产业得到加强,国内贷款和企业自筹资金增加,房地产投资平穗增长。但与此同时,投资规模偏大、投资效率不高、部分行业违规建设严重、产能过剩等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展望2007年,世界经济调整、银根紧缩、外资流入减少等因素将使投资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初步预测,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比2006年回落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李昂 《中国市场》2014,(49):154-155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能过剩呈现出新的特点:长期性过剩、新兴行业过剩、金融资本过剩及投资与需求过剩,产能过剩问题非常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是对GDP增长的过度偏执导致的盲目投资及重复建设,行业存在进出壁垒,落后产能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结构失衡以及企业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仍有利可图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一、总体运行情况 去年10月份,我国钢铁产能释放继续保持高位,钢材市场价格呈现小幅波动态势.全球粗钢生产全面回升,钢铁资源供给增长,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由升转降.  相似文献   

18.
2014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8.2亿吨,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技术经济、品种质量、装备水平和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现阶段"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钢铁产业中存在着显著的产能过剩、产品结构失衡、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经济金融时代,国家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要求,这会迫使钢铁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严重,主要是落后产能过剩严重,而有效产能则明显不足,这也就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大供给侧去产能、去库存的改革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国能源行业一直存在传统能源产能过剩、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结构性问题,国有煤炭企业在深化改革中要想实现永续发展,一定要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充分利用财务信息。本文阐述了会计基础工作在国有煤炭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国有煤炭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完善煤炭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