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对国内外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评价方法和不同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的发展方向、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以及不同尺度的指标转换和指标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2.
运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方法,用城镇化水平指数和土地资源利用等指标,对曲周县10个乡镇进行关联度计算。排序,分类和评价,并最终制订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优先发展一级小城镇,重点发展二级小城镇和培育未来小城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省级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技术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另外,本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与规划同步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路线,旨在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分析万州区1997-2003年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评价其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带来的影响。主要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选取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24个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各指标的评价分值,进而评价近7年来土地资源利用的水平。通过研究发现:1997-2003年,万州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转变符合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土地资源利用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呈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客观地评价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并且使开发区之间的集约度水平可比,以广东省珠海市的3个开发区为例,提出基于熵值法和统一理想值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既避免了在确定权重系数时的人为因素干扰,同时通过对同一区域各开发区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理想值,使得各开发区之间的评价结果可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开发区向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方法的研究文献,了解国内研究现状,评价各种方法优劣,并找出存在问题.国外研究方法能够结合城市特色,建立独有的指标评价体系,多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注重社会、环境方面的指标.虽然国内外城市发展情况不同,但研究方法可以借鉴,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方法应该向定量化、多元化、本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湖南省土地利用特点,选取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10个指标,利用变异系数法和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间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作用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新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大背景下,本文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投入强度、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动态变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效益这五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协调度模型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开展了新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及现状评价,同时通过对主要制约因素的分析,揭示了问题的所在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城市土地收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收益的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其收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一种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找出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进而探讨一种有利于改善这些评价指标的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模式,使其有利于促进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6年的MSS、1995年的TM、2004年的TM三个时期遥感影像数据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选取了土地变化幅度、单一动态度、绝对动态度、综合动态度、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和马尔柯夫模型六个指标,利用RS、GIS信息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云南边境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覆盖主要以林地和裸地为主;土地覆盖变化幅度最显著的是建设用地和农田,而主导变化类型为林地和裸地;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方向是由林地向裸地和农田转化.  相似文献   

11.
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兴化市的特点,基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理,从环境、经济、社会3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了兴化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赋权法确定了三大子系统和各单项指标的权重,对兴化市1997-2004年期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兴化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各子系统的发展趋势基本见好,但分值普遍不高,均未达到强可持续状态,尤其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指标在2004年分值下滑,所以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以期达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兴化市未来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健康的重庆市南岸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生态健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新思路。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研究结果:归纳了基于生态健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一套包括7个项目层、32个次级指标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南岸区5大组团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结论:本文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地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是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向,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地区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分别建立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水平、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等4个方面及耕地生态资源利用、耕地生态环境压力、耕地生态安全响应等3个方面共确定18个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方法]运用频度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获取与筛选,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协调发展度与相对发展度模型计算,分析协调发展水平。[结果]呼伦贝尔地区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发展水平均呈逐步上升趋势,整体来看前者发展状态要优于后者,两者协调发展水平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2009年为变化转折点,原因是该时期耕地生态安全的严重滞后性。[结论]整体看来,呼伦贝尔地区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受到当地人口、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综合集成赋权法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其评价进行系统学解释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包括建设用地投入强度、使用强度、利用效率和利用结构四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综合集成赋权法以确定参评指标权重.并以湘潭市为例,运用该方法及集约度时空分布模型,对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对崇阳县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明确发展阶段,从而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变化态势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易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国内外对耕地保护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时间上的比较以及定量的分析,很少对指标因素和时间进行横纵向比较。[方法]文章基于乌鲁木齐市2004~2013年耕地面积,从全市人口、经济、政策投资及科技与城建等4个大类出发,选取18个指标,分析了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的变化态势和规律。采用主成分和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采用相应的指标体系构建耕地面积变化驱动模型。[结果]研究表明:近10年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呈减少-增多-减少趋势,而GDP、居民储蓄存款、市区总人口及财政支出是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鉴于此,该研究为乌鲁木齐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利用规划以及耕地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当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结合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机制及湘潭县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构建湘潭县土地利用现状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选取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综合评价;以湘潭县白石乡为例,应用模型对其进行了环境敏感性等级划分,最终得出了湘潭县所辖的22个乡(镇)环境敏感性等级评价结果,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探寻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及归纳总结法,从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土地利用功能演变驱动机制等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 当前我国在土地利用功能演变方面的研究不断丰富、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对其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缺乏微观、宏观与微观尺度相结合的应用;评价方法较单一;精细化空间分析、驱动机制的研究存在不足。结论 多尺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对比分析、自然与人文因素驱动机制的辨析、多方法配套分析和多学科结合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自2004年土地利用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以来,广西在加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科学安排用地计划、保护耕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指标下达不尽科学,计划指标体系不够完善,计划执行监督考核较弱等问题。因此提出了实行差别化、动态化、统一化和精细化的计划管理创新思路,为完善广西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等4个方面,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水平及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共确定20个评价指标,以便对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方法]依据系统性、独立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及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指标的获取与筛选,运用均方差权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大限度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并得出影响江苏省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因素。[结果]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水平成逐步上升趋势,各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及优化趋势差异性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聚集区,宿迁、连云港为协调发展低水平聚集区,其余地级市发展水平一般。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优化趋势方面,常州与南通优化趋势较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优化趋势较好。镇江、泰州与宿迁优化趋势不理想,其中宿迁市需作为重点城市对象进行重点关注发展。[结论]影响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素分别为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房地产固定投资总额、人均粮食产量及复种指数,最终得到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