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穴人周兴波     
周兴波的网名很酷,穴人,他说他对探洞的狂热来自天性,他在洞穴中迷失过,随即却看到了天堂般的景象。他拥有自己的设计公司,在更多的时间里,他是一名商人,而他的洞穴生活则惊险、久远,而且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2.
和我在上海住在同一楼层的一个邻居,年龄跟我差不多,没念过大学,在一家芯片厂做技术工人.每天晚饭后他跟我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楼梯口抽支烟,聊上几句.前些天,我刚从美国家里过完暑假回来,一见面,他马上就说他也在夏天带着女儿去欧洲跑了一大圈.由头是女儿上初中了,该让她长长阅历,算是给她的一个他自己也能沾光的礼物.他说出了一大串他们去过的国家、城市和景点的名称,还有他对这些地方的印象.我寒暑假每次一走就是一两个月,所以就问他的出游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话一出口,见他有些迟疑,我就有点后悔,知道问得不太厚道.他有亲戚生活在国外,以往聊天时他只能说起他从亲戚那里了解的国外生活.  相似文献   

3.
《孩子王》你看过吧,那是他在云南拍的;《红高粱》你看过吧,那是他在山东和宁夏拍的;《纽约的秋天》你看过吧,那是他在?当然是在纽约拍的……作为中国第一摄影师,他几乎走遍了中国、走遍了全球,但在两个小时的访谈后我知道他心中只珍藏着一个最美的画面。  相似文献   

4.
邓毅富 《北方旅游》2002,(8M):52-53
第一次见到阿康,我就觉得他不象一个生意人。当然他是做电脑生意的,在顺德大良开一家电脑公司,算个知本家,靠智力与技术吃饭。而他吸引我的是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在形而下的生意场上打滚了十多年,他居然还会有很多形而上的想法,而且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5.
在旅游的过程中,东道主常常被刻写上“他者”的文化意涵.游客带着追求“文化差异”的诉求前往“他者的世界”,在异域邂逅他者.文章以拉萨大昭寺广场及其周边的八廓街作为案例地,以藏族人在八廓街的转经、磕长头行为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以汉族游客和藏族人两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西藏旅游发展以及中国后改革时期转型背景下,藏族的“他者性”如何在汉-藏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文章认为,藏族的“他者性”并非具有先验的、一成不变的意涵,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互动中不断生产的.文章关注“他者性”建构过程中的两个维度——我者对于他者的凝视,藏族人对于自身的他者性的展演.一方面,转经、磕长头行为使游客将藏族人视为神圣、美好、朴实的代名词,对他者的建构存在浪漫化-理想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藏族他者并非凝视的被动接受者.随着“职业磕头者”的出现,一部分藏族人将凝视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本,通过他者性的展演,积极地响应游客建构的文化意义,以此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总而言之,“他者性”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忽略我者及他者所处的社会情境及诉求.  相似文献   

6.
李圣杰喜欢旅游、冒险,他去过很多地方,他说看到新鲜有趣的事情都会变成一种能量,创作也是不断的耗损。他想去看金字塔、亚马逊河、百慕大,他对这些地方的神秘力量感兴趣,他说最近若有假期一定去希腊的爱琴海。《重来》是他在纽约旅行、度假时  相似文献   

7.
多年前,有个人曾经对我说,他最欣赏的女孩子是那种在他贫困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吃窝头就咸菜而毫无怨言,在他成功的时候和他一起衣香鬓影地出入香港美食城而毫不逊色的女子。 那个时候在北京,香港美食城是某种暧昧的象征,那种感觉有点像刚粉碎“四人帮”时候的大个儿录音机,听音乐是其次,它是配着喇叭裤、蛤蟆镜一起招摇过市的道  相似文献   

8.
蓝色的追问     
《旅游时代》2011,(7):58
1921年,他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做完力学和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印度。傍晚,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浩瀚的海水,习习的凉风扑面而来,吹走了旅途的困顿。其他旅客也在甲板上漫步,其中一对母子的对话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不由侧耳倾听。  相似文献   

9.
他如同一声巨雷从天边滚过,惊醒了沉睡中的国人。他以"巨雷"精神与不朽业绩竖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尽管他在我们的记忆中已渐行渐远。在短短的29年人生历程里,他拥有着中共历史上太多的"第一":1920年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毕业后,他就参加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0年春,他主持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是我党早期工人运动最早的启蒙者。1921年初他被派赴苏俄,担任国际远东局中国科书记,成为第一个在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0.
他一直在向我强调这是一个与火有关的故事,而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他的家乡-那个叫凉山的遥远地方。于是在去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这天我被他拉到了那里第二天,盛大的火把节就要举行了。  相似文献   

11.
元旦的早晨,在曼哈顿的风雪中,我遇到了一位在第五大道上向路人发放水果的无家可归者。他向我诉苦说现在他不能继续在地铁站里过夜了,因为警察会把他们这些人统统都赶到收容所去。我问,那为什么不去呢?那里可比地下好多啦。他说,很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地铁站,那是他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2.
《海上钢琴师》在结尾的时候,那个天才的音乐家对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说起.他为什么一辈子都没有离开那艘船。他深情地回忆说.曾经有一次机会上岸.然而他最终没有.因为他看不到尽头。 在都市里,什么都有:战争、和平、刺激.放松,只是没有尽头。因此你没有办法选择一条街道定居下来,没有办法选择一个女人来终身热爱.更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13.
解读画家任晓军与绘画有着不解之缘。在他童年时,母亲成为第一个启蒙老师。雪落冰川冬季,妈妈在灯下用剪刀做窗花,他便爬在妈妈身边用铅笔去学着描画。妈妈在布上飞针走线做绣品,他也在纸上画起来,耳濡目染中培养着任晓军的绘画细胞。  相似文献   

14.
马是沙宝亮的最爱,他有一匹属于自己的马,名叫“公主”,工作之余,他会花很多时间和他的马在一起,和马一起散步,一起运动。旅行是沙宝亮的一大爱好,他去过很多地方,最喜爱的还是三亚和新疆。因为自己是回族的关系,在别的地方吃饭会很麻烦,而在新疆  相似文献   

15.
无论怎么看,他都是一个硬汉,一个有型,有性格的男人。在别人眼中,他的经历几乎难以令人相信,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这十年的生活就是,“坚持将近十年在认真地玩着,这是需要毅力的。”十年前郭川毅然离开了待遇优厚、工作稳定的航天部,开始认真地做起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之后,从来就喜欢冒险和刺激的他开始尝试各种挑战极限的运动,滑水、飞行、滑雪、登山……几乎所有上天入地的事他都做过。直到有一天,当他发现自己爱上大海之后,他便开始了驾帆船航海的生涯。曾经有很多次,帆船在大海上遇到危险,甚至漂至不知名的小岛,郭川仍从没有放弃过,硬是独自在小岛上休整,等待下一次的扬帆。其实,他更像是一个孩子,执着地追求着自己心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无数次,他背着氧气袋残喘在青藏高原,只是为了寻找心目中的神犬; 无数次,他抄起凶器对着一只狗大声咆哮,只是为了保护心爱的珍宝;甚至无数次,他跌坐在医院的水泥地上痛不欲生,只是为了拼凑几乎破碎的美梦。 他38年的生命中只有两个字——藏獒。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有一个很独特的景观叫"薛瓦勒之理想宫",位于法国德龙省罗芒以北。1969年,这里被批准成为了文化遗产。关于这则景观的来历,有个很动人且发人深省的故事十九世纪,法国有一位名叫薛瓦勒的乡村邮差每天徒步走在乡村之间。有一天,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他站起来后,拍拍身上的尘土,准备继续前行。可是在一瞬间,他发现绊倒他的那块石头的样子十分奇异。他拾起那块石头,左看看右看看,便有些爱不释手了。  相似文献   

18.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中国画坛一名卓越的画家,他的花鸟画在文人画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他特别的身世,特别的经历,加之特别的时代背景,成就了他奇特又狂放不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个人,他从20岁开始,在没有赞助、没有同伴、没有利益、没有承认、没有前途的情况下,游历天下30余年,中国的19个省、几乎所有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全部走遍。他遭遇过车匪路霸,碰见过毒蛇猛兽,经历过弹尽粮绝,但他一直在继续,直到54岁的时候,一场大病才使他的脚步不得不停止,而且是永远停止。  相似文献   

20.
我去过他那依着梦想构筑的酒庄,知道他是个很敏感、很容易来感觉的男人。他的微笑亲切而温暖,衣着简单但整洁,不事张扬的外表散发出的却是淡淡的贵族气。在被誉为中国"波尔多"的昌黎,他管理着一家真正意义的意大利式葡萄酒庄,经营着据说是中国最好的红酒,但他说那实在不是什么野心,只为享受那个宁静而闲适的调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