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本论》关于发展的目的观实际上内含了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发展应是和谐的发展。巴斯夏从抽象的自然社会秩序分析出发,无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一味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具有十足的庸俗性。巴斯夏的和谐思想缺乏关于人与自然以及人的自身和谐的论述,强调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利益和谐。《资本论》以和谐发展的三维度展开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和谐性的全面批判,进一步揭示了巴斯夏和谐思想的庸俗性。《资本论》指出,和谐发展必然是欲望和谐的发展,即欲望与实现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和谐;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此和谐。巴斯夏将欲望不和谐的责任推到普通消费者的身上,将能力的作用泛化为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阶级斗争的科学。马克思早就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发展的门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庸俗经济学故意变得更加富于辩护性了。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阶极斗争日益尖锐化,特别在世界已经分裂为两大阵营、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及其以前地租的一般概念和基本范畴城市地租理论是政治经济学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整个政治经济学一样是阶级性很强的一门历史科学。资产阶级有为其阶级利益作辩护的资产阶级地租理论,无产阶级也有为本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谋解放和为社会主义建设而阐明其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点的地租理论。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全部政治经济学理论一样,作为这个学科的创始者马克思,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制关系和  相似文献   

4.
西方主流经济学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在萨伊的"三要素"论基础上,以生产函数形式构建了生产者决策模型,把资本主义生产仅仅看作是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认为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理论分析上,用单纯的使用价值(效用)生产来掩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规律,否认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马克思则从商品出发,运用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来源,指明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并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创立了科学的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5.
<正> 如何理解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辩护论经济学的区分,关系到对当代西方经济学能否正确评价。有的经济学说史教科书在谈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区别时归结为如下两点:“第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有其阶级局限性,但是仍然不失为资本主义实际情况的科学研究者,与此相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为了资本家阶级的狭隘的阶级利益而替资本主义辩护,蓄意抹煞资本主义的矛盾,捏造出形形色色的无稽谰言来粉饰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1844——1846年的著作集中反映了恩格斯深刻而系统的生态思想。在这些著作中,他生态性地批判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以现实性的笔触描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提出了发动工人运动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途径的观点;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从而确立起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议题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恩格斯这一时期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人口发展与自然极限,反思工业发展的环境后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生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史里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十八世纪末叶和十九世纪,近代机器工业的发生和发展在欧美资本主义各国里都曾引起巨大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后战胜了资本主义以前的一切生产方式,为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和劳动的大规模社会化舖平了道路。它促使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成熟的、兴盛的、统治的阶段;它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和矛盾,进入了新的尖锐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分别经历了强调制度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以及对利润积累作用的两个阶段,其经济危机理论也发生相应转变。从《资本论》视角看,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将劳资矛盾和阶级斗争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种有益探索。但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忽视了技术创新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对危机机制解释并不科学,且有意淡化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因此,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经济实践,完善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相关组成部分,使其成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工具。  相似文献   

9.
<正>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厂内部的生产是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的;但是由于他们处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对抗性矛盾之中,全社会的分工生产是不能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的,它必然是一片无政府状态。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消除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在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就可以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这一点,如果  相似文献   

10.
刘晓华 《经济经纬》2006,23(6):11-14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使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往往不能保持,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在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日趋严重,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西方经济长周期理论”就是其突出成果之一。但是,由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在此立场上所形成的社会观、历史观和方法论,都制约和妨碍了他们对经济长周期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本质分析,这也是他们得不出科学理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各个方面所完成的革命,都是以唯物史观作“研究导线”的结果。而唯物史观的发现,又是马克思、恩格斯适应工人运动的要求,考察了社会阶级斗争,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和改造得出来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活动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那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西欧各主要国家确立了统治地位,英法两国资产阶级已夺得了政权。在欧洲大陆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最佳配置所驱动的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历史进程,因而与社会主义制度或社会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产生的历史前提是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解脱的矛盾,根本依据是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主义提供的物质生产力基础和社会基础,主要体现是经济全球化展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的法制化、行政集权民主化、政党格局的两极化以及公民权利的扩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马克思研究经济危机理论,是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只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出发,研究经济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企图寻找减少波动的方法。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来源于其基本制度矛盾,不可避免;西方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周期来源于市场经济的传导机制出现错误,通过宏观调控可以缓解。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货币交换是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四人帮”诬蔑社会主义货币交换必然地、不可避免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他们的反革命目的是要恶毒攻击和丑化社会主义制度,妄想复辟资本主义.对于“四人帮”的这种反动谬论,必须彻底批判.但是,对于我们的同志也必须要提醒注意:社会主义货币交换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并不等于资产阶级分子就不可能利用货币交换,不然,我们就对资产阶级分子失去了警惕性,那正是“四人帮”和一切阶级敌人所希望的. 货币交换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历史条件货币是经济范畴,货币交换是从运动来看的货币.货币的运动是由商品内在矛盾决定的,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理论,是他整个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他的这一理论,就其实质而言,反映出他试图通过追问人的真正存在,以超越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调和理性和非理性而向合理性转向。但他以技术悲观论否定马克恩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改良主义的姿态构思解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冲突的方案,这使他的批判理论最终向人本主义回复。  相似文献   

17.
<正>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从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突破。 马克思、恩格期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批判分析中,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认为社会主义将在总体上是适应、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  相似文献   

18.
马 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作为研究问题的方法 ,以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以后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847年底 ,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时 ,为大会起草了国际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的文献《共产党宣言》。在这一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 ,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 ,得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无产阶级提出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 ,彻底消灭私有制和改变私有观念 ,尽快地发展生产力 ,消灭阶级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从此以后 ,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奋斗的坚定目标。但同时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同样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相反 ,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中 ,西方学者习惯运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探讨近代中国的经济问题 ,特别是在近代政府与经济发展问题上 ,强调政府经济“守夜人”的角色 ,并依此对中国政府、经济、资产阶级等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得出与国内学者差异较大的结论。本文认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大前题下与西方国家不同的道路 ,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政府与经济建设、政府与资产阶级关系的“本土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思想理论。而在当今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资本主义在相对稳定中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