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化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梯度演进,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局面,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运用马克思利润率理论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本质,科学阐释了产业分工竞争的实质是等量资本追逐等量利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发生深刻变化,产业转移逐步深入至生产工序层面,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国际产业转移新模式,即"产业片段"转移模式。该文重点剖析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以及产业片段化转移对相关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解释世界市场的形成、劳动力集聚以及国际贫富差距等现象时,新经济地理学得出了一些创新性结论。由于阶级立场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地理学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分析结论存在一定差异性。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既是国际分工的产物,也是资本逐利本性的必然结果;劳动力集聚的实现是国际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家利益分配动态协调的过程,是工人依附于资本家的程度得以强化的过程;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以及严重的国际剥削是造成国际贫富差距呈现出拉大趋势的重要原因。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在分析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其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当今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际资本流动模式及其国际经济影响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高翔  王铮 《财经研究》2015,(11):58-70
国际资本流动是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构建了一个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包含创新机制的多国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设计了两种国际资本流动模式,对不同国际资本流动模式驱使下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格局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1)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模式是介于投资回报率均衡模式和资本吸引力模式之间的混合模式,这种情景将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2)在混合模式情景下,各部门都存在产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幅度普遍高于资本密集型产业;(3)国际资本流动模式的改变对国家间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当国际资本流动完全遵循投资回报率均衡时,资本更倾向于流动到具有较大市场规模的发达国家,而当国际资本完全按照资本吸引力流动时,资本倾向于流动到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可能出现"再工业化"的现象.由于三种情景下均将长期处于资本净流出状态,中国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对资本流动进行引导,提高资本吸收能力,突破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承接产业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离岸外包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产业转移由垂直分工向垂直与水平复合型分工方式发展。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更加积极,由被动地接受边缘产业或环节向主动"走出去"转变。同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避免海外高新技术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重视独立自主研发,提高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视角对产能过剩问题进行解读,是研究产能过剩这一复杂问题的新视角。从后发国家工业化阶段的分析发现,后发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之后有可能会遇到产能过剩问题。这一问题的理论支持有雁行模式和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同时也可以通过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企业之间就创新进行的博弈进行分析。在理论阐述之外,对我国不同行业进行分析,建立对于行业国际分工地位和产能过剩程度关系的计量模型,以衡量国际分工地位对某一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格局下,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地区应审时度势,抓住订单转移历史性机遇,更好地实现产业转移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8.
美国制造业变迁与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正呈现出崭新的格局,其中关国出现了全球所独有的巨额贸易逆差现象,并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制造业变迁及制成品贸易的变化表明,由于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近年来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许多产业逐步从美国转移到亚洲、欧洲等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因而美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制成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最终导致美国近年来日益扩大的巨额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之间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增强。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以及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全球化,使一国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全球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与投资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相伴而生的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格局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的变化与影响;阐述了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中美国和欧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笔者认为,国际产业转移与美国和欧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一种相辅相成和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丁金刚 《经济师》2010,(2):68-68,71
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我国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文章从产业转移的本质来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及一般规律,进而分析产业转移的趋势,指出了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是地区分工和国际分工的客观要求,但由于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程度在地区间存在差异以及地方政府追求特定目标动机的存在,使得污染问题伴随产业转移而影响了转入地的生态环境.结合江苏省内产业转移现状,探讨污染产业转移的成因,认为现有政府规制方式失灵,提出了解决污染转移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1993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的形成以及与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出现背离的原因。本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只发生了部分的相对产业转移,绝对产业转移的现象尚未发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还不显著;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许多产业越过中部地区直接转移到西部地区的现象。本文研究结论的重要启示是:同一国度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分析我国地区间产业转移时不能机械照搬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试图通过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来实现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之间的矛盾还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构建了分工发展的宏大框架,强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分工发展的客观规律,创建了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总体来讲,生产力—分工—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一层分析框架;从分工内部来看,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相互促进、相互替代,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二层分析框架;从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内分工来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分工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这是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三层分析框架。分工的当代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分工发展理论提供了新鲜材料,可以尝试使用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对这些新分工现象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5.
瞿忠琼  欧名豪  厉伟 《经济地理》2007,27(5):730-732,746
产业国际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从理论上讲,产业国际间转移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性规律。然而,自从中国日益向世界工厂的角色转变之后,由于中国劳动力二元结构特征的存在使得这一从中国向产业低梯度国家的产业国际转移进程受到了很大阻碍。在这种情况下,理应采取各种措施与原有准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低梯度国家处理好政治经济关系。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梯度效应,分析了劳动力二元结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障碍,即发生在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阻断现象,据此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应注意的战略性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产业在空间上发生移动,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分工结构的优化。产业转移是产业转移国或地区与产业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郑州经济正处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郑州市为了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把握好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关键机遇期相当重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郑州市"十二五"时期应在国家主体功能规划的指导下,在明确郑州未来主导产业的前提下,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承接境外、域外产业转移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速实现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实现郑州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1)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已经凸显。战后世界产业结构发展有三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垂直分工就是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农产品及矿产品。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产业分工由垂直向垂直与水平分工并存的方向发展。水平分工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之间,在生产和出口方面,都存在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分工。虽然出现这种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分工现象,但总体上看,垂直分工仍占主导地位,因为发达国家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刚刚出现的水平分工导入更加差别化和层次化的垂直分工体系中。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并举。为了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导向,极为灵活地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将资金投向高技术产业,而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与WTO原则相悖的不等价交换依然存在。这在垂直分工和产业转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即“两个国家可以根据利润规律进行交换,两国都获利,但一国总是吃亏”。这就是目前WTO体系为我们展示的产业结构图景。我们可以根据垂直分工理论将世界分为五个分工层次:第...  相似文献   

18.
在回顾中美贸易发展和有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外国对华产业转移和美国对外产业转移的事实,本文发现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国家间比较优势动态转变所造成的,是国际分工主导下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美国对外产业转移和外国对华产业转移促成了中国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只要产业转移趋势依然存在且美国不调整其经济结构,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局面就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及其有关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和产业加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以资本。技术和服务等无形商品流动为纽带的新国际地域劳动分工逐步形成.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在世界空间范围内的一体化过程。其主要促动力量来自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本文探讨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发展过程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择要论述有关跨国公司成长机制的各种理论和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发展影响.以及由此而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产业集聚与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琦  黄利春 《经济前沿》2009,(10):10-14
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蕴涵着关于产业集聚的一些思想火花,也指出了城乡分离的现象,而产业集聚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在理解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地域分工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在马克思地域分工理论视角下揭示产业集聚对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影响,探讨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