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对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以制度变迁理论为视角,分析了这一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及演变原因。立足于社会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对人口转变新阶段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及其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从人口转变角度审视和分析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的形势,提出中国的人口转变有一个独特的阶段,即低生育稳定期。分析了低生育稳定期的阶段性特征。这个时期问题复杂,趋向明朗,是主要矛盾转换期和生育政策调整期。还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转换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低生育水平正在摆脱"人工控制"性质,越来越具有由经济社会发展驱动的自然性质。人口多少是个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只要经济社发展,人口多也不是大问题。在进入低生育率20年以后的今天,我国人口控制任务已接近基本完成,目前人口较多是历史遗留产物,继续保持超低生育率并不能解决人口多的问题,相反对未来人口、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成巨大威胁。我国人口多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对此需坦然面对和积极应对。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看,放宽现行生育政策势在必行,取消-孩政策迫在眉睫,这不仅是为了人口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发展,更是生育权利的合理回归和保障家庭发展与幸福。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的人口转折模型理论,分析了我国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折的人口模型,指出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总量膨胀态势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西部一些省区和少数人口仍然呈现出高出生率、高增长率、低人口质量。在分析形成原因及后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适度人口理论及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分别从数量、素质与结构角度探讨与分析了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条件。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育率必须以更替水平为上限,而以略低于更替水平(如TFR=1.8)为下限。从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代内与代际公平的视角对中国现行生育政策进行了审视,并就国家与地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其它人口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王萍 《经济》2004,(8):52-52
中国的老龄化将一个举世关注的问题,并提上桌面——一个10多亿巨大人口国家的养老问题,进而展开了对中国人口政策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人口控制工作的不平衡性入手,探索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狠抓总和生育率的综合平衡,缩小不平衡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挖掘人口可控潜力,提高人口控制成效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人口数量、结构、质量等人口发展态势进行科学评估,深刻剖析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西部人口发展战略及政策调整进行系统研究对于科学有序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西部地区人口转变已经完成,但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等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后果需要冷静面对,需要从发展战略、政策调整、体制创新等方面围绕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力资源开发体制、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转变、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章建立模型探讨人口转变时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利用由Compertz函数的导函数衍生出的单峰函数模拟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生育率及人口参与率的变化过程。将具有人口转变时期人口变动生育率与劳动力参与率变函数引入经典的索洛模型,得到一个非自治的微分方程。该微分方程的解是渐近稳定的。文中利用数值仿真展现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变动与劳动力参与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通过比较常值人口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与Logistic人口增长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探讨产生"人口红利"的原因及"人口机会窗口"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结构,这就使得现阶段我国的人口规律表现出两重性,一方面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人口规律呈现出自发性,削弱了人口政策的效能:非公有制经济的过快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总体上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同时,也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时间延长,大大弱化了居民的生育意愿;与此同时,资本为了修复利润率而进行的时间和空间修复,再加上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的过度产业化,推高了家庭核心消费的支出,提高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进一步抑制了居民的生育意愿.因此,为保证人口生产适应社会再生产的要求,应从增收和减负两方面着手,切实破除人口政策发挥作用的障碍.此外,受西方文化的侵蚀,年轻人社会价值观念西化,也是导致生育意愿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政策宣传改变这种生育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今天,人口计划生育必须面对并着手解决城乡统筹各事项进展中涉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的问题以及矛盾。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公共政策存在的不相适应、不相融合的状况已成为许多问题与矛盾的焦点。分析了现有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融合状况,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介绍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思路,确立了核心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体内容,并针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指出了人口转变、人口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区域性研究应把握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3.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经历了从"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人口转变过程。这一人口转变过程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有利发展契机,即人口红利主要通过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三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只有从这三方面对人口红利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利用"刘易斯拐点"概念来简单判断我国劳动力供给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或片面强调由劳动人口增长快于消费人口所形成的第一人口红利,都是偏颇的,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能成为调整人口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保山地区人口经济发展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后,全区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计划生育工作被列为战略任务和基本国策,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人口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口素质有较大提高,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不断加快,为全区人口经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社会上对是否应该放开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多争论。争论的起因是由于一些调查数据反映的和某些学者估计出的我国目前生育率非常低;鉴于低生育率已经给比较发达的国家带来了很多问题,所以有人呼吁中国的生育政策应该放开。通过对放开生育政策和不放开生育政策两种情形可能导致的人口学后果进行估计,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从低生育率的长期后果来分析如何合理地选择生育政策。为了避免人口达到零增长后的快速负增长、快速老龄化和人口规模的迅速减少,国家应该密切关注人们生育意愿的变化,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放开生育政策,使生育水平保持在2.0左右,从而尽可能地避免长期的、过快的负增长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人口与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海固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文宝  周民良 《经济地理》2003,23(6):762-765
文章主要探讨西海固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生育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人口增长主要是由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过快所致,且人口素质相对低下。这种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超载严重、文盲率高等现象相关。要改变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既要调整经济的发展,又要制订适应当地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标志人口增长水平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4下降到2000年的1.8,并稳定至今,比其他发展中大国提前半个多世纪跨人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19.
周长洪 《经济学(季刊)》2011,(1):95-102,112
持续了30年的现行生育政策,在对人口控制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在积累负面人口、经济、社会效应:推动人口年龄结构畸形,加速人口老龄化;挤压农民进行生育性别选择;对城乡人群生育权利限定不平等;阻碍新生代教育素质提高;产生大量非意愿独生子女家庭,积聚家庭发展风险和父母养老困境;在城乡户籍一体化改革背景下,该政策可执行性越来越弱等。调整现行生育政策,使之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利于家庭生育权利保护,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简单的节育手术等节制生育的服务措施,到明确将利益导向政策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再到全面建设和发展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的几个重要阶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目标由降低生育率向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转变,利益导向方法、手段与措施的不断丰富与拓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也面临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科学评估、普惠政策与利益导向政策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背景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走向的明确等-系列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