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自然主义哲学批判是对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等的哲学方法论批判。他认为近代以来的自然主义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相割裂的"未完成"的自然主义。古典经济学中的自然主义哲学作为说明经济机体内部联系的单纯现象的复写,在庸俗经济学中成为混合主义和折衷主义的综合表现,更是一种自然主义唯物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形态表现。马克思从历史的视角,辩证的分析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范畴,着重批判了这种自然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粗率的经验主义。澄清马克思的批判,为分析马克思的追随者与反对者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提供了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是马克思留给世界的一部不朽巨著。本文介绍了《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简史,讨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结构,并从《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资本论》的现代性两个方面阐释了《资本论》这部名著的不朽价值。本文是为纪念马克思195周年诞辰所作,并希望能够为《资本论》的初学者提供学习指南。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立了劳动本体论思想,这一思想分别在“劳动价值论”、“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的积累”五个部分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劳动价值论”中“商品”这一研究起点的选取、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拜物教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中“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的买和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中工资的本质、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资本的积累”中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一系列论述从未脱离马克思以劳动为本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进行了有效的理论省察,并向我们展示了资本的本质是“物化”的社会关系.同时,它还作为一股社会力量、一个过程范畴、一种阶级属性和一种价值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由资本范畴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由资本逻辑管控着的社会,“是”与“应该”的矛盾贯穿这一社会始终.由于资本宰制所体现的逻辑落差,资本批判的张力得以凸显,资本拜物教得以“祛魅”,资本世界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市场功能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从市场功能与资本功能的联系中作了初步的探索。一、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作用的理论是市场功能的理论基础;二、《资本论》涵盖了西方经济学提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三大问题;三、供求理论、竞争理论和价格理论是《资本论》市场功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协调运作,是《资本论》市场功能思想的重要方面;五、市场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自由主义以社会进步的名义粉饰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物质不平等,市场社会主义者对这一荒谬的平等观给予了深刻批判,揭露了其背后的阶级本质,并指出悬殊的贫富差距不仅是对平等的威胁,更成为自由的桎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而贫穷和失业作为资本逻辑的副产品,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难以根除。基于此,市场社会主义所建构的资本主义替代方案不仅追求机会平等,也极力纠正物质不平等。然而,由于缺乏可行的实现路径,市场社会主义的这一平等蓝图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理论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既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光辉成就,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友谊的历史见证。从《资本论》发表到恩格斯逝世的二十九年间,资产阶级学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在应用方法、引文规范、理论原创、逻辑体系、理论通俗化等五个方面对《资本论》进行误读、歪曲甚至诋毁。为了捍卫《资本论》的革命性、科学性、创新性、完备性和人民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相继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各种误读和歪曲展开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论》五重误读的批判,为当前科学把握《资本论》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学界现有对《资本论》方法论的探讨还很不够,需要更具体地深化研究。为此,从新的视角将《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提炼为九种,即:对比分析法、变换角度分析法、递进分析法、例证分析法、深层原因探寻法、排除法、条分缕析法、归谬论证法和假设前提法。 相似文献
9.
“新辩证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斯多夫·约翰·阿瑟依据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体系辩证法对《资本论》进行重建。总体来看,阿瑟的体系辩证法为马克思辩证法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然而,由于局限于思辨的逻辑学,体系辩证法的本质是一种脱离现实内容的“形式辩证法”,疏离了马克思辩证法之真正本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导致了其理论的非批判性。走出意识内在性的囹圄,马克思为辩证法确立了现实生活这一根基,在对资本主义体系的剖析中上升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则高度,使得辩证法的批判性与革命性真正彰显。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关于生产关系的研究涉及多个层面,既表现为从交往关系角度研究生产关系,也表现为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研究生产关系,既表现为从总体规定性角度研究生产关系,也表现为以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研究的这些层面,是对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程中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解不断趋于丰富和发展的反映.生产关系研究的这些层面作为一个整体,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完整而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全球化历程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向全球扩张蔓延的过程中,对拉美、东欧和前苏联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对新自由主义的危害,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应有清醒而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新老自由主义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典自由主义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新自由主义的“新”意味着不同于亚当·斯密创始的古典的或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经济自由主义。实质上,新自由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更新,是它的更为极端的翻版。新自由主义本质上不过就是一种比较精致的新权威主义,并且已经具有了某种国际扩张性政治权利的形式。对于新自由主义的认识和利用必须要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新自由主义与美国金融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同时,新自由主义在执思想界之牛耳,不仅在学界登堂入室,成为支配性学说,而且在政治、经济领域具有压倒性的地位。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这种变化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也改变了各国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调控方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世界强力践行新自由主义的结果不仅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将世界带入了金融危机的深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拜物教现象,深入地分析了拜物教的涵义与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最后提出以马克思关于破除拜物教的观点为指导,采取与现阶段相适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Joan McCrea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13,47(4):949-951
Abstract:Faced with home foreclosures, a stagnant economy, and weakly-effective federal programs of relief, Richmond, California, considered using eminent domain to acquire mortgages, modify loans to be more affordable, and thus prevent further erosion of the tax base. Strong objections have been lodged against such alter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except through bankruptcy and foreclosure processes. The Richmond proposal is considered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anges in the use of eminent domain as described by John R. Commons. Just as economic change forced U.S. courts to change the working definitions of propert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urrent contradictions in the way in which we think of households, and the systemic consequences of their management of debt, may produce changes in law and should alter the way in which economists analyze aggregate consumer spending and borrowing. 相似文献
16.
《经济纵横》2017,(3)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和霍姆斯特罗姆在其《契约理论》中分别讨论了代理模型、劳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企图用数学模型和公式来构建他们的理论。但其研究重蹈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提到的杜林的错误,模型完全脱离了现实中正常人的行为。如,在代理模型中,他们提出,委托人应在高产出状态下给代理人支付更少;在劳动契约中,他们企图要求,不管工人愿不愿意给资本家干活,都要给资本家带来同样的收入;在不完全契约中,他们安排不履行协议的买者仅仅失去少量订金,就可白白得到协议品及其收益。因此,哈特和霍姆斯特罗姆的契约理论,既不能简单用于指导中国改革实践,更不宜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Bhattacharya D 《In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73(4):513-544
This is a critique of widely held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entral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ritically analyse the zero population growth movement. The hypotheses of Neo-Malthusian theory or Zero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concept of Population Bomb will be briefly stated in Section 1. Section 2 will discuss the theory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Section 3 will critically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the Neo-Malthusian theory of population growth. Our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will be stated in Section 4." The author's main contention is that overconsump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the major cause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over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mplications of EMU for the Lucas Critique. It asks how well cointegrat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s estimated on pre-Euro data forecast post-Euro data, relative to their pre-Euro standard error. This is done for the Euro area as a whole, 3 countries that joined and 3 European countries that did not join. If the Lucas Critique is important, the forecasts should be much worse, because the policy change, EMU which changed exchange rate and interest rate determination processes, should have chang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estimated models. The models appear to forecast very well and EMU does not appear to have induced structural change, indicating that the Lucas Critique does not seem to be important in this case. 相似文献
19.
Guy Routh was an outstandingly incisive and severe critic of mainstream economic theory's abstraction, class bias, and empirical irrelevance. Routh's The Origin of Economic Ideas (1975 1989), with such chapter titles as “The Preposterous Origins” and “From Propaganda to Dogma”, was described by Robert Heilbroner as “irreverent, original, controversial, and delightful” while J. K. Galbraith expressed his “utmost enjoyment” and “utmost approval” of the book. Routh's trenchant critique of mainstream theorizing and his vision of an empirically-grounded alternative have been largely forgotten since his death in 1993, but deserve the attention of heterodox and especially of institutionalist and social economists. 相似文献
20.
知识吸收能力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小兵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关系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