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止2002年,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75个国家或地区加入该公约,该公约成为目前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截止2002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730处,分布在125个国家,其中文化遗产563处,自然遗产144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多元保护思潮的涌现,世界遗产权威话语体系下客观理性的自然保护观念逐渐被挑战,自然遗产保护展现出文化转向。从遗产话语的视角切入,分析文化转向的动因、机制、过程。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从自然遗产保护价值观转向、对象内涵转变、操作机制修订3个方面总结自然遗产保护文化转向的全过程,批判性地理解转向中自然遗产话语的建构手段,进而为中国自然遗产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地理面积上,突尼斯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是在历史文化上,突尼斯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单是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占迹就有7个之多。  相似文献   

4.
文化遗产保护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总结了文化景观 的3类意义:1)文化景观作为物质实体;2)文化景观作为概念 和过程;3)文化景观作为方法和工具。指出当前世界遗产及 文化景观保护中存在的自然和文化分离现象,揭示了西方哲学 的二元两分法的背景根源。介绍了IUCN和ICOMOS为融合 自然与文化而进行的“连接实践项目”和“自然文化之旅”2 个项目,推广他们在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为更好地连接自 然与文化遗产的治理和管理实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引领作 用,主张非西方原住民社区、地方社区应该在推进“自然文化 之旅”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的分析,探索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哑巴节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传承人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实际上这些困境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旅游开发是一个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途径,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为哑巴节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可以促进哑巴节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可以很好地普及哑巴节文化遗产知识以及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最终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杨妍  朱启才 《经济研究导刊》2013,(14):223-225,23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国的重要文化财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各国都非常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较完整的研究体系,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相似文献   

8.
基于景观设计学视角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红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景观设计学的全面介入.文章在分析红色文化遗产的含义及保护背景的基础上,从景观设计学的相关理念视角出发,论述了景观设计学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的分析,指出世界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发展,开发利用则是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了旅游内容,旅游开发又促进了保护和传承发展。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形式。并在大保护概念的前提下,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寻求保护与开发的共同点,从而形成合力,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延续城市记忆的文化空间。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视角审视文化遗产的空间开发、设计和改造过程,探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开发模式,有助于缓解文化遗产管理和文化遗产开发之间的矛盾。该文以南京民国文化遗产为例,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基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生产、基于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生产和基于创意设计的文化空间生产,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动态耦合开发模式、双边市场推动模式和J型成长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理论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国际法》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我国对实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国际法律实务人才的需求。《国际法》教学需要以实践能力培养和理论的应用为目标设计远程教学方法,克服评价指标和教学技术的障碍,推动师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为此,需要打造以技能为核心的教学范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并组建教学和技术人员分工合作的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3.
张伟 《江南论坛》2014,(1):48-49
正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看,"美丽乡村"建设与近年来被纳入国家文化保护工作重点的"传统村落"保护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生发的文化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由于个别地方政府官员、村落居民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属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过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14.
遗产概念的发展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遗产保护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今朝  范文君 《经济地理》2008,28(3):503-507
遗产保护目前已经引起世界性的重视,遗产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从横向来说,遗产可以分为自然遗产、(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类,且从仅保护单一要素遗产向同时注重保护多要素集成遗产,从仅保护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形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发展到对无形的、不可触摸的所谓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等的保护;从纵向而言,则依次还可区分出社区的、国家的乃至世界的遗产,并以社区层面的遗产最为脆弱,最易忽视和破坏。在此基础上,文章介绍了目前世界上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对中国当代的遗产保护体系进行了归纳和说明,并就如何真正落实遗产保护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的十年,苏州昆曲摆脱困境得到发展,一批新版的昆曲经典蜚声海内外,创造了“苏州昆曲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今后苏州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自然和文化遗产与“世界双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永菊 《经济师》2003,(11):137-138
长江三峡 ,以独特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奇特独绝的自然风光著名于世 ,可谓在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范畴中的佼佼者。因此 ,要解决诸种制约三峡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因素 ,渝鄂两省市要联手合作 ,建立相应运作台平 ,实现申报成功和三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众参与已渗透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各个方面。但中国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力量弱、途径少。随着中国文化遗产管理事业的发展,发挥公众参与在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的作用势在必行。在抗倭遗址蒲壮所城的文化遗产管理中,义务“文保会”扮演着协管的角色,但目前这支队伍的力量日益式微。在进一步的遗产管理中,应发挥当地志愿者和文化精英社团、高校师生志愿者团体、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文化遗产保护民营资本等的力量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价值上,在全世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要选择一条旅游开发与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成功之路,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首先应当从思想理论上澄靖认识,明确“保护第一”的科学指导方针。 一、面对的矛盾 应当看到,几十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保护和开发利用自然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热爱和保护环境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性,旅游业功不可没。但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的总体状况仍处于恶化趋势,有的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区也面临被“摘牌”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大陆桥视野》2009,(12):27-27
本刊讯:2009年11月3日,来自中国、中亚五国、印度、伊朗、阿富汗等15个国家的近60名政府代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专家学者,聚集在陕西西安,共同协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问题。西安市市长陈宝根在会议上指出,丝绸之路以跨国合作、文化线路的形式“申遗”,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创新,也有利于提升遗产所在国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