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中心城市在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增长极作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以我国人口规模超过200万人的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和Matlab软件,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产业升级是区域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产业升级不仅会对城市自身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信息化水平的直接效应均为正,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10000元时均趋于显著,且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趋势,进一步证明了空间分工在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据此,从组建城市群或都市圈、打造县域增长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增长极的溢出效应、促进中心城市与其外围地区“空间—产业”耦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豆晓利 《企业活力》2013,(6):113-120
考虑中国金融集聚的空间效应,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基于新增长理论,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个纬度,兼顾人力资本、政府行为与对外开放等因素,对2003-2010年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集聚呈现显著的空间地理特征,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溢出作用,而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溢出效应又存在差异。依据此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一是中国经济和金融业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与差异特征,中央政府应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制度支持。二是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溢出作用,其中银行业的溢出作用最为明显。三是人力资本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极为重要,地方政府应在发展教育上下大功夫,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形成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指数,分析中国各省区市2011—2019年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状况。研究表明:(1)整体来看,2011—2019年我国乡村振兴和绿色金融均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金融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乡村振兴发展整体空间格局未变。(2)我国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在2011—2019年的平均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由勉强协调升至初级协调。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且东部沿海地区呈现较强空间联动格局,而中西部空间联动效应较弱,无法形成很好的空间联动格局。(3)由固定效应模型可知,加入控制变量前后,绿色金融均对乡村振兴起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悦  张军涛 《城市问题》2022,(10):64-71+81
构建包括STIRPAT模型、调节机制效应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框架,基于2011—2019年中国东部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金融助推城市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多重传导路径,考察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效果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数字金融不仅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基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通过纠正资本错配、强化绿色创新和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途径间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数字金融通过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促进本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果,针对数字金融发展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6-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地区为研究样本,综合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绿色金融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空间效应,并分析其中的中介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绿色金融对国有企业TFP存在明显促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2)在影响机制方面,绿色金融与TFP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中介影响,且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其中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的提升能够有效的提升绿色金融对TFP的带动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在两者间的存在逐步弱化效应,城镇化水平则对两者间的影响呈"U"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分析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揭示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辐射模式由“圈层扩散”向“多核心轴带扩散”转变。(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长三角地区试点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且政策效应可持续5年,研究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城市的低碳治理将对地理相邻和经济相邻的城市溢出“制度红利”,且对地理相邻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更强的激励效应。(4)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激励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受到城市资源环境属性和绿色创新效率属性的影响,其在非资源城市和高效率城市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仅体现在东西之间与南北之间,相邻地区的发展差异也尤为突出,而金融发展中集聚与排斥效应的角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通过检验2004—2018年31个省份金融集聚与金融排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集聚与金融排斥存在非对称空间溢出效应:相较于金融集聚,金融排斥的负向溢出效应更为显著,但是金融集聚能够有效缓解金融排斥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进一步剖析发现,在相邻地区金融资源的势差分布中,金融集聚的虹吸效应激发了金融排斥,由此形成非对称空间溢出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具有长期性特征,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较为显著。此外,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源于金融效率的优化,金融排斥的溢出效应源自深化地理排斥、评估排斥和条件排斥。本文研究结论为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增强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3—2018年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及成渝4个国家级城市群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区域协同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金融发展和政府科技创新财政支出对该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城市群整体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但对不同城市群影响效应表现存在差异;金融效率的提高与金融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发挥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对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而金融规模的扩大对不同城市群的影响不同;随着政府科技创新支出比例的提高,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别呈现单一门槛与“N”型双重门槛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2019年的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且这种提升效应在东部和南方地区以及大城市更为明显。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信息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在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中发挥着正向的调节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效应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关系。为此,应积极推进数字生态赋能创新发展,制定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王军 《经济界》2010,(5):76-84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在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建设中,发展产业集群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目前产业集群与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耦合的现状来看,结构耦合矛盾突出,空间耦合受限,技术创新耦合不足,网络耦合紊乱,效率耦合不足,资源耦合失衡。其主要制约因素是: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主导产业的发展问题突出;中小企业发展乏力;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结构失衡;区位和交通设施制约,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受限;集群内企业恶性竞争。因此必须加强区际协调,大力推进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培育一批创新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构建区域网络系统,强化集群内各相关主体的协调效应;引导和加快园区建设,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型石油接续产业的集群发展;严格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以推动产业集群的深化和发展,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2—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未包括港澳台)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构建省级层面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标和共同富裕指数,通过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直接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的积极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背景下,教育发展与研发创新不仅直接促进共同富裕,而且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区域协调发展也能为共同富裕提供突破口。建议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机制,科学配置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积极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增加教育和研发创新投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关系.应用耦合机制和时空协调性模型,对1996、2000和2004年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性.中国大部分省区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颉颃阶段,且东部大部分省区的耦合协调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在空间对应上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②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差距在增大;③中国大部分省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类型为工业化发展超前型.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协调发展对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8-2018年长江上游地区3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及协调发展程度.结果 显示: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整体水平较低,新型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且体现出由极化逐渐转向均衡发展的趋势,而工业集聚质量在后期发展滞后,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轻度失调转向勉强协调,呈现多极化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位于高—高、低—低集聚区的城市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最为显著,呈现出以成都、昆明、攀枝花、重庆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明显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4.
绿色金融是促进经济转型以及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推动力。本文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影响效应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绿色金融不仅能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也能降低邻近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且其间接影响效应大于直接影响效应,空间效应更加明显。本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路径,并为我国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异质性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存在空间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省份间绿色创新绩效存在正向空间溢出,地理相邻省份间绿色创新绩效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地方政府财政竞争不利于区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地方政府环境竞争与地方政府服务竞争均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地方政府环境竞争呈现正向空间溢出作用,而地方政府服务竞争则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基于此,应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考核指标,扩大环境绩效考核指标覆盖范围,高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区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6.
金融开放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通过测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城市2005—2016年的金融开放水平,利用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邻接空间三种权重矩阵下对金融开放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金融开放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关联性,说明城市之间经济的相对发展水平是影响金融开放溢出效应的原因;在邻近关系上,金融开放也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表明本地的经济增长除与本地金融开放水平有关外,也与相邻城市金融开放水平有关;但分析认为,地理距离不是决定金融开放经济效应的主要因素;存在金融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营商环境改善等实现机制,且金融开放溢出效应的叠加效应强化了该实现机制。据此,本文认为,以五大都市圈为单元进行金融开放,并与相应的发展政策相结合将是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2020年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和面板Tobit回归等模型,研究了县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各县逐步由失调衰退期迈向协调发展期,且多数县域已经发展至过渡调和期;处于失调衰退期的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而处于过渡调和期与协调发展期的县域社会福利发展相对滞后;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呈现东南部和西南部最强、中北部次之、西北部落后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形成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域从东南和西南地区向西北扩散的空间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一带一路”沿线六大地区38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18年的航空物流与经济数据指标,研究了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与时空分异特性。从耦合协调指数看,38个国家的航空物流与经济趋于协调发展,整体耦合协调度存在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地区分异特点;从空间变化看,38个国家存在空间自相关关联,且各国家空间正相关效应显著,其中,哈萨克斯坦和捷克的航空物流发展水平急需提升。针对这一结果以及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核心、两助力、三完善”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与绿色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坚持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理念,区域协调取得一定成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四五”时期也将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的攻坚期。区域协调是绿色发展的前提,而绿色发展则是区域协调的高级形态。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需要,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要顺利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融合发展,需要推动主体功能区发展,推动城市协调发展,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重点是提升核心城市群人才集聚能力,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把握全球化发展的新历史机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产权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区域协调和绿色融合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金融机构的集聚,提高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合作效率,加快了资本流动速度,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促进了经济增长速度。由于省域之间的经济活动交流密切,所以省域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指标计算上采用综合评价法得出金融集聚指数,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西北五省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溢出作用;引入的控制变量“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也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金融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需要政府给予宏观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区域间金融交流与合作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