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与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既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体现商业价值的关键。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移方式决定了产学研合作的不同模式。按照知识转移的方式,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主导下的技术转让与协作模式、显隐知识共同协作下的契约联合模式、隐性知识主导下的产学研集成一体化模式,并对每种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我国早在90年代初期便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技术转移与科技创新,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技术转移机制还需要发展完善。本文通过对日本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发展历程以及技术转移模式的总结,指出日本高校技术转移对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的三点启示:一是加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二是以现有法律政策为基础,完善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激励机制;三是着力原始创新积累,产出有生命力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方式.以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的接待出访数据为基础,分析总结了学校在校地合作方面的工作特点,并就如何通过接待出访活动做好学校产学研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也伴随着技术的转移。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技术的转移引导本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笔者通过研究依托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转移机制,并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实现技术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新一轮产业的国际转移要采取完善国内投资环境、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等对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健康升级。  相似文献   

5.
技术转移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成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首先,从运行机理上将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划分为内部型技术转移办公室(TTO)、外部型技术转移公司(TTC)和混合型(TTH)。其次,基于高校学科类型、高校科研规模和转移机构级别3个维度探究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最优选择策略。最后,以湖北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科研实力弱、科技成果少、技术转移需求低的文科类和教学型高校适合采用TTC模式;科研实力强、科技成果多、技术转移需求高的理工类和研究型高校适合采用TTO模式;层次高、机构发展成熟的综合类高校适合采用TTH模式。研究结论有利于厘清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的适用条件,为今后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长三角造船业发展现状,结合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与机制,总结出长三角造船业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具体模式,提出长三角造船业需要在中外科技活动、企业研发、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的意义和一般模式,并概括总结了作者所在大学的技术转移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活动,由此提出了作者对于进一步做好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高校和企业作为技术转移的两大主体,在技术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如何?二者贡献度有何差异?以2010―2017年中国内地27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相较于高校,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更高;技术转移中心在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技术转移中心显著强化了高校技术转移和企业技术转移的区域创新绩效。结论不仅丰富了不同技术转移形式的区域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同时有助于明晰不同主体技术转移效果,为政府制定针对性帮扶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与技术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张天顶 《技术经济》2006,25(12):56-61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主要有两种模式:绿地投资和并购。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对跨国公司如何在这两种进入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在不同的进入模式下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水平有何不同。以及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选择和技术转移水平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并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有关促进跨国公司提高对华技术转移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能有效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而高校如何合理制定定价模式对校企间技术转移起到了关键作用。围绕校企技术转移中的移植模式,结合企业参与情景,构造了校企间技术转移期望效用函数,设计了高校技术转移定价模型,并通过实证求解验证了该模型,对高校确立合理的定价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跨区域技术转移动态模型探究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技术选择与接受方环境耦合因素及技术同化引入到区域技术转移模型中,经过数理推导,求解出区域技术转移动态模型。使用6个省份的统计数据对模型作了验证,结果表明技术转移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的区域技术转移潜在技术转移量,因此模型对技术选择及资源配置、技术同化等区域技术转移主体间的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董浩平 《经济经纬》2006,(1):141-143
本文提出了利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集聚环境,建设直接服务于促进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双方融合的技术转让体系的思路。即将各园区的信息、技术产权交易连通,先区域后全国。针对风险投资几乎可进入所有的技术领域的现实,对供应性产品与服务、应用性产品与服务、复杂系统产品与服务、科学前沿产品与服务等不同的领域,提出了不同的风险投资刺激政策和技术转让服务重点。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技术转移机构的重点文献,归纳了技术转移机构的性质、作用、运行模式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将运行模式划分为工作模式、经费来源、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员配置和人员素质6个方面,最后指出目前缺乏技术转移机构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并且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4.
技术转移担负着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间环节,也是我国科技与国际前沿接轨的重要路径。当前,随着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以及科技自身形态的演变,针对专利、发明等智力产品的战略投资和经营市场正在形成,并呈现出规模化、体系化和产业化趋势。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态势进一步加剧,并以此构筑贸易壁垒,对其它国家技术安全和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我国必须针对技术转移现存问题制定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的研发转化,是高新区稳健发展并取得科技竞争优势的基础环节。研究目前我国高新区研发转化相关各方的权能,不断总结并优化高新区各类研发转化模式及其研发转化实施策略,是保证高新区研发转化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工作。首先分析了高新区研发转化5个相关方的权能和具体作为,指出适合我国高新区采用的5种研发转化模式;结合我国高新区20多年发展的经验教训与成败得失,提出了研发转化实施策略;在实践基础上,对我国高新区研发转化模式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对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融合的技术转让体系的特殊性、体系组成、体系功能等方面的认识有待深化;对推动体系建设的外部条件、经济政策、政策工具的研究尚不充分。有鉴于此,笔者设计了中国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融合的技术转让体系,指出了其发育路径,研究了经济政策刺激、政策工具推动体系发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目标,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协助发达国家完成减排指标。但由于其自身存在不足,它在减排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功,却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特别是在与其密切相关的环境友好技术转让方面,成效甚微。在CDM执行理事会已注册的项目中,只有35%左右涉及技术转让,且质量较高的技术转让项目甚少。为此,发展中国家应强调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界定"技术转让",在审查和批准CDM项目时,对技术转让从严要求;同时,注意政府承诺与私人行为之间的区别,与发达国家政府一道在鼓励私人部门参与CDM项目中的技术转让方面,作出有效的国内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8.
丹麦公共研发机构专利技术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利技术转移是公共研发机构进行技术转移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技术转移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欧盟国家之一,丹麦公共研发机构的专利技术转移活动十分活跃。首先介绍了丹麦关于技术转移的法律法规、公共研发机构的概况以及丹麦国家技术转移协会,并分析了丹麦技术转移中心的全职人员数量和知识背景情况;然后研究了专利申请和专利技术转移的具体情况,包括了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有效的专利数量、专利许可协议数量、有效的专利许可数量和专利许可收入这6个方面;最后,指出了其对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专利技术转移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试环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瓶颈环节,需要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等众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以网络化治理理论为基础,将多主体间协同合作对中试效果的影响纳入考量范围,运用扎根理论构建涵盖内部激励、外部激励、跨组织激励3个维度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效果影响因素框架,采用SEM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除合作能力外,3个维度影响因素均得到验证。表明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效果具有促进作用,而跨组织激励则对中试效果提升具有深刻影响。但是,跨组织激励中的合作能力要素对中试效果的影响并未得到验证。最后,从促进多主体协同联动出发,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