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域空心化、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剖析了引发和加剧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城镇化路径、农业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约束等方面。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亟需着眼于城乡地域系统人—业—地协同转换的科学思路,统筹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探索差别化的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加快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制度,全面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中国城乡平等、协调、一体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经济结构失衡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解决好结构问题.本文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需求结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要素投入结构失衡、城乡结构失衡及区域结构失衡,并从土地制度的视角分析了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本文研究认为,现行土地制度是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制度成因,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问题,必须改革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过程中征地冲突日趋频发已经成为困扰地方政府的社会难题。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开发商等利益主体在征地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展开强征、抗征、行贿与阻挠开工、以及上访滋事等各种博弈策略,甚至引发冲突,最终都陷入利益损失困境。究其原因在于博弈土地产权、补偿制度、社会保障和纠纷解决与救济等方面缺乏制度化的规则,导致社会秩序紊乱与失衡。转变征地冲突治理思路,应当从完善征地相关配套制度的源头上消除征地矛盾隐患,推动城市化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可分为农地与非农地两大类,其分配比例是各利益主体在现有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存在双重失衡,即因供求双边抑制而导致的供求非均衡,因农地的粮食安全保障和生产要素双重功能定位与非农地的生产要素单一功能定位造成的二者功能定位的非均衡。后者的非均衡正是前者的原因,农地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又是双重失衡的最终原因。在既定的制度约束下,双重失衡的调整只能做出次优选择,即在创新土地利用理念,选择可行的调整路径,培育有效的调整元素的基础上,借助可以将双重失衡内化的因素和区域补偿与国家的转移支付等外在的矫正性制度,对整体的非均衡状态进行调整,消解非均衡造成的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5.
城乡差距与统筹城乡发展途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城乡差距日趋扩大的现象及原因,分析了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背景,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加强体制和制度创新、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缺乏利益基础和独立的权力,地方政府也就缺乏制度创新和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地方政府是制度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从而推动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在当前转轨时期,地方政府扮演了上级政府的下级执行机关与区域经济的组织者、经济管理主体与经济利益主体的双重角色。其双重角色的困惑,造成了经济行为的扭曲。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和土地制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镇化和土地制度两者息息相关,城镇化对土地产生大量需求,加快城镇化进程离不开土地制度的保障,而我国的土地制度也正是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在不断地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城镇化和土地制度又存在着矛盾,因城镇化而导致的对耕地的大量占用,与土地制度所遵循的严格保护耕地的原则产生了矛盾,而现行土地制度的诸多安排也并非从有利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对城镇化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何统筹城镇化和土地制度,实现双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伪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一元化”过程中的“农民进城”与城市吸融功能不足的矛盾、“小城镇化浪潮”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潜力不足的矛盾。结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于守地式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而守地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城乡市场与产业的互动。这需要发展立足农村的“产供销一体化”大型商贸企业,破解农村市场劳动力流转、土地流转、融资与技术及管理水平低下问题,构建城乡产业互动的交换利益基础,优化城乡产业体系配套和互补的对接方式,提升城乡产业合作的分工层次。  相似文献   

9.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已经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因此原来隐性的社会冲突正逐渐显现,有些冲突更加表现出蔓延的趋势,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的矛盾,劳资矛盾、城乡失衡的矛盾、政策实施与公众预期的矛盾等不断加剧。社会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张力,反映了社会中不同力量之间的竞争、对抗等紧张态势,不仅是物质利益的冲突,也包括价值观念的冲突。因此社会冲突对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将极大的影响东北地区的振兴与发展。所以本文从民意表达、体制内利益博弈、社会分配、政府风险管理能力几个方面,分析东北地区社会冲突的形成机理,探讨构建预防社会冲突的价值引导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博弈机制、社会整合机制和政府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李长兵 《生产力研究》2012,(5):37-39,4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地征用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变得越来越稀缺,由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激烈,农地征用中农民的利益维护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运用动态分析和博弈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农民和开发商所扮演的不同博弈角色以及在博弈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在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制度缺乏理性和政府职能缺失所致。当前,应注重通过完善土地征用立法,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加强农民合法权益保护等措施,更好地维护广大农民在土地征用中的合法权益,实现农地征用过程中利益博弈动态均衡。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通过构建博弈模型研究了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演化。指出:京津冀区域地方政府间不平等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以及长期"各自为战"的利益格局是造成京津冀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现实中缺乏"合作"的有效"承诺",地方政府的个体理性导致社会整体的非理性,而有效的先行"承诺"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能够促成社会最优的政府间合作,两者的形成需要中央政府的参与和调控。  相似文献   

12.
刘燕  杨庆媛 《经济地理》2019,39(1):164-171
寻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途径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研究成果,探讨未来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研究的重点方向。现有研究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的失衡问题、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解读,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作用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实现渠道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从人或者物单要素的视角,侧重于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等某一来源渠道,而将人地双要素城镇化作为相互支撑的整体的研究较少,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实现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渠道模式总结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未来研究需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增值的机理探讨、模式概括与途径探索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3.
谢冬水 《财经研究》2016,(4):102-111
文章基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的双重视角,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现象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间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为导向的竞争机制,为地方政府偏重推进空间城市化、忽视推进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内在激励,而土地的政府垄断供给则为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来实施这种偏重空间城市化的行为提供了手段。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间竞争越激烈,土地供给数量越多,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发展失衡的程度就越严重。这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对城市化发展失衡确实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推进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和土地供给制度改革,是实现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李为 《发展研究》2017,(9):99-10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是破解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失衡的关键,而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互为彼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剖析福建城镇化、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释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耦合机理,定量评价福建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实证分析其服务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结构性矛盾也目益突出,其突出性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失衡.在中国经济以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为大背景的前提下,中国现行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也在走一条城乡分割的道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缺失阻碍了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理论界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加以比较,试从决策、筹资、生产、使用的机制角度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6.
闫恩虎 《发展研究》2013,(12):41-46
土地是县域最基本资源,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托.由于我国城乡土地的二元管理体制和对土地属性的多元界定,导致当前县城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异常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建设用地与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安全的保障问题;县域经济的自组织发展与国土生态安全问题;畸形的土地财政问题;现代农业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就缺乏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制度改革因涉及的层多面广,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矛盾纠结缠绕,利益平衡的难度很大,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农民权益保障等诸多问题的焦点和难题。本文从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矛盾破解入手,结合深圳市调研中发现的实践突破,提出未来在现有土地法律框架下,可采用渐进式改革路径,分步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在深圳市创新初步经验基础上,可在单一国有平台上,通盘规划土地开发利用,分类分步兑现谈判形成的一次性方案中的各方利益,使市场充分起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职能,动态优化,因地制宜,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我国土地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土地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回避、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黑龙江的土地制度对土地自由流转形成制度性约束,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又对土地资源形成较大的刚性需求,不仅需要开放相对闲置土地资源,同时更需要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经济利益。通过分析城镇化与土地流转的基础理论;提出基于城镇化战略视角下黑龙江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基于城镇化战略视角下完善黑龙江土地流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简要回顾美国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相关背景的基础上,从公共投资和公共经济的视角,对该制度的理论渊源和运行机理进行了回溯和解析。随后从交易平台搭建、融资手段设计、储备机制构建、补偿方式调节、激励措施引导、开发模式转型、规划策略制定等方面,总结了开发权转移制度的创新性,并就该制度的运作效果及其存在的诸多争议进行了系统阐述。研究认为,在我国镇城镇化快速推进、利益格局出现失衡的情形下,须通过合适的制度设计,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进而引导空间有序开发,纠正市场缺陷,平衡各方权益,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地方府际关系重构与政府职能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和乡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区域关系,城乡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基础,中国长期的二元区域治理模式导致了区域空间的城乡割裂,推进城乡一体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近期解决区域矛盾、缩小城乡差距的制度安排。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仅仅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城乡关系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优化府际关系,形成新的区域治理主体关系。国家与区域治理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有效治理国家和区域,就必须建构一套有效的政府体系。政府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政府的职能与使命出发,也要从全面管理社会的需要出发,政府职能是与时俱进的,府际关系也需要适时调整。通过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府际关系优化的必要性出发,审视了我国现行的府际关系,提出了重构府际关系的三条线索;依据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提出了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不同层级政府职能与政府职责的转型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