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能级不断提升的发展规律,推动着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优化的主导方向是促使中国加快建设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构建与完善“多极多圈多带多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新的重大调整中,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需要遵循“多极多圈多带多区”的区域发展规律,以大中小城市为纽带,以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为“顶梁柱”,以现代化城镇为骨架,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生产力布局,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展现一体化、融合化、特色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呈现占比越来越高的运行趋势。城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在全国所处的位置中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并不断提升城市能级。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决定了通过把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经济中心城市建成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大力推动形成"多极多圈多带多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打造生产力配置更加合理科学的中国经济新版图。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主体内容是,把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经济中心城市分别建成成熟型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成熟型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特色化、一体化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协调、分工合作的发展。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具有六大基本特征,需要形成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理想格局。  相似文献   

3.
以新战略观指导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进行省域空间生产力实现新布局,展现新形象,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更广纬度、更深层次、更大空间。深刻认识中国已经进入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起点,实施包括省区市全域在内的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新时期;深刻认识省级层面建立主体功能区、省辖城市(地区)及县级层面和小区域建立功能区,实现省域发展空间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需要不断进行新探索新突破;深刻认识省级全域在国家提升沿海沿江(河)沿线沿路轴带化水平进程中的历史性作用,牢固把握好"五个理念"的指挥棒,按照党和国家确立的"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总基调,创造省域发展空间"稳中奋进"的多类型操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后,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指导思想和根本战略方针,形成指导建设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观。新战略观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充分体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挥棒,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是经济发展"硬道理"的时代特色;充分体现发挥城市"火车头"的伟大带动作用,以城市利益共同体为主题,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创造沿海沿江(河)沿线沿路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新轴带;充分体现中国与世界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实施"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宝库的璀璨"明珠",成为新常态下指导城市和城市圈群发展空间新布局的伟大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实施以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按照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认识城市的"历史性地位",无论何种规模型级的大中小建制市,其在城乡共存的区域发展空间内所产生的影响力、拉动力和辐射力,都发挥着"中心"作用,在理论上都可以称之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在城乡共存的区域发展空间内发挥"中心"作用,需要在"溢流效应"最大化的过程中,拥有越来越大地释放"火车头"能量的"溢流"源泉;需要把握好中心城市发展新方位新趋势,不断创造发挥"中心"作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港口的发展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海港"的概念,形成海(江河湖)港、陆港、空港等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的"枢纽型大港口"新概念。站在"十三五"规划期的新起点上,中国正在实施的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和以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决定了枢纽型大港口经济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新动力和新增长点的新空间,决定了"港城一体化"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第一基本特征。建设枢纽型大港口需要依托城市行政全域空间;需要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需要建立与完善通连"地球村"全空间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需要建设高效枢纽型经济区。  相似文献   

7.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正在走向建党百年的新起点上,不忘初心、"赶考"自信、继续前进,面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未来,面向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化发展新时期,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空间,在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砥柱"性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强力的"火车头"作用。如何创造城市发展空间理想的统筹运行生态,成为新常态化新时期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城市发展空间理想的统筹运行生态"的概念实质是,城市发展空间在一定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环境下,处于统筹运行可塑性的状态,状态越好,其生态值越高;状态的最大化,就是可塑性的理想化。  相似文献   

8.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鲜明特征的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为行动指南,笃定改革开放四十年周期再出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国家大战略为新起点新命题新蓝图,使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进入"一以贯之与刮目相看"的、绘就适应"强起来"的时空布局新版图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全方位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站在历史方位新起点上,加快发展旅游经济,需要旅游经济完成由全域旅游向全域宜游历史性跨越、由单体城市全域宜游向城市圈群全域宜游历史性跨越。域际旅游经济完成"历史性跨越",呈现出三大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完成两个"百年目标"的区域未来发展时空中,需要遵循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八大"规律,适应新常态,抓住变化机遇,科学把握以城市圈群为空间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区域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现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内容的"速度模式"主导的科学发展;遵循"民生为本"的发展规律,长期坚持发展与民生并举的第一要务战略方针,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水平;遵循"生态至上"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创新驱动"发展规律,集聚全球创新研发力,建成特色创新研发体系;遵循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主体性经济形态;遵循经济结构优化规律,在提升城市能级中突出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形象产业;遵循"大港口"经济发展规律,区域要建立与完善通连"地球村"全空间的立体交通体系;遵循生产力空间布局发展规律,区域要形成城市发展的理想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1.
由“经济发展新常态”升华成“新常态经济”的理论概念,其内涵是:速度模式、经济结构、创新驱动三大要素;以新常态经济形态为物质基础,升华成“新常态”理论,三大元素是遵循规律,坚守规矩,依法治国,成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创新理论,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完全进入常态化的发展新时期.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东部地带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增长极,要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需要按照东部率先、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生产力配置大格局的工作部署,率先践行新常态,以取得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和打造中国版全球价值链中的最大化区域比较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回溯1990年我国颁布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的基本规划内容可知,“2000年前后,我国生产力布局以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为主轴线,结合……第二级轴线构成我国建设总体布局的基本框架”,上海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和沿长江两条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点,无疑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空间节点,以上海为中心城市的城市区域的空间运行无疑是研究城市外部空间结构运行规律的一个最佳实证案例,本文旨在对以上海市为中心城市的长江下游和三角洲城市经济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的结构城市的长江下游和三角洲城市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和结构构运及其运行规律和运行机理进行多侧面的经验与理论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产业是我国新兴战略产业。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实践的结构矛盾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为促进和形成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基于点轴理论构建我国文化产业空间点轴结构,并进一步打造我国东、中、西部三大梯队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我国"312"六大文化产业带的空间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4.
面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未来,以新战略观为指导,在中国日益加快推进城市化的情势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多地表现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实现"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历史性转变,列首位的是从"善政"向"善治"的伟大跨越,以适时适应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创新城市善治融合发展新模式。创新新模式需要构建城市统筹"三生"融合发展新布局,开创城市生产力、消费力、生态力同步发展新局面;需要创新三大主体和谐治理城市新模式,不断打造创建文明城市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时期,优化生产力布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是高效配置空间资源的必要途径,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主要措施。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出发,提出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方向是: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培育和完善中部地区增长极,加快区域开发,优化西部地区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按照区位相近原则规划的城市经济圈(带、群),如果缺乏强势的经济集聚中心和优势产业的支撑,这样的城市经济圈(带、群)则较多的具有地理空间的属性,而缺乏经济学意义的属性。构建城市经济圈,要致力于形成和强化投资热点效应,以热点效应集聚优质资源。城市经济圈是国土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必须与国土主体功能规划相结合。安徽应该按照一主、多次、立体型布局的战略思路,构建以沿(巢)湖经济圈为核心、沿江和沿淮城市经济带为两翼的"一个核心,两翼支撑"的"三沿"城市经济圈,形成多层次、跨越型、现代化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对外主打"三沿"城市经济圈一张牌,强化安徽城市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中的整体竞争、规模竞争、创新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张荣 《发展》2023,(3):34-3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这是党中央对区域发展和空间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战略布局的根本遵循。一、战略布局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和趋势来看,优化战略布局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表现在战略布局不仅决定要素配置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张金祥 《湖南经济》2003,(12):67-67
城市规划是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结构、城乡空间的调整,也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为此,2002年,永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做强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载体”的城市发展战略,聘请中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科学确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布局,未来20年永州将发展成为70万人口、77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湖南历史文化名城、湘粤桂三省边区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城市。此次总体规划修…  相似文献   

19.
构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理论与实践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城市化最重要的是建立符合国情的大中小城市结构;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最大的内需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首要指向是小城市化;小城市化是把现存的"镇"越来越多地建成镇级小城市。镇级市为形成城市化与城镇化合理空间布局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根本上破解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难题,表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与城镇化内涵与外延最本质的制度性特征。"镇级市"同现行的"小城镇"有着质的差异;必须以高超的顶层规划设计和制定科学建制标准,推进镇级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群内各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群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各城镇地缘相接、人文相通,有着较好的互补关系并逐成网络体系,城市群建设深深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力,城市发展方针指引我国城市发展方向和趋势,尤其是"十三五"规划提出城市群的具体政策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格局等等,为我国城市群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积极探求适合本地特色城镇化的路径。鉴于此,在新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趋势背景下,顺应国家构建科学合理城镇化战略新格局的历史机遇,有效把握大中小城市协调的政策演进,明确城市群城市层次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态结构等关系,归纳总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