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渡性制度安排概念的提出,是转型研究从模式比较的表象层面深入到过程分析的机制层面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过渡性制度安排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由于理论工具和切入点的不同,对过渡性制度安排持续演化的动力机制的研究形成了五条不同的研究路线;对于过渡性制度安排在体制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大体上形成四种不同的观点;对于过渡性制度安排是特殊现象还是具有普遍性,学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对立。  相似文献   

2.
经济转型中的制度陷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无效制度安排长期存在的制度陷阱,从而使许多转型国家陷入一种持续的秩序分裂与经济衰退状态。能否成功跨越制度陷阱将直接影响到转型国家能否建立起一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制度陷阱的形成与转型国家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社会利益结构、转型战略选择以及政府行为具有密切关联。经验表明,转型国家需要在一个有能力的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审慎的转型战略选择来循序渐进地推动制度改革,从而成功跨越制度陷阱,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内部劳务市场"是1980年代中期我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它是在企业扩大自主权之后,为了增强自身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外部体制环境的改革不配套,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阻力、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不协调成本的约束下,为了减轻辞退企业冗员可能引起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与政府双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是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利益摩擦的缓冲机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平滑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考察其产生和演化的原因与动力机制,对于转型理论研究和改革深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转型采取政府推动模式。政府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具有权力方面的比较优势,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使新制度在更短的时间以更快的速度更替旧制度。但是,与新制度相适应的制度文化的形成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中国选择了由过渡性制度安排逐步向规范性制度安排演变的渐进方式。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政策负效应、行为异动现象等,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收入能力。本文探讨了不动产税制改革将如何增强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并提出政府转型过程中的不动产税制改革只能寻求一种过渡性的安排。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制度的层次性及改革次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市场经济看做是层次性的制度安排和把市场经济等同于一般均衡的价格机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认识上的根本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中国的“双主题阶段转换式”模式获得了成功,但俄罗斯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转型模式则彻底失败了。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认识,不但能够解释中国经济转型的顺利发展,而且提供了正确把握改革次序的理论基础。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化,从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角度能更好地把握中国改革的次序性选择和转型对策。  相似文献   

7.
"过渡性杂种":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制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了不少会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奇怪的物种,比如乡镇企业.该文拟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现象.文章用一条乡镇企业的(约束下的)最优转型路径,说明过渡性杂种如何在其他(未改革的)制度的约束下产生和发展并到达其目标形式,以及整个政策环境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文章指出,第三条道路,或过渡性杂种,可能正是完成转型的最佳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了不少会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奇怪的物种,比如乡镇企业.该文拟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现象.文章用一条乡镇企业的(约束下的)最优转型路径,说明过渡性杂种如何在其他(未改革的)制度的约束下产生和发展并到达其目标形式,以及整个政策环境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文章指出,第三条道路,或过渡性杂种,可能正是完成转型的最佳道路.  相似文献   

9.
经济社会转型在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的系统转换,这一大规模制度变迁需要一个能够涵盖全部问题的完整理论框架才能给予揭示。本文论述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是"狭义转型",也就是指交换关系与狭义生产关系这二重结构的改革与转型。因此,原来用以界定改革内涵的划分"体制"与"制度"两个范畴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从与经济关系的不同结构与层次的联系来深化,即把"制度"范畴与狭义生产关系联系起来,决定社会基本制度的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关系;而"体制"则是与交换关系相联系的范畴,它由交换关系的性质与状态(商品——市场经济)来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二重内涵决定了改革的两大任务和两条主线是实现经济机制改革和所有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在需要警惕的不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是“转型陷阱”。“转型陷阱”指的是,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的过程,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形成最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并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中等收入陷阱”的突出表现是原有支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耗尽而形成的经济停滞,而“转型陷阱”的主要表现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既不是改革处于胶着状态,也不是改革受挫,也不是改革处于停滞状态,甚至也不是向旧体制倒退,而是将转型中某一特殊“过渡形态”定型化,形成以维护既得利益为主要目标的混合型体制。现在中国问题的关键是要打破“转型陷阱”的逻辑,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重新凝聚改革共识,坚定不移地走向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1.
论改革和中国经济崛起对经济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崛起对现代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可以总结为把改革搞对(get the reform right),即通过创立一系列过渡性的、具有不断演进潜力的制度安排,不断推进改革,打破妨碍经济发展的一个个瓶颈,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今天的中国经济最迫切的就是要改革过去16年以来基本没有重大变革的财政税收体制,这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瓶颈。只有大胆改革,中国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中国模式才能在全世界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2.
遵照特定改革阶段和基本国情而制定特殊化的制度安排,以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决策的基本逻辑,这种特殊化的制度安排也造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释放出的改革信号表明,中国改革进程已由"摸着石头过河"向"顶层设计"转变,在制度层面各种体制安排也逐步由强调"特殊化"向"一般化"转变,这是中国改革进程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必然回归,符合中国改革的总体逻辑。其中,财税体制改革由特殊化的、过渡性的制度设计向一般性制度安排回归的趋势尤为明显。从财政分层的视角考察,这种回归体现为财政职能常态化、财税体制外生化以及收支约束机制化三重过程,三条线索贯穿于中国整个财税制度的纵向变革历程,并能够得到财税改革领域的学术视阈和现实趋向的双重验证。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明确的未来财税改革方向进一步佐证并回应了上述规律,深刻理解这种规律对客观认知中国改革进程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外商直接投资和城市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外资产业在东部沿海的产业集聚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共同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出现,外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民工荒"的产生,而现阶段快速城市化及由此导致的农民工转型已成为"农村空心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政府可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加快解决区域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性,并积极推动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最终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双螺旋动力,技术与制度是否协同匹配直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和速度。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我国技术范式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技术范式和制度框架内技术—制度的互动稳态,激发了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当前,我国制度创新的供给明显滞后于技术范式的转换,现行的制造业相关产业政策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还不适应数字技术范式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这是导致制造业企业陷入生产率困境、转型升级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从多制度变革入手,通过调整传统的制度框架适应技术范式的转换,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体的制度变革路径包括改变强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取向、致力于数字技术底层逻辑的制度变革、强化竞争导向的市场化制度改革、侧重促进协同创新的制度创新及聚焦动态能力的企业内部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5.
一国的制度安排具有互补性,即每种制度都 与其他制度保持着相互依存性。股票发行制度 同样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合。在大的体制环境未 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现行股票发行制度的改 革就只能是一种过渡性安排。从根本方向上讲, 股票发行制度改革要与政府体制改革相配套和 相一致。从具体内容上讲,股票发行制度要逐步 减少行政干预色彩并向注册制过渡。目前,我国 证券市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实施核准制符合 我们渐进改革的要求,我们切不可拔苗助长,要 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6.
《商周刊》2013,(26):43-43
《决定》新亮点最大的亮点是在深化改革当中,把制度的创新、完善和建立作为重点,这将以往偏重于具体政策的改革,提升到了偏重于制度的改革和建立,而且阐明了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与发展的关系,即制度的改革和建立是发展的保证。发展靠转型,但若没有制度的改革和建立,就无法转型。所以,这次以制度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目标,将对发展真正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转型,既区别于国外转轨和转型经济理论的一般教条,又具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实践特征。全面描述和分析中国经济转型道路的改革缘起、改革探索、体制突破、体制转轨和转型深化等阶段性改革过程,是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经验和理论特征的重要途径。从改革缘起的经济增长主题,到改革探索和体制突破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及不断的改革深化,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道路,并且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的经济转型之路。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道路的过程描述和经验分析,把握中国经济转型道路内在的逻辑经验和理论特征,对中国经济转型深化期的改革顺利发展和中国经验的理论概括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推动黄河流域城市顺利转型,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黄河流域8省区的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空间马尔科夫矩阵、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城市转型效率的动态演变特征及经济转型的影响路径,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2008—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转型效率波动特征明显,城市转型效率均值由0.662上升至0.713,年均增长率为0.63%,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黄河流域城市转型效率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和“自身锁定”效应,向上转移地市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向下转移地市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2)经济转型对黄河流域城市转型效率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市场化对黄河流域城市转型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分权化具有负向作用。(3)技术创新在经济转型影响黄河流域城市转型效率过程中能够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且中介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最后,从促进经济转型与技术创新结合、加强产业技术交流以及制定适宜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推动黄河流域城市转型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匈牙利90年代的改革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由于有自1968年以来改革的积累和基础,匈牙利与东欧其他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不同,在90年代采取的是渐进型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匈牙利把体制转型与经济稳定结合在一起,强化国家宏观调控职能,注意通过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为市场体制构筑起基础性结构,从而使体制转型的改革进程得到稳步的推进。  相似文献   

20.
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以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的互动关系为理论视角,探讨了中国三十年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轨迹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转型危机和国家治理危机两个概念的理论界定和区分,文章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社会危机是一种转型的危机,即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由于各种利益冲突和治理能力滞后所产生的危机,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结构性转型的必然现象。在现实中,市场化和民主化与经济—社会转型互为因果,经济—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国家治理层面不同程度的危机,进而推动了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中国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是对经济—社会转型的一种渐进式的、结构性的适应过程。中国并未陷入局部改革的陷阱,而是更有可能在危机—体制改革—适应的推进模式中渐进地实现国家治理体制的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