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司盛媛 《经济论坛》2006,(17):111-113
2003年12月底,我国首只货币市场基金——华安现金富利正式成立,首发规模达到42.53亿份,其后的两年多来,各家基金管理公司争相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截至2005年底已有近30种货币市场基金可供投资者选择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出售基金凭证来筹集资金,用于购买短期的货币市场工具,并利用组合原理分散投资风险,确保投资收益。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国库券、政府公债、银行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流动性强的短期证券。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最大的区别在于赎回机制的不同,从而引起的流动性赎回风险,对于开放式基…  相似文献   

2.
随 着我国首批货币市场基金进入审批阶段 ,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货币市场基金的讨论也进入白热化状态。关于发展货币基金市场的影响问题 ,争论主要集中在对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影响上。至于其对宏观经济环境以及金融市场的影响 ,则以论述其正面意义为主。例如 :可以丰富投资品种 ,有助于解决我国金融投资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平滑过渡性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为债券投资提供对冲工具 ;有助于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 ,提高其效率 ;有助于分散风险 ;有助于促进利率市场化等等。本文试图从另外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影响 ,以期对此问题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一、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的影响在有关货币市场基金对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影响问题上 ,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认为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 ,必然将导致储蓄存款从银行体系的流失 ,从而提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甚至导致银行业的危机。对此 ,美国 70年代存款式金融机构 (包括商业银行和节俭储蓄机构 )危机正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观点二 :承认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可能导致储蓄分流的问题 ,但认为这种效应并不会太明显。因为新近获批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上限也就不过 2 0 0亿元左右。观点三 :...  相似文献   

3.
从美元到国际货币体系危机在蔓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元,这个曾作为国际货币市场上的"硬通货",早已不再坚挺。次贷危机爆发,美元汇率持续下跌……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面临巨大的危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元本身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正是它引发了全球流动性膨胀。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由此变得风雨飘摇,危机正在蔓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主权债务的现状分析及其风险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债务危机频繁发生,陷入危机的国家都遭受了重大损失。2007年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使一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造成了全球的金融动荡。为此,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控制外债流动性风险、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0年以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51次以发生了货币贬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为样本,且对货币危机后的产出变化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危机前的经常账户状况、危机阶段的外资净流量对于危机前后的经济增长率变化有显著影响;此外,银行危机会显著地降低危机国的经济增长率。而外债余额占GDP比例、国际流动性指标、金融开放程度以及货币危机阶段的利率提高与否等因素,对货币危机前后的产出变化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殷洁  张伟 《经济师》2006,(1):69-70
近期货币市场基金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与其他类基金相比,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越来越大,两者之间的投资对象、投资成本、增值的表现形式、风险水平、投资分析工具和市场负面作用等内容有区别,虽然货币市场基金是风险最低的基金品种,我们还应关注其利率和流动性风险,了解其与其他类基金之间重要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轮危机中金融市场的信用和流动性瞬间发生逆转,危机冲击遍及整个银行系统、金融市场和实体.在危机中,市场参与者以顺周期方式行事,通过各种渠道放大了冲击,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效应造成市场和监管失灵.巴塞尔资本协议III引入一系列措施,使银行对顺周期动因更有弹性.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银行体系成为冲击的吸收者,而不是金融系统以及更广泛的经济风险的传导者.  相似文献   

8.
当前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风险引起国际社会高度警惕,有必要研究建立适用于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以更有效地应对金融风险.印度是典型的新兴市场国家,且在经济金融领域和中国有较多相似性,研究印度金融危机预警,对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印度数据构建了货币危机预警模型,对货币危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当前宏观数据,利用模型预测印度在未来若干年内发生货币危机的概率.Logit模型分析表明,净储蓄/GDP下降、人均GDP下降、外债/GDP升高、出口/GDP下降,会导致印度货币危机发生的概率增加.进一步利用Logit模型预测表明印度从2020年起货币危机发生的概率将逐年上升.尽管如此,若应对措施及时有效,货币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依然较小.  相似文献   

9.
王秀芳 《时代经贸》2010,(24):190-191
本轮危机中金融市场的信用和流动性瞬闯发生逆转,危机冲击遍及整个银行系统、金融市场和实体。在危机中,市场参与者以顺周期方式行事,通过各种渠道放大了冲击,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效应造成市场和监管失灵。巴塞尔资本协议引入一系列措施,使银行对顺周期动因更有弹性。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银行体系成为冲击的吸收者,而不是金融系统以及更广泛的经济风险的传导者。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事前"货币需求角度,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货币供给大于"事前"货币需求,两者的缺口定义为超额流动性。该定义权衡了货币供给和需求双方的交互性,从社会整体角度去度量流动性,克服了传统度量指标的不足。从实证结果看,超额流动性指标对我国流动过剩拟合程度良好,流动性过剩是引起通胀的显著原因,对通胀解释力度较强,半对数弹性为0.91。笔者从"事前"货币需求角度,提出建立恰当的流动性指标、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加"事前"货币需求、丰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数量型"货币工具等治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彻底失败,但西方国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货币动力的"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使世界迅速摆脱危机,反而陷入新的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泥潭困境,不触及危机产生根源的"量化宽松政策"与之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一样,最终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胡志浩  叶骋 《金融评论》2021,13(5):106-122
美元在金融市场中的主要形态都体现在流动性市场之中,美元流动性市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美元的发展史.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联储量化宽松与流动性市场结构转型导致市场的定价基准已经由无抵押融资转向有抵押融资.随着联邦基金市场活跃度的下降,由交易商充当影子银行的回购市场成为了在岸美元流动性市场的核心,而与此同时,货币互换成为了离岸美元流动性市场的核心机制,并且,离岸与在岸美元的关联性相较以往更为紧密.虽然长期量化宽松带来了流动性"泛滥",但市场常常会因为影子银行的收缩而迅速变为流动性紧缩.要理解这一状况,需要对当前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以及美元体系的货币分层进行分析.虽然量化宽松是美元流动性市场转型的直接动因,但来自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多种因素更是从深层次助推了这一转型,同时,市场转型也对美元的利率传导、市场稳定以及全球价值链形成重大影响.理解美元流动性市场的变化及其影响,能够为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打开全新的视角,并且,这对于完善人民币的流动性管理,甚至对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重构,都将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21):F0003-F0003
面对货币市场流动性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正常收缩,本周7月22日央行再度暂停正回购操作。此举表明央行维持流动性适度宽松和基本稳定的决心并未动摇。机构分析报告指出,无论是保增长还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充裕都将成为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宽货币会持续更长时间,在此背景下,无风险利率下行的趋势未改,债券估值适度重估后的投资价值将重新显现。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0年以来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51次以发生了货币贬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为样本,且对货币危机后的产出变化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危机前的经常账户状况、危机阶段的外资净流量对于危机前后的经济增长率变化有显著影响;此外,银行危机会显著地降低危机国的经济增长率。而外债余额占GDP比例、国际流动性指标、金融开放程度以及货币危机阶段的利率提高与否等因素,对货币危机前后的产出变化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时出现了明显的利率回滞现象,传统的流动性供求分析框架难以解释。本文基于冲击不确定性、银行多样性和不完全的中央银行融资可得性假设,从微观出发构建了涵盖货币市场利率、流动性供求和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分析框架,并基于我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当货币市场利率上升突破合理水平时,中央银行应投放大量流动性至阈值水平,改善融资可得性,使利率快速回落。中央银行的适宜工具是通过常备借贷便利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为此需要提高其透明度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近来在新兴市场国家发生的一系列货币危机都同时伴随着银行危机的发生,要全面地理解这些货币危机,我们需要将具有微观基础的银行部门明确地纳入到货币危机的分析模型中去.该文通过应用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模型,建立了一个双重危机模型,并对诸如经济基本面的脆弱如何导致双重危机,以及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如何相互作用等问题,做出了内生化的解释.模型抓住了最近新兴市场货币危机的本质特征,并与最近东亚危机的经验事实非常符合.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2017,(12):119-133
本文从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角度,阐释了一国政府对外宣布的汇率制度,以及该国汇率政策的可置信性对货币危机发生的影响,并基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1970—2010年的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国政府对外宣布的汇率制度弹性越大、容忍本国汇率波幅变动越大,其发生货币危机的几率反而更大;此外,若一国政府的汇率政策的可置信较低,将更容易引发国际投机资本对本国汇率进行投机冲击,增加发生货币危机几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不应放纵汇率完全自由过度波动,尤其在应对国际投机冲击时,试图通过扩大汇率弹性消除投机冲击的政策,反而可能将增加货币危机发生几率;加强正确的预期引导与审慎监管、引入"逆周期因子"机制防止非理性情绪放大单边市场预期与自我强化、提高政府维护汇率稳定政策的可置信性,将有助于消除市场恐慌,减少投机冲击,防范货币危机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投机者攻击一国的货币导致固定汇率体系解体的机理,理论界提出了货币危机的第一代模型、道德风险模型,货币危机的第二代模型,流动性危机模型和货币危机的羊群行为模型第五种最有影响的理论解释,前两种理论认为货币危机是由危机发生国实际经济恶化引发的,后三种解释则认为这是一咱与实际经济无关的多重均衡现象,这几种理论都是具体针对过去几十年中在拉美,特别是欧洲和亚洲爆发的货币危机而提出的,这些理论很好地对每一个具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的实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比较实际货币供给与均衡货币供给关系,分析了我国前一阶段的流动性过剩现象,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实际货币总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实际货币供给、均衡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经济领域中的货币缺口仅在个别时期接近零,大部分时期是实际货币供给超过均衡货币供给.流动性过剩不是经济政策失误的结果,它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效应与资本积累形成的必然现象.目前,过剩流动性正以各种方式进行释放并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将货币缺口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度量指标.符合我国中央银行以货币数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投资渠道与发展资本市场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育军 《资本市场》2007,(10):20-22
<正>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全球现象,也是本币升值特定背景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合理疏导资金流向,是当前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流动性过剩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的发行与黄金储备脱钩,美元完全虚拟化,流动性过剩就成为全球经常发生的一个现象。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货币升值,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供应过分扩张,都是比较经典的流动性过剩案例。2000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其GDP的4.2%,创历史新高;为应对"9.11事件"美联储连续减息,2003年6月基准利率降至1%。这也成为全球新一轮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