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大类的区域转移特征与聚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2001年和2009年制造业各行业大类在八大区域尺度上的份额变化进行对比讨论和聚类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时段内的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体;2主要转移路径表现为自东向西、自沿海向内陆的特征,特别是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均由制造业原本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转移,已经进入产业优势的分散化阶段,而技术密集型行业仍处在自西向东、由次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集聚发展阶段;3自东向西的区域转移路径是研究时段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主导着制造业整体的区域转移过程。因此,总体而言,当前的制造业正在由现有发展高地逐步转向发展水平次优地区进行梯度转移,实质上是制造业优势在空间上渐次分散化和均等化的过程,并且涉及近距离的扩散式转移和跨越式转移等多个空间层面。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中民建中央在有关提案是返乡农民工问题.该提案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被迫停产、破产或大量裁员,造成大批农民工陆续返乡.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眼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现象,探讨了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特征及其发生机理。研究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仍在向东部集中;产业因素和地区因素的变动是东部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迁移的直接动因。相应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区域政策有必要根据这种趋势进行调整和跟进。  相似文献   

4.
1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发展第三产业。由于第三产业行业多、领域宽,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并存,可容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对拓宽就业范围、增加劳动力需求、吸纳新成长劳动力,以及分流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冗员,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降低失业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郾重视中小企业在企业结构调整中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基本上是以非国有企业为主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投资规模的小型化使其经营机制较为灵活。这些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相对较多。因此,政府应通过制…  相似文献   

5.
阚大学 《技术经济》2012,31(4):38-44,125
利用2000—2010年我国省级制造业行业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的出口和进口对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出口与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行业产值与制造业总产值的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行业产值与制造业总产值的比值"存在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出口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地区的情况与之相反;三大区域的进口均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三大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是国内投资和技术进步;东部地区的FDI、居民收入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了其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中、西部地区的FDI没有促进其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利用中国2000—2018年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化正在逐渐弱化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程度,对劳动报酬份额整体上有正向影响,并存在行业异质性。制造业数字化提高了劳动效率,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导致单位产出的劳动需求减少,对劳动报酬份额有负向影响;服务业数字化提高了资本效率,使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程度加深,对劳动报酬份额的正向影响增强。从细分行业看,相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数字化对劳动报酬份额的负向效应更强;数字化对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劳动报酬份额的正向效应较强,对数据密集型服务业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7.
北京制造业企业对河北投资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实证刻画北京制造业企业在河北发生的实际完成投资的空间格局,揭示在首都功能转移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制造业企业投资的空间规律。研究发现,制造业投资以北京为中心,呈现随距离衰减的特点,整体投资呈圈层状布局;企业投资重视当地劳动力平均工资,资本密集型企业偏好工资高、劳动力素质好的地区,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好接近机场、交通通达度高的临近北京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偏好经济社会环境优越,教育、医疗条件良好的地区;开发区特别是国家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将提高地区对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揭示和验证了具有明显发展差距的大都市区域内部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投资的空间布局规律。  相似文献   

8.
基于1988—1997年和2000—2011年这两个时段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各省市分行业面板数据,从结构变化的资本集约度角度考察制造业结构变动的趋向。实证结果表明,1988—1997年时段,经济圈中除广东省外,绝大多数省市制造业劳动力要素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而2000—2011年时段,不少省市的制造业结构呈劳动密集型化变动特征。而且,三大经济圈制造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调整在区域上由北向南递减,而向劳动密集型调整则由南向北递减。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三大经济圈制造业结构趋向于劳动密集型化的现象背后,存在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的明显趋势。另外,对制造业人均累积资本进行分解后发现,制造业结构变化本身并不是制造业人均累积资本变化的决定性因素;2000年以后三大经济圈制造业人均累积资本的提升差异较大,且劳动力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已开始抑制整体制造业人均累积资本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张玉梅 《经济前沿》2012,3(6):84-100
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本文检验了企业规模异质性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互动联系。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因素对制造业地理集中具有显著影响。按素密集度对制造业的分类回归进一步表明,上述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劳动力与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相关性不稳健,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结果是稳健的。这意味着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规模分布具有地理集中倾向:大市场集中分布了更多大规模企业。这一结论表明制造业集聚具有规模异质性:小规模企业通过集聚经济,促进生产率提高形成制造业集聚,大规模企业则通过集中分布在大市场而形成制造业集聚。另外,从制造业集聚的驱动力量看,制造业集聚的强化效应与地区异质因素两股力量都在推动制造业地理集中,由此可以判断制造业集中趋势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10.
影响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供给变化的因素有:沿海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情况、沿海地区农民工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工资差距、在家从事农业或副业的农民收入情况、农民工对于未来的期望、沿海省市的生活成本;影响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有:企业产品的市场是国外还是国内、企业产品的出口情况、沿海地区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成本。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现象,并从提高工资、减少劳动力的需求和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的农民工回乡创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百县调查,进入21世纪,在沿海发达地区要素成本上涨引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背景下,由外出打工派生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呈现步伐加快的趋势。这对不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中年以上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应针对其面临的突出问题采取明确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和要素向东部地区持续集聚,沿海发达地区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加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出现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显著加大的局面.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要素优势和市场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出现产业区域转移趋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最低工资标准变动对制造业企业外资持股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标准向上调整对外资持股的影响存在双重异质性效应:一是资本异质性效应,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对港澳台资持股比例的负面影响显著大于对外商持股比例的影响;二是行业异质性效应,外资持股减少的效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较强,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较弱。进一步探索性分析显示:港澳台资受负面影响较大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企业劳动密集度较高,同时工资分布更偏向于最低工资标准邻近区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显著增加了企业陷入外资与实收资本双减困境的概率。本文使用Heckman两阶段方法纠正样本自选择行为,还做了多种稳健性检验,发现以上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区分了资本财富存量估算和资本服务流量估算的差异,并使用OECD的资本测算框架估算了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我国行业层面资本存量和资本流量数据。结果表明,同发达国家相比,不管是资本产出比还是资本收益率数据,都不能说明我国资本积累过度;但基础设施行业的资本积累速度明显偏快。从资本流量估算结果发现,制造业的资本生产率在提高,而第三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资本生产率在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出增长主要来自资本的贡献;而行业间资本再配置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5.
最低工资对中国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马双  张劼  朱喜 《经济研究》2012,(5):132-146
本文以1998—2007年全国各市(地区、自治州、盟)最低工资标准随时间变化的外生差异来识别最低工资上涨与企业平均工资、企业雇佣人数的关系。利用1998—200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报表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最低工资每上涨10%,制造业企业平均工资将整体上涨0.4%—0.5%。借助2006—2007年福建省最低工资上涨的"准自然实验"本文也证实了该结论。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人均资本水平的企业,最低工资上涨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最低工资将更多地增加劳动密集型或人均资本较低企业的平均工资。研究还发现,最低工资每增加10%,制造业企业雇佣人数将显著减少0.6%左右。政府在制定最低工资时应权衡其在收入分配上的积极效果以及其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企业跨地区投资、兼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发达地区企业跨地区投资、兼并既能通过追求微观经济利益实现效率目标 ;又能通过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公平目标。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重点分析了发达地区企业进入欠发达地区投资、兼并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 :增加欠发达地区有效投资、提高存量资本利用效率、催化其制度变迁、实现各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提出了中央政府为促使发达地区企业在欠发达地区投资、兼并应采取的主要政策  相似文献   

17.
张朝帅  韦倩青 《技术经济》2021,40(12):85-95
文章基于服务贸易壁垒与制造业服务化的矛盾分析了遭受服务贸易壁垒对制造业global value chains(GVC)升级的影响,并利用2000—2014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遭受服务贸易壁垒会阻碍制造业GVC升级,降低制造业参与GVC分工的程度,缩短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长度,且遭受服务贸易壁垒会阻碍制造业在GVC中地位的提升,增加制造业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的使用,减少国外增加值的使用;第二,遭受服务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大于发达国家,对中高技术行业的影响大于中低计划行业.分要素密集度行业来看,遭受服务贸易壁垒对前向参与GVC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后向参与GVC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1999-2007年我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制造业行业间和行业内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在FDI的影响下,行业间就业结构呈低端化,但是行业内就业结构得到优化。FDI通过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增长带动了制造业的就业增加,同时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从内资流向外资的情况也较严重,即FDI主要通过增加自身的就业而非内资的就业带动了我国就业数量的增长。行业内就业结构来看,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结构得到优化的结果比劳动密集型行业要明显。其中竞争效应促进了内资就业结构的升级,但存在高技能劳动力从内资企业流向外资企业的情况。总体上增加就业和提升就业结构的因素在于内资投资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1988-2003年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时空演变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文彬  黄佳金 《经济评论》2007,143(1):118-123
利用熵指数及其分解法考察我国制造业在1988-2003年地理集中度的时空演变状况,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行业地理集中度上升;内地的集中度高于沿海,在对制造业地理集中度提高的贡献中,地区间的贡献在近年来处于主导地位;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政府管制程度越低、资本密集度大、地方保护水平低的行业地理集中度及其提高幅度越高、地区间集中度及其提高幅度也越高。中国的制造业将继续集中,并在提高总体效率的同时扩大了区域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要素使用结构是效率变动的起始点,以工业为对象的研究不可忽略不同行业间要素配置结构的区别。本文选取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DEA方法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并随要素密集度的不同而不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最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次之,资本密集型行业最低。三大类型制造业能效提高仍有50%以上的空间,“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的政策导向应由目前的以行政区域为对象分解节能降耗约束指标的治理方式向以行业或企业为约束对象并分解节能指标的治理方式转变。本文通过Tobit模型还发现,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保持适度合理的行业竞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扩大企业规模将有利于提高制造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