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基础公路设施不断完善,汽车保有量的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事故等相关问题,备受社会的高度关注。道路交通事故其特点是死亡率高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路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对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审理,做出与之相应的事故责任认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车速的鉴定是事故责任认定的重要证据。该项证据主要是依据现有的影像、事故现场遗留的相关证据和线索通过科学理论和逻辑推理分析事故发生时车辆的行驶速度,从而定量地计算出肇事车辆事故发生前的行驶车速。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案件审理提供客观、科学、公正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冯东杰 《民营科技》2014,(9):186-186
道路交叉口是人流、车流的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方,将渠化设计应用在道路交叉口设计中,可以有效的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改善交通问题,可以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保证道路的通畅。道路交叉口的渠化设计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道路条件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还要遵循平面交叉口渠化的原则,这样才能实现提高道路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山区公路数量的不断增多,机动车等车辆保有量的有效增加,山区公路交通事故的产生也呈现出了递增趋势。山区公路交通的安全性日益成为了广大民众所关心的话题之一。本文将对这一课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旨在不断完善当前山区农村公路体系,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道路交通事故与道路线型有着直接的关系,文章对我国国道上平曲线路段的线形特点与交通事故数目进行分析,建立了道路平曲线路段交通事故数目预测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平曲线路段的交通事故有相当的准确性,这对道路平曲线设计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路侧安全设计与改善已成为提高道路安全性能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公路设计与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公路线形复杂,地形、环境等自然条件较为险峻的区域,很多路段难于提供必要的净空区,安全隐患复杂,容易导致翻车、坠车等严重路侧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事故约三分之一的致命事故发生在路侧。本文通过对数例路侧事故的深度研究,分析了云南山区严重路侧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超速行驶、路面湿滑、防护设施缺乏等驾驶员、车辆,道路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和措施,对改善山区道路的几何设计、路面管理与维护、路侧风险识别与控制和安全防护设施的合理设置,减少车辆冲入路外引起的路侧事故及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秦佳佳  刘振奎  刘嘉宝 《价值工程》2015,34(16):192-195
为了研究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笔者在大量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及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建立了事故树,描述了道路交通事故树中的顶上事件、中间事件和基本事件,将道路交通事故树中的基本事件划分为四个最小径集。通过对影响道路交通事故的人、车、道路和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分析,逐步寻找肇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最根本因素。又基于对这些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以人为本",逐步改善车和道路环境的安全状况等举措,从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以期望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同时交通安全事故的产生也威胁着人们的安全,因而安全、舒适的行车路面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着行车安全问题。合理科学利用现代道路设计原理,严格控制施工技术,提高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确保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尽可能减少因道路致使的交通事故的产生,这是我国道路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文章主要阐述了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提高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安全性为目的,通过调查辽宁省多条高速公路的实际运营状况和道路交通事故的形态,在定性分析立交区域交通事故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事故数法-事故率法等评判法则,对互通立交桥区域发生交通事故的特征点及成因深入分析,从竞技法的原理探索立交桥各单元事故黑点的判别标准,从而构建了互通立交桥各单元的事故评判模型,并结合实际事例进行了验证,为互通立交桥事故黑点的甄别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对提升互通立交桥的安全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科技技术的更新换代,公路道路建设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以及活力,它的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也逐渐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在公路道路建设中,线形设计对整个工程的安全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旦公路道路工程的线形设计出现漏洞以及不足,不仅会影响到公路道路的使用功能,同时还会增加重大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0.
蒋晶祥 《价值工程》2010,29(33):114-114
通行能力是指在特定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控制条件以及环境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能通过公路设施断面的最大交通量,它反映了道路疏导交通的能力。研究通行能力可以为公路网规划、可行性研究、公路设计、公路建设后评价等方面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凤芹 《活力》2011,(12):100-100
当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工伤时,可能会出现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夸赔偿与工伤待遇竞合之情形,面对这样的状况时。受害人往往不知所措,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有限制(条件)的双重赔偿兼得原则。  相似文献   

12.
金兵  杨忠宝 《民营科技》2011,(4):255-255
道路设计因素在交通事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公路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同时结合其交通特征,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安全因素,起到预防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事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以2004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为例,分别从人、车、路及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降低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行车安全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全国1990—2017年的交通事故数据,建立由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公路里程、民用汽车拥有量和机动车驾驶员人数组成的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公路里程的增加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次数,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也会增加交通事故发生次数;驾驶员人数虽然影响力较小,但它是较快稳定且具有长期趋势的一个影响因素。交通事故也对高等级公路里程、汽车拥有量和驾驶员数量有着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 前言 我国双车道公路, 特别对于过村、 镇路段, 混合交通严重, 是造成过村、 镇路段交通事故频发原因. 山区双车道公路由于地形复杂, 地势起伏较大, 线形性条件差、 交通事故频发.  相似文献   

16.
某二级公路加宽设计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彦龙 《民营科技》2011,(2):240-240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部分公路功能已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交通需要,特别是二级公路在运营中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发展要求,路面病害迅速增加,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因此对二级公路进行加宽改造势在必行。通过对某二级公路加宽工程设计进行分析,指出了在公路加宽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以后的公路加宽工程设计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松  周爽 《活力》2013,(13):62-62
交通安全风险和危害巨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各类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80%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企业配备的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安全是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边缘专业,经常被忽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最容易发生群死群伤。危及企业安全生产。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很多。本文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交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仅从企业内部的管理、驾驶员、车辆三方面提出防止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与诸多因素有关,而在事故发生后确定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安全性能一直是进行各项工程施工首要考虑的工作重点,公路的施工建设更是如此。公路作为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保障公路的安全性,始终作为道路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不断改进公路施工技术,促进道路事业的发展。预应力锚索技术应用到公路高边坡的具体施工中,有利于保障公路安全。  相似文献   

20.
马钢 《民营科技》2010,(4):189-18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和运输车辆的迅猛增加,交通安全事故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通过对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高发生率除了与道路使用者——人和车辆因素有关外,还与高速公路道路状况因素密切相关。现从高速公路道路线形、路面状况和交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以期为高速公路安全设施和监控系统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